-
- 素材大小:
- 97 KB
- 素材授權:
- 免費下載
- 素材格式:
- .ppt
- 素材上傳:
- ppt
- 上傳時間:
- 2016-03-05
- 素材編號:
- 15912
- 素材類別:
- 人物PPT
-
素材預覽
這是一個關于茅盾創(chuàng)作的歷史小說PPT,茅盾是現代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文學事業(yè)的卓越組織者和開創(chuàng)革命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范式的小說家。這里詳細的介紹了茅盾的小說創(chuàng)作的特色,賞析茅盾的經典小說等內容。茅盾(1896(丙申年).7.4 - 1981.3.27),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xiāng)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鄉(xiāng)縣烏鎮(zhèn)。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xiāng),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yè)最為發(fā)達之區(qū),他毗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以及精致入微的筆觸。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亦即時局稍稍平穩(wěn)時,他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xù)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辭世。
茅盾創(chuàng)作的歷史小說PPT是由紅軟PPT免費下載網推薦的一款人物PPT類型的PowerPoint.
“茅盾小說創(chuàng)作”必讀書目
<蝕>(<幻滅><動搖><追求>)
<子夜>
<春蠶>
第六章 茅盾的小說創(chuàng)作
一、茅盾的中國社會“編年史”風貌的小說創(chuàng)作
二、“時代新女性”系列形象的塑造
三、革命現實主義小說模式的開創(chuàng)
四、標志著現代長篇小說成熟的《子夜》
五、茅盾的《林家鋪子》和《春蠶》
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省桐鄉(xiāng)縣烏鎮(zhèn)人。
是現代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文學事業(yè)的卓越組織者和開創(chuàng)革命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范式的小說家。
1920年1月,他發(fā)表了第一篇文學論文《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么》,表達了“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同時他也參加了中國早期共產主義小組的活動,1921年10月加人中國共產黨。
1921年茅盾與鄭振鐸、葉紹鈞等人發(fā)起組成了文學研究會,主編并革新《小說月報》,積極倡導“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為文學研究會的理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25年,他連續(xù)發(fā)表了《論無產階級藝術》等文章,較系統(tǒng)地提出了建設無產階級藝術的主張,標志著茅盾的文藝觀開始由“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文學觀向無產階級文藝觀轉化。
茅盾是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國現代作家。
他認為“托爾斯泰以驚人的藝術力量概括了極其紛繁的社會現象,并且揭示出各種復雜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提出許多重大的社會問題。托爾斯泰作品的宏偉的規(guī)模、復雜的結構、細膩的心理分析、表現心理活動的豐富手法以及他的無情地撕毀一切假面具的獨特手法,都大大提高了藝術作品反映現實的可能性,豐富和發(fā)展了現實主義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
他對托爾斯泰的評價,也是他寫作追求的方向。他注重小說題材與主題的重大性,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追求對時代社會作“全景式”描繪。
一、茅盾的中國社會“編年史”風貌的小說創(chuàng)作
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茅盾開始創(chuàng)作了數量可觀的長、短篇小說:
寫于1927年至1928年,描寫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及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經驗教訓的《蝕》三部曲;
寫于1929年,描寫從“五四”時期到1927年近10年時代面貌和思想發(fā)展歷程的《虹》;
寫于1932年至1933年,描寫30年代初中國江浙農村小城鎮(zhèn)商人破產和農民“豐收成災”以及農民覺醒反抗的《林家鋪子》和“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寫于1931年至1932年,描寫1930年春夏間發(fā)生在上海的政治經濟事件的《子夜》;
寫于1941年,描寫1940年9月至1941年2月間“皖南事變”前后國民黨反共賣國的《腐蝕》;
