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素材大。
- 182 KB
- 素材授權:
- 免費下載
- 素材格式:
- .ppt
- 素材上傳:
- ppt
- 上傳時間:
- 2016-03-08
- 素材編號:
- 14996
- 素材類別:
- 人物PPT
-
素材預覽
這是一個關于唐太宗的故事篇PPT1.放棄登山封禪;2.坦誠接受進諫; 3.不乘不義之機;4.高度評價房玄齡;5.托付李義府反腐;6.規(guī)勸尉遲敬德;7.使佞臣變忠臣;8.禮待隋朝降臣;9.讓叔父心悅誠服;10.戴胄巧駁唐太宗等內(nèi)容。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他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李世民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nèi)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jié)約,勸課農(nóng)桑,使百姓能夠休養(yǎng)生息,國泰民安,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于昭陵。
唐太宗的故事篇PPT是由紅軟PPT免費下載網(wǎng)推薦的一款人物PPT類型的PowerPoint.
十個唐太宗的故事
摘 要
本ppt講述了唐太宗的10個故事: 1.放棄登山封禪; 2.坦誠接受進諫; 3.不乘不義之機; 4.高度評價房玄齡;5.托付李義府反腐; 6.規(guī)勸尉遲敬德;7.使佞臣變忠臣;8.禮待隋朝降臣;9.讓叔父心悅誠服;10.戴胄巧駁唐太宗。
目 錄
1.放棄登山封禪/4
2.坦誠接受進諫/6
3.不乘不義之機/8
4.高度評價房玄齡/10
5.托付李義府反腐/12
6.規(guī)勸尉遲敬德/14
7.使佞臣變忠臣/16
8.禮待隋朝降臣/18
9.讓叔父心悅誠服/20
10.戴胄巧駁唐太宗/22
1.放棄登山封禪
唐太宗時,天下大治。一大臣向李世民奏本:“萬歲是自古少有的圣明君主,值此太平盛世,當?shù)巧椒舛U,祭祀天帝。”李世民欣然應允。
魏征反駁道:“臣反對。經(jīng)過萬歲多年苦心治理,如今國家富強,各地百姓感念萬歲功德,也更擁護萬歲。自古以來,凡圣明君主,必須時刻把百姓福祉放在心上, 凡不利于天下蒼生的事,萬萬不會去做;噬先绻巧椒舛U,必然會興師動眾,耗資巨大,國庫將為此消耗殆盡,這都是百姓的血汗啊。一個圣明的君主,都會盡量減少百姓的負擔,而不會隨便在封禪這樣的事情上勞民傷財。”
那位大臣啞口無言,李世民點頭:“愛卿言之有理。”
1.放棄登山封禪
點評:
《舊唐書·魏徵傳》:“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大臣請求皇帝登山封禪、炫耀皇威,李世民自然心動。魏征先肯定了李世民的艱苦立業(yè)和不俗功績,符合明君做派,接著馬上指出,如果李世民不能始終如一地嚴以律己,所謂的登山封禪會轉(zhuǎn)而成為對百姓的壓榨,提醒對方:要把過去的成功做法化為理念,在以后的執(zhí)政中去堅定履行,否則,只會半途而廢,有名無實。
魏征用李世民往日的功績和即將犯下的過失兩把刀一齊攻向?qū)Ψ,促使李世民居安思危,知錯改錯。論辯中,當對方自鳴得意并蠢蠢欲動時,祭起功績與過失的雙刀,可使對方幡然醒悟、懸崖勒馬。
2.坦誠接受進諫
有一次,唐太宗問長孫無忌:“但凡魏征進諫,只要我沒接受他的意見,他總是不答應,何故?”
未等長孫無忌回答,魏征便說:“陛下做事不對,我才進諫。若陛下不聽勸告,我又順從陛下,那就只能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豈不違背了我進諫的初衷嗎?”
唐太宗說:“你當時應承一下,顧全我的體面,退朝之后,再單獨向我進諫,難道不行嗎?”
