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素材大。
- 61.04 MB
- 素材授權:
- 免費下載
- 素材格式:
- .ppt
- 素材上傳:
- ppt
- 上傳時間:
- 2017-06-26
- 素材編號:
- 75213
- 素材類別:
- 地理課件PPT
-
素材預覽
這是一個關于宇宙中的地球導學案PPT課件,這節(jié)課主要是了解第一節(jié) 宇宙第二節(jié) 銀河系與太陽系,第三節(jié) 地球、月球和地月系,第四節(jié) 地球的形態(tài)等等介紹。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又常稱呼地球為世界。地球亦作“地毬”。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三顆行星,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是個三軸橢球體。周圍有大氣層包圍著,表面是陸地和海洋,有人類,動植物和微生物。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和地區(qū),它們通過外交、旅游、貿易和戰(zhàn)爭相互聯(lián)系。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于這顆行星的觀點,包括神創(chuàng)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西方人常稱地球為蓋亞,這個詞有【大地之母】的意思,歡迎點擊下載宇宙中的地球導學案PPT課件哦。
宇宙中的地球導學案PPT課件是由紅軟PPT免費下載網(wǎng)推薦的一款地理課件PPT類型的PowerPoin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jié) 宇宙 第二節(jié) 銀河系與太陽系 第三節(jié) 地球、月球和地月系 第四節(jié) 地球的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宇宙一、宇宙中的天體和物質二、宇宙中天體的相對位置
宇宙
(1)宇宙物質的存在形式
電磁波
星際物質
積聚實體
(2)天體:通常將包括星際物質和各種積聚態(tài)實體在內的所有宇宙星體稱天體。
(3)人造天體:
擁有巨大的質量是恒星能發(fā)光的基本原因。由于質量大,內部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導致進行由氫聚變?yōu)楹さ臒岷朔磻,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以維持發(fā)光。
恒星的溫度愈高,向外輻射能量的電磁波波長愈短,因而顏色發(fā)藍;相反,顏色發(fā)紅。
恒星的質量相差不大,多在0.1-10倍太陽質量之間。
恒星的體積卻相差非常懸殊,大的恒星直徑為太陽的2000倍左右,小的恒星直徑小于1000 km,比月球還小,因此,恒星的平均密度相差也很懸殊。
視星等和亮度的數(shù)量關系為:一等星比六等星亮100倍;
視星等每差一等,亮度就差2.512倍。
恒星的亮度受恒星到地球距離遠近不同的影響,因而并不完全代表恒星本身的真正發(fā)光能力。恒星本身的發(fā)光能力被稱為光度,光度的等級則稱為絕對星等。
在恒星與恒星之間存在著極其廣大的空間,稱為星際空間。彌漫于星際空間的極其稀薄的物質稱為星際物質。主要的星際物質有兩類,即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
星際氣體包括氣態(tài)的原子、分子、電子和離子,其中以氫為最多,氦次之,其它元素都很少。
星際塵埃是微小的固態(tài)質點,它們分散在星際氣體之中,它們的主要成分是水、氨和甲烷的冰狀物以及二氧化硅、硅酸鐵、三氧化二鐵等礦物。
星際物質是很稀薄的,一般不過每立方厘米0.1個質點。
但在一些星際空間區(qū)域,其密度可以超過每立方厘米10個甚至1 000個,這些區(qū)域稱為星際云。
同星際云相比較,星云是星際物質的更加龐大和更加密集的形式。
巨蛇座鷹狀星云(M16),恒星在這里誕生
麒麟座玫瑰星云
(約50萬歲的“嬰兒”恒星)
超新星遺跡
(大麥哲倫星云中的1987A超星型)
天琴座環(huán)狀星云
(中心為白矮星)
形成中的
臭蛋星云
