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素材大。
- 34.77 MB
- 素材授權:
- 免費下載
- 素材格式:
- .ppt
- 素材上傳:
- chenrong
- 上傳時間:
- 2018-07-12
- 素材編號:
- 201568
- 素材類別:
- 課件PPT
-
素材預覽
這是桐城PPT簡介,包括了紅色桐城,在中國革命的洪流中,五四運動在桐城,中共桐城黨組織成立及早期革命斗爭,黨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黨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桐城PPT簡介是由紅軟PPT免費下載網(wǎng)推薦的一款課件PPT類型的PowerPoint.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人民英雄紀念碑
五星紅旗是烈士的鮮血染紅的。飄揚的國旗上有我們桐城革命先烈血染的風采。
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凝聚有我們桐城眾多先烈的英靈。
紅色桐城
桐城不僅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 也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桐城不僅是文化之鄉(xiāng),也是塊紅色的土地。桐城每一片土地上,或曾經(jīng)飄揚著紅色的旗幟,或曾經(jīng)流淌過烈士的鮮血……
方家倉——桐城第一個黨組織孔城支部舊址
方家倉位于孔城鎮(zhèn)中心居委會青年村民組孔城老街1甲東側,大門向東,正對左莊圩。前為平塘,南邊有東塘,緊鄰美孚煤油!,F(xiàn)有3進,各5開間1層,廂房2間。
1926年6月,中共黨員劉子丹在此建立孔城小組,8月成立中共桐城縣孔城支部,這是桐城縣境內最早的黨組織,也是安徽省境內較早成立的黨組織之一。
小關嶺抗日伏擊戰(zhàn)遺址
小關嶺位于206國道1133公里桐城舒城交界處。
1938年6月16日,新四軍4支隊8團2營在營長朱紹清的指揮下,伏擊了由舒城向桐城進犯的侵華日軍,斃敵20余名。
小關嶺伏擊戰(zhàn)是新四軍在安合公路對日寇第一仗。
歐家?guī)X-桐舒廬邊區(qū)蘇維埃政府舊址 歐家?guī)X暴動-桐城最大的一次農民暴動
桐舒廬邊區(qū)(亦稱歐家?guī)X邊區(qū))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桐城城北19公里的大關鎮(zhèn)麻山村歐家?guī)X, 1930年6月,中共安慶中心縣委在此成立“皖中工農紅軍獨立團”和“桐舒廬邊區(qū)蘇維埃政府”,蘇維埃政府設于一陳姓農民家中,有土墻茅屋5間。
1930年農歷7月3日,歐家?guī)X舉行暴動, 1997年,中共桐城市委、市人民政府在當年暴動舊址建立了一座 “歐家?guī)X暴動紀念塔”,塔高7.5米,為鋼混結構。
魯谼山暴動與倪樓農會遺址
魯谼山烈士墓和倪樓農會舊址位于魯谼山村。1928年,此地就建有中共支部。1930年7月,中共桐城縣委書記吳克正在此遭國民黨襲擊犧牲。
1947年,在中共桐北區(qū)委領導下,以倪家樓為中心,成立了13個農會小組。入冬,成立了倪樓農會。1948年正月,由于叛徒告密,遭國民黨25師襲擊,農會七名領導成員犧牲。
為紀念革命烈士,原魯谼鄉(xiāng)和板橋村人民于1956年籌資建立烈士墓,將吳克正和倪樓農會的七位烈士骨灰安葬于此。
望獅嶺——中共桐懷潛邊區(qū)縣委第一次黨代會舊址
中共桐懷潛邊區(qū)縣委第一次黨代會舊址該舊址位于唐灣鎮(zhèn)望師嶺頭,原為火神廟,共前后兩進12間,占地面積400平方米 。
1940年2月,中共桐懷潛邊區(qū)縣委第一次黨代會,曾在這里召開,會議確立了桐潛邊區(qū)“三堅持、四準備”的策略(即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準備輿論,準備武裝,準備自己的戰(zhàn)斗綱領)。
會后桐城許多地方相繼建立黨支部,開展武裝斗爭。
棋盤嶺抗日伏擊戰(zhàn)遺址
棋盤嶺抗日伏擊戰(zhàn)遺址位于安(慶)合(肥)公路城南9公里處,現(xiàn)屬范崗鎮(zhèn)境內,因地形高低起伏,嶺洼如同棋盤而得名。