寫于1942年,描寫“五四”運動前后一個江南小縣城的社會變動和變動之難的《霜葉紅似二月花》(未完)等
構成了現代中國自“五四”前夕到抗戰(zhàn)勝利數十年的社會“編年史”。
《蝕》三部曲,是茅盾文學生涯中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在這部作品中,茅盾繼承了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傳統(tǒng),力圖全景式地、大規(guī)模地再現波瀾壯闊的大革命景象,反映那個剛剛逝去的時代和正在發(fā)生的歷史,真實而客觀地反映在大革命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表現一群青年男女在革命洪流中所經過的三個時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興奮和革命既到面前時的幻滅;(2)革命斗爭劇烈時的動搖;(3)幻滅動搖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二、“時代新女性”系列形象的塑造
刻畫那些在時代激流浪花里弄潮的新女性的心理、性格及命運,是茅盾的強項。茅盾在小說中塑造了一系列“時代新女性”形象。主要包括:靜(《幻滅》),孫舞陽、方太太(《動搖》),章秋柳(《追求》),梅行素(《虹》),林佩瑤、張素素(《子夜》),張婉卿(《霜葉紅似二月花》),以及趙惠明(《腐蝕》)等。
尤其是《蝕》里的慧女士、孫舞陽、章秋柳,《虹》里的梅行素,《子夜》里的張素素、林佩瑤,《腐蝕》里的趙惠明等,構成了一個生動而又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系列,她們性格狷傲倔強,敢作敢為,敢愛敢恨,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叛逆精神;她們用自己的行動向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觀念提出了挑戰(zhàn)。
她們都是“五四”運動后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走入社會的新女性,對未來充滿了幻想,但剛一接觸到實際便四處碰壁,進而懷疑社會,懷疑人生,懷疑社會既有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認為“理想的社會,理想的人生,理想的戀愛,都是騙人的勾當”。她們性格倔強、叛逆,通常都有一段痛苦的感情經歷,因而有著強烈的報復心,決不用真心對待異性,玩世不恭,做事輕率,生活放縱,在追求肉體享受和感官刺激中品味報復黑暗社會的快感。她們是一群沒有未來的女性。
這些時代女性,盡管性格各異,所走過的人生軌跡也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她們都是失敗者,都是在生活這個戰(zhàn)場上敗下陣的人。而且,從她們的人生經歷中,我們似乎可以聽到時代演進的足音。
三、革命現實主義小說模式的開創(chuàng)
茅盾以《子夜》、《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及《林家鋪子》成為“社會剖析派”作家的代表。
這些作品與茅盾的早期創(chuàng)作一起,開創(chuàng)了革命現實主義小說模式。把“30年代”與“五四”劃分開來,成為另一個文學時代。“五四”文學的激情、它的張揚個性、重視個人性的感受的特質,被茅盾的大規(guī)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剛剛逝去不久的、甚至是正在發(fā)生中的社會現實,表現各種矛盾斗爭中的階級和人的創(chuàng)作氣魄所代替。
歷史性的巨大內容、宏偉的史詩性結構、客觀的敘述,以及不斷創(chuàng)造時代典型的努力,都建筑在精細觀察和運用一定的社會科學思想對社會生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依靠理性分析開拓形象思維的深廣度,從典型環(huán)境來解釋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戲劇性強的情節(jié)中突現人物性格及其成長史,等等,形成了茅盾著眼于反映社會歷史特性和時代精神特征的革命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對現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注重小說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與重大性,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追求對時代社會作“全景式”描繪和作品的史詩性。茅盾以自覺的歷史代言人的視角審視社會、人生,從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及其變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發(fā)展、表現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與復雜性,使作為小說中心的人物,在社會歷史剖析與社會人的心理剖析的統(tǒng)一中顯出“立體化”的油畫效果。
他在創(chuàng)作中刻意追求、探索小說的史詩性效果,力圖全景式地來描寫中國的社會現象,茅盾的小說能夠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以小人物觀照大時代,以小人物的性格和命運來折射整個時代。
在《子夜》中,茅盾嘗試以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式來創(chuàng)作小說,用小說就中國社會性質的問題做出自己的回答.