宇宙中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的主要方式是天體按照一定的系統(tǒng)和規(guī)律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不同層次的天體系統(tǒng)。如: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銀河系中像太陽這樣的恒星就有1 400多億顆。河外星系(簡稱星系):銀河系以外,還有許許多多同銀河系規(guī)模相當?shù)凝嫶蟮奶祗w系統(tǒng)。在人類現(xiàn)今所能觀測到的宇宙范圍內,大約存在著10億個以上的這樣的星系。通常,把我們現(xiàn)在觀測所及的宇宙部分稱為總星系,它是現(xiàn)在所知的最高一級天體系統(tǒng)。
地球的自轉軸無限延長,同天球球面相交于兩點,這叫做天極。
與地球南、北極方向相同的兩個極分別稱為南天極和北天極。
地球赤道平面無限擴大,同天球相交的大圓,叫做天赤道。
有了天極和天赤道,天球就可以定出自己的經線和緯線,分別稱為赤經和赤緯。
這樣人們說明天體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就方便了。
為了便于認識恒星,人們把天球上的恒星分成若干群落;每個群落的恒星都有自己獨特的形狀并占據(jù)一定的空間,這樣的恒星群落稱為星座。
古代人把星座中一些較亮而鄰近的星聯(lián)成圖形,結合神話中的人物或動物為星座命名,這些名稱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
全天球可分成88個星座。
把天球的球面按赤經的不同分成四個星區(qū),每個星區(qū)跨赤經6時(或90°)。
四個星區(qū)根據(jù)各自代表性星座分別稱為仙后星區(qū)、御夫星區(qū)、大熊星區(qū)和天琴星區(qū),簡稱“后、御、熊、琴”。
太陽是恒星,它屬于哪個星座?
黃道十二星宮
二千多年前希臘的天文學家希巴克斯(Hipparchus,公元前190-120年)為標示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位置,就將黃道帶分成十二個區(qū)段。
以春分點為0°,自春分點(即黃道0°)算起,每隔30 °為一宮,并以當時各宮內所包含的主要星座來命名,稱為黃道十二星宮,總計為十二個星群。
黃道十二星宮排序:
白羊座(Aries)----3月21日—4月20日
金牛座(Taurus)----4月21日-5月21日
雙子座(Gemini)----5月22日—6月21日
巨蟹座(Cancer)----6月22日-7月23日
獅子座(Leo)----7月24日—8月23日
處女座(Virgo)----8月24日—9月23日
黃道十二星宮排序:
天平座(Libra)----9月24日—10月22日
天蝎座(Scorpius)----10月23日—11月22日
人馬座(Sagittarius)----11月23日-12月22日
摩羯座(Capricornus)----12月23日-1月20日
水瓶座(Aquarius)----1月21日-2月19日
雙魚座(Pisces)----2月20日—3月20日
2000年以前的春分點就在白羊座,現(xiàn)在的春分點已移到雙魚座。每年約4月18日到5月14日太陽在白羊座中運行,黃道上的谷雨和立夏兩個節(jié)氣就在這個星座。
第二節(jié) 銀河系與太陽系 一、銀河系 二、太陽系
太陽是銀河系中的一顆中等恒星,位于距銀河系中心約3萬l.y.的銀盤內。
太陽附近銀盤厚度約3 000 l.y.,太陽距銀道面約26 l.y.,幾乎就在銀道面上。
太 陽
距地球約149,597,870公里
—天文單位
直徑為1,392,000公里
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
質量約6*1021噸
平均密度是水的1.41倍
表面溫度為6000K(5726攝氏度)
中心部分溫度1.5*107K
(1500萬度)
光譜分析:73種元素,H:71% ,He:26.5%,O+C+N+Ne:2%;Mg,Ni,Si,S,F(xiàn)e,Ca 0.14%.
光球層: 厚300km,5500oC, 0.01g/ cm3.
色球層: 厚3000-5000km,日全食時呈玫瑰紅色,可達100萬度K.
日 冕: 最外層的稀薄等離子體太陽風大氣層,d=10-12g/ cm3 . 100萬K,800km/s,400km/s
黑 子: 直徑2000-10000km,4200oC,具極強磁場;對氣候與生態(tài)變化的影響有11年周期.
耀 斑: 在黑子群上空的亮點出現(xiàn)在色球層中,n秒鐘內可擴大成纖維云狀物,直徑10萬km,T 1.5萬-100萬度.