魏征解釋道:“從前,舜告誡群臣,不要當面順從我,背后又另講一套,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現(xiàn),而是陽奉陰違的奸佞行為。“
2.坦誠接受進諫
點評:
魏征以直言進諫成為忠臣典范,他深知自己的義務便是讓唐太宗沐于明言氛圍之中。有明臣不一定出明君,明君之下卻必有明臣。唐太宗在魏征之諫中,慢慢洞悉明話良言之功效,走入貞觀之治。
現(xiàn)實當中也有周幽與商紂之人,聽信讒聞,成了反面典型。為什么?因為讒言暗語,如橋之蟻洞、壩之穴口,侵其思想、蝕其作風,背地里的只言片語,往往讓人鑄成大錯。
古語云:“明人不說暗話“,意指光明正大者,當直言所思, 拒絕拐彎抹角。 然而, 一個擁有智慧的“明人”,不但要做到不說暗話,更應該做到不聽暗話。
3.不乘不義之機
唐太宗時,突厥對唐朝蠢蠢欲動。不過,他們國內(nèi)連年饑荒,百姓生活困苦。有一年,又偏偏趕上連降大雪,凍死了許多羊馬,百姓更加缺衣少食。
唐太宗派鄭元颋出使突厥,鄭元颋回來后報告說:“現(xiàn)在突厥百姓挨餓,牲畜瘦弱,顯示了滅亡的征兆。估計不會超過三年。”許多大臣都勸說唐太宗乘機襲擊突厥。
唐太宗卻堅決反對,他說:“人家現(xiàn)在天災人禍,我們再去征伐,百姓必然雪上加霜,這是不仁不義。乘人之危,這也不是勇武的行為。除非他們有罪過,我就會出兵討伐。”
隨后,唐大宗不但不進攻突闕,還派人送去了許多糧食和布匹。一些北方小國知道了此事,都覺得唐太宗仁厚,紛紛歸附大唐。
3.不乘不義之機
點評:
乘人之危,往往能迅速取勝,但不一定能贏得人心。唐太宗不乘人之危,盡管丟失了一次攻城的戰(zhàn)機,但無疑贏得了更重要的戰(zhàn)略高地——攻下了人心。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要克制自己,不在別人受困的時候,落井下石火上澆油,哪怕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們也不能做出不義之舉。需要知道的是,真正的機遇不是別人處于險境時你致命的一擊,而是你伸手扶一把的仁義,那樣,才能贏得世人信任、敬重,甚至擁護。
4.高度評價房玄齡
唐太宗要朝臣們推薦一名諫議官,由房玄齡牽頭。經(jīng)眾人舉薦和選拔,確定人選在張玄素和李玉卿兩人中產(chǎn)生。
表決時,因為李玉卿是房玄齡的得意門生,朝臣們大多說李玉卿的好話。只有少數(shù)人支持張玄素。最終向唐太宗的舉薦權在房玄齡。
大家都認為張玄素沒戲時,房玄齡卻認為:諫議官最重要的是有正直的品性,這點兩人都沒問題。但張玄素做事果斷,遇硬不回,更剛些。而李玉卿有點優(yōu)柔寡斷,偶有婦人之仁。在這點上,張玄素更適合擔任諫議官。
房玄齡的公正無私,讓朝臣們無不佩服。唐太宗因此評價房玄齡:“忠臣,賢臣,正臣也。”
4.高度評價房玄齡
點評:
房玄齡能成為千古名臣,與他的公正無私是分不開的。
人的關系有遠近,所謂的情感分自然就是給自己情感好的人的。都愿意照顧同自己情感近、關系好的人,但這種照顧只能在無關他人、無關大局、無關原則的范圍內(nèi)。如果因為照顧自己人而不顧大局,壞了原則,失去公道,則為人所不齒,結(jié)局也一定很悲慘。
情感的維系需要真誠的付出,但不需要犧牲別人的利益來成全。為自己人加情感分,在事情處理上以情論事,這樣的人會被人瞧不起。反而,堅持原則、保持公正者則會贏得更多的擁護和尊敬。因為在這個社會正常的運轉(zhuǎn)中,需要情感,更需要規(guī)矩和原則。
5.托付李義府反腐
唐太宗在上林苑宴請群臣時,席間吟詩,發(fā)現(xiàn)李義府很有才氣,便當場表揚他。后經(jīng)御史馬周極力推薦,唐太宗召他面試,很快便下詔,封李義府為監(jiān)察御史。
之后,唐太宗便對李義府說:“這個監(jiān)察御史雖只有八品,卻可以巡視郡縣、肅整朝儀。以后,朕要掌控和監(jiān)察百官, 這事就靠你了; 吏治清不清明, 百姓安不安居,就看你李義府了。”李義府聽了萬分激動,跪在地上連忙說:“皇上萬歲。謝吾主龍恩!為了大唐江山社稷,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李義府再所不辭。”
果真,李義府上任后不負皇恩,把反腐敗工作搞得聲威大振,不到一年就查處郡縣級以上官員40余人,其中不乏朝廷重臣。隨后,社會出現(xiàn)了安寧的局面,吏治越發(fā)清明,為大唐第一盛世——“貞觀之治”作出了貢獻。
5.托付李義府反腐
點評:
唐太宗看好李義府的才能,便提他做監(jiān)察御史,以托付式授權,把督管各級官員、“肅整朝儀”的重任交與李義府,使能臣盡能,國家得益。
領導者以“這事就靠你了……”的句式托付下屬,在下放權力的同時,下放對下屬的信任。其好處是能使上下級之間情感相通,意義在于下屬接受授權后,心中受到鼓舞,會全力以赴,做出成績。
6.批評尉遲敬德
唐朝開國功臣尉遲敬德居功自傲,李世民知道后批評他:“你這樣做有些不像話。你想一想韓信、彭越是怎么死的,為么會被漢高祖殺掉?國家綱紀,離不開賞罰。為臣者不能居功自傲,否則,將后悔莫及。”尉遲敬德不敢發(fā)作,回到家中生悶氣,暗暗責怪李世民忘恩負義。
夫人知道后,說:“夫君,聽說你出席宮廷宴會時候,如果有人的座次在你前面,你就會發(fā)怒,甚至會當眾責問人家有什么功勞。有一次,任城王李道宗勸你不要打架,你差點打瞎人家的眼睛。這些事可是真的?”