1938年,新四軍第4支隊在此兩次伏擊并重創(chuàng)日寇,其中第一次伏擊戰(zhàn)作為新四軍八大經(jīng)典戰(zhàn)例而載入新四軍軍史,并寫入了解放軍戰(zhàn)術教科書。
2008年9月,桐城市委、市政府在此修建棋盤嶺抗日伏擊戰(zhàn)紀念亭及紀念廣場。
青草花果園烈士塔
花果園革命烈士墓,位于青草鎮(zhèn)江嶺村;ü麍@地區(qū)是桐西革命根據(jù)地重要組成部分,紅軍、新四軍、游擊隊等許多仁人志士在此地區(qū)先后壯烈犧牲。
1972年,當?shù)厝嗣裾腿罕妼⒃谶@一地區(qū)犧牲、遇難的有名和無名的烈士集中遷葬,立碑紀念,以寄托對革命先烈的哀思。
1992年在市鎮(zhèn)兩級政府幫助支持下,由當?shù)馗锩蟠园l(fā)捐資整修,并建碑立塔。
嬉子湖——二野部隊渡江水上訓練場
1949年3月中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中原野戰(zhàn)軍)3、5兵團陳錫聯(lián)、楊勇部自河南固始和安徽六安出發(fā)抵達桐城境內,屯住嬉子湖,進行水上練兵。 兵團首長組織干部、戰(zhàn)士完成“談水”“看水”“試水”“斗水”的一系列軍政適應性訓練,迅速把廣大指戰(zhàn)員由“陸上虎”變成“水中蛟”。
嬉子湖成為了二野渡江水上訓練場。
渡江戰(zhàn)役二野司令部舊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司令部(簡稱渡江戰(zhàn)役二野司令部)舊址,位于桐城市北大街桐城中學校園內。
1949年4月15日至17日,二野司令部首長在此指揮渡江戰(zhàn)役,作戰(zhàn)室設在學校圖書室內,F(xiàn)辟為“二野渡江司令部展館”,向海內外開放。
1996年,中共桐城縣委將該舊址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大橫山抗日保衛(wèi)戰(zhàn)遺址
大橫山抗日保衛(wèi)戰(zhàn)遺址,位于雙港鎮(zhèn)橫山村大橫山上。一山兀立,控扼了桐城至安慶的東大路,歷來為南固安慶、北衛(wèi)桐城的戰(zhàn)略要地。
938年到1949年,中國抗日軍隊與日本侵略軍在此反復展開爭奪戰(zhàn),有史可查的較大戰(zhàn)斗達7次之多。
革命洪流,波濤洶涌,浪花淘盡英雄:光明甫、李光炯、房秩五、潘縉華、潘贊化、章伯鈞、尹寬、季子咸;章逐明、蘇冠中、吳克正、陳雪吾、錢新嘉、章宜德、章鸞翔、劉牧村;魯生、胡繼亭、葉明、宋海珊、毛金石……
驅除韃虜,恢復華夏的急先鋒——吳樾烈士
吳樾(1878--1905)字夢霞,一作孟俠,桐城人。
1902年入保定高等師范就讀。1903年創(chuàng)辦保定兩江公學和《直隸白話報》,特寫“暗殺時代”一文。1904年,圖謀暗殺清朝戶部侍郎鐵良未成。1905年赴東三省,聞清政府“預備立憲”,遂潛入北京,于9月24日攜炸彈進入北京車站,登上五大臣乘坐的火車,準備行刺,因人擁擠,車身震動,懷中彈發(fā),不幸犧牲。
辛亥革命后,葬于安慶平頭山。有《吳樾遺書》
吳樾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區(qū)西后街中段西側延陵巷內。因年深日久,陸續(xù)改建,舊貌稍有改變。今西頭一間木窗,仍為原物。室內西山墻掛有吳樾殉難照片。
辛亥烈士—施從云民國俠女—施劍翹
桐城第一位共產黨員 中國早期工人運動領袖——姚佐唐
姚佐唐(1898年~1928年10月6日),男,漢族,安徽省桐城縣人。 出身于工人家庭。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徐州鐵路站黨組織負責人,鐵道隊大隊副等職。
曾率領鐵路工人組成鐵道 隊,在河南、廣州與軍閥進行斗爭。1927年初,隨北伐軍轉戰(zhàn)到南京。1928年7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后關押于南京憲兵司令部看守所,10月6日被槍殺。
桐城第一任縣委書記——章逐明
章逐明(1902~1930),原桐城縣后方鄉(xiāng)方家倉(今屬樅陽縣)人。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中共桐城特支第一任書記,中共桐城區(qū)委第一任書記,中共桐城縣委第一任書記。
桐城第一位為革命而犧牲的縣委書記——吳克正
吳克正(1906——1930),安徽桐城陳洲人(今屬樅陽)。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桐城第二任縣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皖中獨立團副政委。