開普勒第一定律: 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太陽取橢圓中某一偏心焦點,行星至太陽距離便因公轉運動發(fā)生周期性變化:當行星到達橢圓長軸兩端時,行星至太陽的距離取最大、最小值,分別稱為遠日點和近日點。當行星在近日點一邊的半橢圓中運行時,其與太陽的距離將小于橢圓的長半徑a。在遠日點一邊的半橢圓中運行時距離將大于長半徑a;行星至太陽的平均距離則正好等于橢圓的長半徑a。
開普勒第二定律:當行星繞太陽公轉時,行星同太陽的連線(稱行星的向徑)在單位時間內在軌道平面上掃過的面積相等。行星公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因橢圓軌道的位置而發(fā)生不均變化,在近日點附近速度最大,在遠日點附近速度最小。由于行星公轉的橢圓軌道的扁率很小,所以行星公轉的速度不均勻程度并不大。
開普勒第三定律:行星到太陽平均距離a的立方同公轉周期T的平方成正比,即對于任何行星:a3/T2=常數(shù)。該定律表明距太陽愈遠的行星(a愈大),公轉周期就愈長(T愈大)。周期愈長又意味著平均角速度愈小,例如地球公轉一周要1 a,而冥王星公轉一周要248 a。
2. 太陽系的軌道特性
近圓性, e=(a2-b2)0.5/a
同向性
共面性
3. Titius-Bode 定則
an+1/an=c~1.7;an =0.4+0.3 × 2 n-2 UA
1UA=147.5 × 106km
表3.1 波得定律與觀測值比較
行星 n 觀測值 計算值
水星 1 0.387 0.4
金星 2 0.723 0.7
地球 3 1.000 1.0
火星 4 1.523 1.6
(小行星) 5 2.7 2.8
木星 6 5.203 5.2
土星 7 9.52 10.0
(天王星) 8 19.2 19.6
(海王星) 9 30.2 38.8
(冥王星) 10 39.5 77.2
**( 上表中括號內為定律提出后發(fā)現(xiàn))
1781年. 德國天文學家赫歇爾(Herschel)發(fā)現(xiàn)天王星
1801年11月. 谷神星丟失十年,根據(jù)41天移動了3度。高斯預報2.77 UA.
(意.皮亞齊 Piazzi)
智神、婚神、灶神
小行星帶
5. 太陽系中的行星
體積 密度 衛(wèi)星 表面 主要元素
類地行星 小 大 少 固 Fe,Mg,Si,K,Ca,
Al,Ti,Ni
類木行星 大 小 多 非固 H,He,CH4,氨冰
水冰
“伽利略” 于2003.9.21墜入木星大氣層
旅行者2號的旅程
旅行者2號對海王星的最后一瞥
先驅者號上的圖形語言
旅行者1號
1977年9月5日發(fā)射
目前已經飛行了解情況7年
經過計算,2012年8月25日飛出太陽系
太陽系八大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旅行者 2號的發(fā)現(xiàn)
磁場,磁軸與自轉
軸的夾角約為50度;
海衛(wèi)1,海衛(wèi)2之外
還有6顆衛(wèi)星(呈碎
塊狀)。
海衛(wèi)1 新發(fā)現(xiàn)的衛(wèi)星
直徑 :2720Km 直徑 :50-200km
表面:T=37K 陰暗的碎塊
600km高處,T=300K
極冠
甲烷冰,氮冰
XY裂縫
山脈(無環(huán)形山),物質?
冥王星
1930年2月18日發(fā)現(xiàn)
黃赤交角17度
冥王星的表面
甲烷冰層覆蓋
密度2g/cm3
直徑14000-6000km
卡戎衛(wèi)星
5. 彗星
慧核,慧發(fā): 固體C,冰凍水,CH4,NH3等
慧尾 CO+,N2+,CO2+
漢朝馬王堆帛書里對彗星的描繪
哈雷彗星
海爾—波普彗星
彗星的源?Oort 云
6. 隕石
7. 撞擊的效果
6500萬年前,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隕石坑直徑170km的洼地,隕石直徑10-20km.
撞擊的效果-恐龍絕滅.