尉遲敬德這才知曉李世民為何批評他,馬上主動認錯,再也不居功自傲了。
6.批評尉遲敬德
點評:
夫人十分明智,幫尉遲敬德反思自己的作為,思考李世民批評丈夫的深層原因,促使他明白了李世民的良苦用心與善意規(guī)勸,進而改正錯誤,皆大歡喜。
批評背后是善意的規(guī)勸。富蘭克林說:“批評者是我們的益友,因為他點出的是我們的缺點。”面對批評時,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反唇相譏是最愚蠢的做法,若能嘗試換位思考,了解批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就能有效化解沖突,和諧人際關系了。
7.使佞臣變忠臣
裴矩是隋煬帝身邊有名的“佞臣”。隋亡后,裴矩降唐,被委以重任。
有人提醒唐太宗說:“裴矩這人好出壞主意,你可要提防他。”唐太宗說:“出壞主意的人不是關鍵,采納壞主意的人才是要害。裴矩以前那樣做,是因為有個昏庸的皇帝,只要我能讓他知道,迎合不會受到重用,他必然會像魏征那樣進忠言。“果然,裴矩降唐后,像變了另一個人一樣。
有一次,唐太宗為整治貪腐,就派人暗中向權貴們行賄進行試探,結(jié)果有個官員接受了一匹綢緞。唐太宗準備將其處死,裴矩卻據(jù)理力爭:“官員接受賄賂確實應該嚴懲,但陛下使財物引誘人家落入犯法的陷阱,恐怕不符合圣人之道。”
大家對裴矩都是另眼柏看,對唐太宗更是衷心敬佩。
7.使佞臣變忠臣
點評: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人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有的人過去犯錯,是因為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我們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他,而應該看到他本質(zhì)上并不壞,相信他未來能做得更好。唯有如此,我們才不會放棄他,才會真心地去接納對方,贏得真誠的友誼。
不放棄有錯的人,就是要用積極的心態(tài)和眼光,不看他人過去的錯,而是看到他人將來變好的希望。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態(tài)和眼光,必然會贏得所有人的敬意。
8.禮待隋朝降臣
有一次唐太宗外出散步,宇文士及等人隨從其后。唐太宗走到一棵大樹下,贊美說:“好一棵嘉樹!”宇文士及趕緊湊上去附和唐太宗,連聲贊美這棵大樹。
唐太宗看到他這種表現(xiàn)說:“魏征常常勸諫我遠佞人,我不知道佞人是誰,心里常常猜疑是你,卻又拿不準,今天看你這個樣子,果真是你!”此后,唐太宗就想疏遠宇文士及。
可魏征卻對太宗說:“宇文士及是隋朝降臣中職位比較高的一個,隋朝降臣每天都擔心自己在我朝得不到到重用,F(xiàn)在,如果陛下疏遠了宇文士及,恐怕其他降臣,心里就會更加擔憂了。”
聽完此話,唐太宗雖然不喜歡宇文士及,但始終給予了他應有的禮遇。宇文士及生病了,唐太宗還親自去看望。隋朝的降臣都覺得唐太宗重視他們這些人,對唐朝更加忠心。
8.禮待隋朝降臣
點評:
不成熟的人,會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去與人交往,他如果喜歡一個人,就會和那個人形影不離,如果厭惡一個人,就會馬上與對方疏遠。而成熟的人,卻會更加理性。雖然別人身上有他們不喜歡的缺點,但他們卻知道,和這樣的人交往,有利于自己的成長,有利于自己將來的發(fā)展,他們依然會誠摯地跟對方做朋友。這不是虛偽,而是包容。
不成熟的人,心胸很小,只能放下自己喜歡的人;成熟的人,他們的胸懷足夠?qū)拸V,能包容別人的缺點,因而他們的朋友也會更多。
9.讓叔父心悅誠服
唐太宗讓長孫無忌幫著評定群臣的爵位。文臣謀士大都位高權重,而作為皇親的武將李神通卻位在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之下。李神通覺得是長孫無忌搞鬼,處處與長孫無忌為難,兩人關系鬧得很僵。李神通對李世民抱怨:“臣首先在關西舉兵響應起義,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克9P桿子,功勞卻在我上面,長孫無忌實在不公。”