組織領導了孔城奪槍、羅家嘴暴動、歐家?guī)X暴動,1930年7月,在魯谼山暴動中壯烈犧牲,敵人竟割下烈士頭顱用瓷盤裝放在紫來橋示眾。
桐城農民運動領袖——陳雪吾
陳雪吾(1902~1933),桐城東鄉(xiāng)(今屬樅陽縣)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桐城第三任縣委書記,桐舒廬邊區(qū)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皖中獨立團團長兼政委,中共桐廬縣委書記兼軍委書記,革命烈士。
組織領導了湯溝暴動、廬江民團起義、羅家嘴暴動、魯谼山暴動、歐家?guī)X暴動。1933年4月6日,因叛徒告密被捕而犧牲于紫來橋下。
拋頭灑血非為我——詩人、烈士毛金石
黃鋪山莊秋景
我愛山莊秋景,月中丹桂婆娑,試將一事問嫦娥,應許一枝到我。煉成金鋼再煉,磨成石玉重磨,將身直上達高棵,摘取當頭一朵。革命從戎投軍,紅旗飄飄萬桿,黃鋪鎮(zhèn)上呈英豪,繳獲機槍彈藥。定計巧奪鹽糧,敵特魂飛魄散,即時殺敵莫蹉跎,九十春光易過。駿馬馳騁勢猛,舍身氣壯山河,拋頭灑血非為我,赤膽忠心報國。
視死如歸——宋海珊烈士
宋海珊桐城掛鎮(zhèn)人,1898年生,1935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歷任僚楓鄉(xiāng)人民自衛(wèi)隊隊長,中共桐城縣二區(qū)區(qū)委書記,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特務大隊第二連副連長,桐西游擊大隊副大隊長 ,桐南獨立團3營教導員,桐南游擊大隊政委 。
1942年5月5日,宋海珊在桐西枧山遭敵埋伏不幸被捕,7月被國民黨殺害于桐城西門外刑場,時年44歲。
視死如歸——陳永廷
陳永廷(1902-1948),桐城青草永庭人,早年加入農民協(xié)會,為陶沖一帶有名的農運成員。1940年,擔任中共桐西區(qū)委陶沖地下交通員,為桐西游擊隊搜集情報,送信聯(lián)絡,籌集物資。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當選為牛欄鋪村農會主席。1948年壯烈犧牲。
新中國第一任交通部長——章伯鈞
章伯鈞(1895——1969)安徽桐城人。參加過北伐和“八一”南昌起義。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三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第二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家——尹寬
尹寬(1896-1967)原名王競博,化名碩夫。安徽桐城人。黨的早期領導者之一,中共四大、五大代表。
1919年11月赴法國勤工儉學。 1922年6月參與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 1923年6月加入國民黨,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 中共山東省委、上海區(qū)委書記,安徽省臨委書記,中共上海高級黨校校長,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領導者之一。
1929年春脫離中共組織生活,到上海追隨陳獨秀 ,參與組織中國托派組織。
尹寬墓位于呂亭鎮(zhèn)興店村,F(xiàn)為桐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列強入侵,外患重重,清政府和后來的北洋軍閥政府腐敗無能,政治黑暗,外交失敗,割地賠款,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災難深重,中國民族面臨亡國來滅種的危險。
有志青年和進步知識分子對救國道路探求
為探求救國救民道路,桐城一些有志青年和進步知識分子紛紛踏上出國求學的道路。五四運動前后,桐城出國留學青年達55人次,主要留學法、德、蘇、英、日、比,其中名載史冊的有:光升、李光炯、房秩五、潘縉華、潘贊化、章伯鈞、尹寬等;