1908年 通古斯
“蘇梅克—列維9號”(S-L9)彗星撞木星 1993.3.23-3.25 1994.7.16 21個慧核
衛(wèi)星圖片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的大隕石坑
1993.3.25-1994.7.15慧木相撞前
哈勃空間望遠鏡觀測到的S-L9彗星碎塊(21塊)
S-L9彗核C碰撞前后的木星紅外圖像
彗核K與木星撞擊后火球從亮到暗的變化
慧木相撞痕跡
月球上的撞擊坑
流星雨
1833年:帶來知
識啟蒙的獅子座
流星雨
1966年:20世紀最眩的獅子座流星雨
1999年:呈火球狀的獅子座流星雨
2002年:在英格蘭觀看到的獅子座流星雨
2002年:從太空觀測到的獅子座流星雨(11月19日)
第三節(jié) 地球、月球和地月系 一、地球 二、月球和地月系
地球自轉的赤道面與地球公轉的黃道面交角為23°26′。
由于該赤黃交角的存在,地球在繞太陽公轉一周即一年時間中,太陽光順黃道面到達地球表面的直射點將會發(fā)生周期性變化,并形成了年復一年的時令與節(jié)氣往復。
地球公轉與24節(jié)氣
月球直徑約為地球的1/4,質量約為地球的1/81。
月球始終一面朝向地球
嚴格地說,月球是繞地月系的共同質心(位于地心與月心連線上距地心4671km處)旋轉
地球也繞該共同質心與月球作同步對稱繞轉,但繞轉半徑比月球小80余倍
這種繞轉使得月球與地球之間的引力和離心力達到平衡
當月球運行到與太陽同處于地球一側的同一方向上時(稱日月相合),月球被太陽照射而反光的一面正好背著地球,地球上看不見月球,這時稱為朔月或新月
當月球運行到與太陽分處于地球兩側的同一方向上時(稱日月相沖),月球受光面正好向著地球,這時稱為望月或滿月
從朔月到望月,月球受光面向著地球的比例逐漸變大,當?shù)竭_一半時稱為上弦月;而從望月到朔月的一半時稱為下弦月。
這種月亮圓缺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2001年6月21日非洲日全食
2001年6月21日非洲日全食
并非每月的初一都有日食,每月的十五、十六都有月食。這與月球的運行軌道有關。月球繞地球運行的軌道面稱為白道面,它與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黃道面不在同一個平面上,兩者有5°09′的交角。黃白兩軌道面在空中有一交線,如果日月相合、相沖且正好在黃白交線上,則發(fā)生日食和月食現(xiàn)象。
第四節(jié) 地球的形態(tài) 一、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二、地球的表面形態(tài)
一、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地球形狀是指大地水準面所圈閉的形狀,所謂大地水準面是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構成并延伸通過陸地的封閉曲面。地球的整體形狀十分接近一個扁率非常小的旋轉橢球體(即扁球體)。
地球赤道半徑略長、兩極半徑略短,極軸相當于扁球體的旋轉軸。 赤道半徑 6378.37 km 兩極半徑 6356.752 km 平均半徑 6371.012 km 扁率 1/298.257 赤道周長 40075.7 km 子午線周長 40008.08 km 表面積 5.101×108 km2 體積 10832×108 km3
二、地球的表面形態(tài)地球表面分為陸地和海洋兩大部分。陸地面積占29.2%;海洋面積占70?8%。65%以上的陸地集中在北半球。各大陸的輪廓有某些相似性, 所有大陸的北端寬、南端窄,大致呈倒三角形,并多在北端與其它大陸相連。三大洋則在南緯50°~60°間相互溝通。
陸地地形特征按照高程和起伏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等類型。 海底地形特征大致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個大型地形單元。其中大洋盆地的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1/2,大洋中脊則約占1/3。
湘教版地球的運動ppt:這是湘教版地球的運動ppt,包括了地球運動的認識過程,地球的自轉,地球的公轉,地球的五帶,練習題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地球公轉地理意義ppt:這是地球公轉地理意義ppt,包括了太陽直射點的季節(jié)移動示意圖的應用,黃赤交角及影響,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ppt:這是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ppt,包括了探索新知,有多少種可能的解釋,哥白尼提出的主要觀點,上面的兩種觀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