“我那時打算用小說的形式寫出以下的三個方面:(一)民族工業(yè)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壓迫下,在世界經濟恐慌的影響下,在農村破產的環(huán)境下,為要自保,使用更加殘酷的手段加緊對工人階級的剝削;(二)因此引起了工人階級的經濟的政治的斗爭;(三)當時的南北大戰(zhàn),農村經濟破產以及農民暴動又加深了民族工業(yè)的恐慌。”在這種對中國社會的全景式描繪中,他試圖用小說表達自己對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思考與回答:“中國并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是《林家鋪子》和《春蠶》。
作為社會分析小說,《林家鋪子》的成就首先是表現了深刻的時代主題。小說以林家鋪子由掙扎到倒閉的過程為主線,反映了“一·二八”戰(zhàn)爭前后江南小城鎮(zhèn)的社會面貌,深刻地揭示了30年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并從一個側面描繪了抗日反蔣的時代潮流。小說所提出的中心問題是30年代初期城鎮(zhèn)小商人的命運問題,小說情節(jié)的重點,在形象地提示林家鋪子倒閉的原因。
《春蠶》是茅盾的《農村三部曲》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也是我國30年代反映農村生活的最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之一。小說通過蠶農老通寶一家蠶繭豐收,而生活卻更困苦的事實,無可辯駁地說明了,舊中國農民在年成豐收之外,必須去另找真正的出路。
四、標志著現代長篇小說成熟的《子夜》
(一)內容梗概
(二)寫作手法
1933年問世的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是中國小說大規(guī)模地描寫都市生活的開山之作。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新的文學范式的意義!蹲右埂返某霈F,標志著中國現代中長篇小說已經擺脫了五四時期相對幼稚的狀態(tài),逐步走向成熟。
(三) 《子夜》的藝術特色
《子夜》結構嚴謹宏大,全景性大規(guī)模多視角地反映時代社會,同時又主線突出,主次分明,縱橫交錯,有張有弛,有章有法。
茅盾精心構思《子夜》的藝術結構,自覺設計“蛛網式”的密集結構來表現紛繁復雜的生活。
《子夜》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形象,尤其是各類資本家的形象系列極具典型意義 .
茅盾是一位擅長心理描寫的作家,《子夜》突出表現了他這方面的才能。
諷喻式的描寫,是《子夜》的一個重要特征,一種寫作原則。
(四)《子夜》的主要成就:
第一,《子夜》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社會分析小說。它的成功,開辟了用科學的世界觀分析社會現實的新的創(chuàng)作道路;對于一個新的小說流派——以茅盾、吳組緗、沙汀和稍后的艾蕪為代表的社會剖析派的形成,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茅盾本人在這一新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先后完成了《春蠶》《林家鋪子》等一批社會剖析小說。吳組緗、沙汀也從30年代中期起,陸續(xù)寫出了各自的代表作。到40年代中后期,艾蕪也踏上了這條新的創(chuàng)作道路。
第二,《子夜》是我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中出現的第一部成功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小說。
它運用革命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熔鑄生活,再現生活,塑造人物,真實地形象地反映了30年代初中國社會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和黑暗的現實,給人們提供了一幅在國民黨統(tǒng)治下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生活的歷史畫卷。
第三,《子夜》是五四以來第一部真正具有宏大而嚴謹的現代結構的長篇小說。它突破了五四以來的長篇小說大多數線索單一,結構單純,實際上是中篇或是由短篇連綴而成的格局。
《子夜》人物眾多,矛盾錯綜,線索紛繁,規(guī)模宏大,可是作者把它們安排得有條不紊,巧妙妥貼,使小說的各個部分有機地結成了一個錯綜復雜而又線索分明的藝術整體。
第四,《子夜》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最杰出的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民族工業(yè)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形象,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的藝術畫廊。
作者以雄渾而細膩之筆,成功地塑造了吳蓀甫這個30年代初期民族工業(yè)資本家的典型人物,這是繼魯迅筆下的阿Q之后,在中國現代文學中又一個性格極為鮮明突出而且具有巨大藝術概括力的典型。
在形象塑造上,《子夜》有顯著的特色: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廣闊背景上,通過尖銳的矛盾沖突和復雜的社會關系,運用心理描寫、肖像描寫、細節(jié)描寫以及對比、映襯等手法和簡潔、細膩、生動的描述語言與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刻劃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并注重表現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多面性,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和富于立體感。
五、茅盾的《林家鋪子》和《春蠶》
茅盾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是《林家鋪子》和《春蠶》。以深切的思想內容(通過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展現主人公的悲劇,深刻地揭示造成悲劇的社會原因;通過主人公的悲劇真實地再現20世紀30年代初期人民的覺醒和反抗),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巧妙的藝術手法,顯示了茅盾短篇小說的主要成就.