另有一大批立足國內,直接投身工農運動的有志青年和知識分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作出了犧牲和巨大貢獻。如:姚佐唐成為中國早期工人運動的領袖,章逐明、蘇冠中、吳克正、陳雪吾等,在北伐戰(zhàn)爭勝利后前往武漢尋求革命真理,他們中的一些人后來成為桐城工農運動的骨干分子,成為中共桐城地方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和領導人。
馬克思主義在桐城的傳播:桐聲、平議報、張浩然、劉子丹、章逐明與貧民教育促進會。
五四運動在桐城
五四運動時期桐城中學師生的愛國運動,不僅喚醒了桐城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也為后來大批青年學生赴法勤工儉學,為馬克思主義在桐城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孔城支部在桐城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還為后來抗戰(zhàn)時期以桐城中學青年學生為骨干的“桐城抗日學兵隊”的成立,為抗日時期培養(yǎng)輸送大批革命干部,起到了準備作用。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一些在外入黨的革命青年回到桐城,開始籌建中國共產黨地方基層組織,于是中共孔城支部應運而生。北伐戰(zhàn)爭打響后,桐城人民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好形勢下,熱情支援北伐,工農運動也因此不斷高漲
1926年6月,中共桐城縣孔城黨小組成立,黨員5人,劉去非任黨小組長;8月,中共桐城孔城支部成立,黨員12人,劉去非任支部書記,張觀奇任交通員;
1929年3月,中共桐城縣臨委成立,書記章逐明,8月,中共桐城縣委成立,書記陳雪吾;
1930年6月,桐舒廬邊區(qū)蘇維埃政府成立 ;
湯溝兵變、孔城奪槍、羅家嘴暴動、魯谼山暴動、歐家?guī)X暴動、孔城五一節(jié)示威、縣城扒糧斗爭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1937年8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0月12日,將活躍在南方各地區(qū)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其中紅28軍改編為新四軍4支隊。
1、桐城淪陷
①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
②1938年5月10日,日機首次空襲桐城縣城 ,縣城先后四次遭轟炸;
③桐城縣城三次淪陷 1938.6.13-25,桐城首次淪陷,8.5-10.6桐城二次淪陷,1939.5.16-8.12,桐城第三次淪陷
④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桐城犯下的滔天罪行
桐城古城墻
桐城古城墻--此墻始建于隋、唐,明萬歷四年改土城墻為磚城墻,耗銀21200兩。城墻周長六里,高三丈六尺,稚堞一千六百七十三垛。有城門六座,分別為東祚門、南薰門、西城門、北拱門、向陽門、和宜民門。明末,張獻忠挾連破70余城之威,數(shù)次猛攻桐城縣城未克,抱恨西去。桐城遂有“鐵打桐城”之譽。
為了防止日機空襲,便利居民疏散,減少城內居民的生命財產損失,國民黨縣政府按照第五戰(zhàn)區(qū)和安徽省當局的要求,于1939年4月1日成立了拆除城垣委員會,動員民眾歷時半個月予以拆除 。
2、桐城抗日學兵隊的建立及活動
1938年6月,桐城縣城淪陷后,中共桐城特支將流亡到唐家灣的師生組成青年抗日武裝,定名學兵隊,陳定一任指導員。
學兵隊組建后,立即投入到抗日第一線:1938年9月,在縣長潘慰農的率領下,在東鄉(xiāng)柳峰山擊落低飛日機一架;配合國民黨正規(guī)軍保衛(wèi)大橫山;1939年5月,配合縣保安2團襲擊安慶日軍機場;多次配合新四軍4支隊攻打日寇據(jù)點。
學兵隊還擔負打擊地方土頑、除暴安良的任務,鎮(zhèn)壓惡霸地主光香久、周松如等,并積極開展抗日宣傳工作。
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解散了學兵隊,但80%以上的學兵隊員經(jīng)桐懷潛中心縣委安排,分批奔赴無為皖中根據(jù)地,參加了新四軍。
①、大、小關伏擊戰(zhàn)(1938.6.16,1938.9)