李世民道:“叔父雖然首舉義旗但并未建功。竇建德吞并山東時,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度叛亂來攻,叔父又不戰(zhàn)而逃。危難時刻,是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運籌帷幄,靠筆桿子安定了社稷。論功行賞,難道不該在叔父的前面?再說了,叔父是朕至近的親人,對于您我還有什么可吝嗇的?只是不能徇私情罷了。”
李世民一番話讓李神通心悅誠服,并誠懇地向長孫無忌表達了歉意。
9.讓叔父心悅誠服
點評:
李世民列舉出李神通的幾次敗仗,讓他知道自己不但沒功,反而有臨陣脫逃的罪名。
美國詩人朗費羅有句名言:“事實勝于雄辯。”如果下屬間產(chǎn)生矛盾,關系出現(xiàn)裂痕,領導對喜歡抱怨一方,只講道理是沒用的,而要用例舉事實之法,搬出一針見血的例子,點中他們的“痛處”,用事實堵住他們的嘴,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過失,變得心虛氣短,更能化解干戈。
10.戴胄巧駁唐太宗
貞觀年間,朝廷在選拔舉薦人才時有一條特殊的規(guī)定:如果祖上有功,可以得到做官的資格。有很多人鉆政策的空子,偽造家族歷史,想做官。唐太宗知道后很氣憤,就命令造假的人趕快自首,自首就可以既往不咎,不自首者就判死刑。
不久,有一個作假的人事情敗露被抓,移送到大理寺處置。大理少卿戴胄依照法律判他流放罪并上奏朝廷。
唐太宗質(zhì)問戴冑:“我已經(jīng)發(fā)布命令,說作假的人如不自首就判死刑,我也給了他們悔罪的機會,他們不珍惜,這些不誠實的人就應該重罰。我已經(jīng)說得明明白白,你為什么不把作假的人判死刑而判流放,這是想讓我失信于天下嗎?你這樣做是慫恿天下人不講誠信。”
戴冑答道:“陛下說得好,做人執(zhí)法都要誠信。陛下既然把案子交給大理寺,我就不敢有損于國法,如果您要殺死他,可是沒有法律依據(jù),我不敢欺騙國法!”
10.戴胄巧駁唐太宗
點評:
戴胄運用了 “揭悖反駁法”。唐太宗認為“判作假人流放”的做法不對,會讓自己失信于天下,慫恿不講誠信的人。戴胄借此反駁:“正是依據(jù)法律,執(zhí)法誠信,才判作假人流放。”如果太宗非要殺死他,就違背了國法,這與唐太宗自己說的要講誠信相矛盾,這就是言自相悖,唐太宗無可辯駁,頓時醒悟。
應用揭悖反駁法,關鍵是發(fā)現(xiàn)反對論題的悖謬之處,如若發(fā)現(xiàn),即可揭露出來予以批駁。
揭悖反駁法分為:1.揭露論敵言實相悖,2.揭露論敵言行相悖,3.揭露論敵言自相悖。唐太宗與貞觀之治ppt:這是唐太宗與貞觀之治ppt,包括了課標要求,“天策上將”奪位登基,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西安大雁塔,“貞觀之治”的表現(xiàn),評價貞觀之治,開明的君主與開放的時代,總結(jié)與升華等內(nèi)容,歡迎點擊下載。
談唐太宗的過的ppt:這是談唐太宗的過的ppt,包括了背熟下列習題,準備小測,唐王朝的建立,唐太宗的用人和納諫,貞觀新政的主要內(nèi)容等內(nèi)容,歡迎點擊下載。
求唐太宗李世民簡介PPT:這是一個關于求唐太宗李世民簡介PPT,詳細的介紹了李世民的基本資料以及主要功績,分享關于李世民的小故事,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唐朝第二位皇帝,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堪稱“千古一帝等內(nèi)容。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他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李世民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nèi)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jié)約,勸課農(nóng)桑,使百姓能夠休養(yǎng)生息,國泰民安,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于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