作為社會分析小說,《林家鋪子》的成就首先是表現了深刻的時代主題。小說以林家鋪子由掙扎到倒閉的過程為主線,反映了“一·二八”戰(zhàn)爭前后江南小城鎮(zhèn)的社會面貌,深刻地揭示了30年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并從一個側面描繪了抗日反蔣的時代潮流。小說所提出的中心問題是30年代初期城鎮(zhèn)小商人的命運問題,小說情節(jié)的重點,在形象地提示林家鋪子倒閉的原因。
《林家鋪子》的成就還在于它藝術的成功。小說善于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中,運用白描和心理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塑造人物(不僅主要人物林老板栩栩如生,連次要人物林大娘,林小姐和店員壽生也很有個性)。
從社會內容的豐富深廣和情節(jié)線索的曲折復雜來看,它是“壓縮了的中篇”。但因為林老板和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主要矛盾沖突線索分明,中心突出,雖然情節(jié)波瀾起伏又單純明凈,層次清楚,形成深廣而又簡練、嚴密而又靈活的藝術風格,因而被朱自清譽為茅盾短篇中“最佳之作”。
《春蠶》是茅盾的《農村三部曲》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也是我國30年代反映農村生活的最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之一。小說通過蠶農老通寶一家蠶繭豐收,而生活卻更困苦的事實,無可辯駁地說明了,舊中國農民在年成豐收之外,必須去另找真正的出路。
《春蠶》的成就還在于它為現代農村題材小說的人物畫廊增添了新的異彩。
巧妙的藝術構思,生動的水鄉(xiāng)圖畫,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對比的藝術手法,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是小說的主要藝術特色。
復習題:
1.茅盾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貌與“時代新女性”形象的特征。
2.《子夜》的成就。
3.《子夜》 所開創(chuàng)的革命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
4.吳蓀甫形象及其意義。
5.如何認識茅盾短篇小說內容的深切?
6.林老板形象和老通寶形象。
7.《林家鋪子》和《春蠶》的藝術特色。雷雨前茅盾ppt:這是雷雨前茅盾ppt,包括了目標導航,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掃清字詞障礙,討論交流,主題思想,比較探究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茅盾人物介紹教案PPT:這是一個關于茅盾人物介紹教案PPT,詳細的介紹了茅盾筆下的時代新女性的特點,以及在茅盾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分析“矛盾”在茅盾研究中的意義。非常詳細精彩的內容,歡迎大家下載茅盾人物介紹教案PPT觀看!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xiāng)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畢業(yè)后進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職。1920年擔任《小說月報》主編,1921年1月與鄭振鐸等發(fā)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民國日報》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PPT模板:這是一個關于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PPT模板,詳細的介紹了茅盾的主要作品背景及主要內容。茅盾在他漫長的文學生活中,曾數次形成文學的高峰。他的藝術氣質精細沉穩(wěn),是具有開放的中國民族心理的現代作家,一個不知疲倦的創(chuàng)造時代典型與宏偉敘事體式的左翼文學大師等內容。茅盾(1896(丙申年).7.4 - 1981.3.27),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xiāng)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鄉(xiāng)縣烏鎮(zhèn)。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xiāng),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yè)最為發(fā)達之區(qū),他毗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以及精致入微的筆觸。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亦即時局稍稍平穩(wěn)時,他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xù)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