、、平坦伏擊戰(zhàn)(1938.8.30,1938.9.26)
、、范家崗伏擊戰(zhàn)(1938.9.1)
、、棋盤嶺伏擊戰(zhàn):1938年9月3日伏擊戰(zhàn)系新四軍在安合公路對日寇最大一戰(zhàn),因以少勝多而列為新四軍八大經(jīng)典戰(zhàn)例,并載入了新四軍軍史,寫入了解放軍戰(zhàn)術教科書;1938年11月9日伏擊戰(zhàn)。
4、桐城抗日游擊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立
①、望獅嶺會議;
②、桐東抗日游擊根據(jù)地的開辟;
③、新四軍3支隊挺進團進入桐城;
、堋⑼┪骺谷沼螕舾鶕(jù)地的開辟;
⑤、桐南抗日游擊根據(jù)地的開辟;
毛澤東主席在1941年2月給劉少奇、陳毅并告彭德懷的電報中指出:“去年10月你們電謂巢湖、瓦隔湖間不過百里,通過甚難,但現(xiàn)時我在無為、桐城已有根據(jù)地,雖只一二縣,其戰(zhàn)略意義卻勝過敵后大塊根據(jù)地,應極端重視之。”
附:國民黨在桐城正面抗戰(zhàn)
大橫山,位于雙港、練潭之間,海拔153米,長達1.5公里,橫排山峰,拔地而起,形成天然南北屏障 ,歷來為南固安慶、北衛(wèi)桐城的戰(zhàn)略要地。
1938年至1944年間,我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始終堅守大橫山這塊戰(zhàn)略要地,有史可查的大的戰(zhàn)斗就達七次之多,殺死殺傷日偽軍1500余人,并取得了大橫山保衛(wèi)戰(zhàn)的最后勝利。故日軍稱“大橫山”為“大虎山”。中國守軍亦傷亡千余人,該山南坡建有死于戰(zhàn)斗的士兵農有德墓,立有碑石,至今尚存。
1、桐城縣城首次解放及中共桐城縣委、縣民主政府成立
1947年9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3縱8旅旅長馬忠全率部解放桐城。中共桐城縣委員會、桐城縣民主政府成立。書記馬力,縣長劉偉。9月19日,駐桐部隊作戰(zhàn)略轉移,縣委、縣民主政府機關遷至桐西蔣鐵鄉(xiāng)葉家灣。
1945年8月,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實現(xiàn)國內和平,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xié)定》,1946年1月10日簽訂了《停戰(zhàn)協(xié)定》 。1946年6月底,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zhàn)協(xié)定和政協(xié)決議 ,悍然對解放區(qū)發(fā)動全面進攻 ,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qū)軍民英勇地進行自衛(wèi),開始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zhàn)爭 。
2、桐城全境解放
①、1949年1月30日,皖西獨立旅解放孔城鎮(zhèn)。
、、2月4日,中共桐城縣委書記趙瑾山、縣長郭任率黨政機關及縣大隊進駐縣城。
③、2月8日,桐城縣全境解放。
3.1949,劉鄧大軍在桐城
① 、3月下旬,二野3兵團陳錫聯(lián)、5兵團楊勇部抵達桐城;
② 、4月1日,劉伯承、李達到達桐城羅家?guī)X,5日小龍山?jīng)Q策“暫不攻安慶,積蓄力量于渡江作戰(zhàn)。”;
③、4月14日,二野指揮部由舒城遷桐城及原因;
④ 、4月15至16日,桐中高干會議;
⑤ 、4月21日下午5點半,二野炮擊江對岸,5點50分部隊登船渡江;
⑥ 、4月27日,劉鄧大軍離開桐城;
4、桐城人民支援解放大軍渡江
①、3月7日,桐城縣支前指揮部成立,指揮長郭任,副指揮長葉樹生。各區(qū)設立支前指揮所。任務:組織運輸隊、民工隊,籌集戰(zhàn)時物資,架修橋梁,培訓水手等;
②、整個支前工作,到4月底結束,征糧5萬擔,組織民工81513個組織渡江船只541艘,訓練解放軍水手200多名;
③全縣在支前工作中榮立特等功15人,一等功41人,二等功105人,三等功180人。葉昌義夫婦、葉賢明--“渡江第一船”桐城PPT:這是一份介紹桐城PPT。里面演示了龍眠大山、龍眠大河及六尺巷等介紹內容。桐城市,古稱 “桐國”,因其地適宜種植油桐而得名,位于中國安徽省中部偏南,是安慶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下轄1個國家級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1個省級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12個鎮(zhèn)和3個街道,總面積1571平方公里。桐城位于安慶市北部,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縣,北接舒城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市區(q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丘陵、平原呈階梯分布。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9℃,年降水量1241毫米。桐城有國家4A級嬉子湖生態(tài)旅游區(qū)、4A級桐城活海歡樂水世界、4A級黃梅酒業(yè)文博園景區(qū)和3A級桐城文廟·六尺巷景區(qū),是文壇“桐城派”故里、黃梅戲之鄉(xiāng),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譽。
桐城美食團購PPT:這是一個關于桐城美食團購PPT。演示了豐糕、蒿子耙、山粉圓子燒肉等美食內容。桐城市,古稱 “桐國”,因其地適宜種植油桐而得名,位于中國安徽省中部偏南,是安慶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下轄1個國家級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1個省級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12個鎮(zhèn)和3個街道,總面積1571平方公里。桐城位于安慶市北部,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縣,北接舒城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市區(q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丘陵、平原呈階梯分布。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9℃,年降水量1241毫米。桐城有國家4A級嬉子湖生態(tài)旅游區(qū)、4A級桐城活海歡樂水世界、4A級黃梅酒業(yè)文博園景區(qū)和3A級桐城文廟·六尺巷景區(qū),是文壇“桐城派”故里、黃梅戲之鄉(xiāng),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譽。
桐城我可愛的家鄉(xiāng)PPT:這是一份介紹桐城我可愛的家鄉(xiāng)的PPT。桐城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為江淮文化圈的發(fā)祥地和集中地。演示了桐城的驕傲等內容。桐城市,古稱 “桐國”,因其地適宜種植油桐而得名,位于中國安徽省中部偏南,是安慶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下轄1個國家級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1個省級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12個鎮(zhèn)和3個街道,總面積1571平方公里。桐城位于安慶市北部,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縣,北接舒城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市區(q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丘陵、平原呈階梯分布。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9℃,年降水量1241毫米。桐城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