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素材大小:
- 15.57 MB
- 素材授權:
- 免費下載
- 素材格式:
- .ppt
- 素材上傳:
- chenrong
- 上傳時間:
- 2018-04-16
- 素材編號:
- 191021
- 素材類別:
- 課件PPT
-
素材預覽
這是藥理學課件ppt,包括了幾個基本概念,藥理學的基本任務,藥理學的研究內容,藥物作用的分類,藥物作用的選擇性,藥物作用的兩重性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藥理學課件ppt是由紅軟PPT免費下載網推薦的一款課件PPT類型的PowerPoint.
藥理學
藥理學總論
緒 論
藥理學的任務與內容
一.幾個基本概念
1.藥物,用于診斷、預防和治療疾病或有目的地改變生理功能,并且規(guī)定了用法、用量的化學物質。2 .毒物,是指在較小劑量即可對機體產生毒害作用,損害人體健康的化學物質。
3 .藥理學(pharmacology)是研究藥物與機體(含病原體)相互作用及作用規(guī)律的學科,包括藥物效應動力學(pharmacodynamics)和藥物代謝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
4 .藥物效應動力學 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包括藥物的作用、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
5 .藥物代謝動力學 研究機體對藥物的處置過程,即藥物在體內吸收、分布、生物轉化及排泄的過程,以及血藥濃度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規(guī)律。
藥理學的任務與內容
二.藥理學的基本任務
1. 闡明藥物作用規(guī)律與其機制,
2. 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發(fā)揮藥物最佳療效、減少或避免不良反應提供理論依據
3. 研究開發(fā)新藥,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藥物的新用途
4. 為其他醫(yī)學學科的研究探索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和研究方法
藥理學的任務與內容
三.藥理學的研究內容
研究藥物和機體(病原體)的相互作用及其規(guī)律
藥理學的發(fā)展簡史
一.傳統(tǒng)本草階段
《神農本草經》
《新修本草》《本草綱目》
二.近代藥理學階段
德國R.Buchheim(1820-1879)
建立了第一個藥理實驗室,
寫出了第一本藥理教科書,
是世界上第一位藥理學教授
三.現(xiàn)代藥理學階段
新藥:
是指未曾在中國境內上市銷售的藥品。已上市藥品改變劑型、改變給藥途徑、增加新適應證亦屬新藥范圍。
新藥研究過程:
臨床前研究
臨床研究
上市后藥物監(jiān)測
藥物效應動力學
第一節(jié) 藥物作用的基本規(guī)律
一.幾個基本概念
1.藥物作用:藥物與機體大分子間的初始作用
2.藥物效應:藥物作用引起機體的反應
舉例:腎上腺素
3.興奮:使組織、器官原有功能的提高(腎上腺素)
4.抑制:使組織、器官原有功能的降低(氯丙嗪)
二.藥物作用的分類
1.局部作用與全身作用(范圍)
局部作用:吸收入血前在用藥部位產生的作用
全身作用: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后分布到機體相
關部位發(fā)揮作用
2.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方式)
直接作用:原發(fā)作用
間接作用:繼發(fā)作用,由直接作用引起
3.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目的)
二 藥物作用的選擇性
藥物作用的選擇性
藥物進入機體以后,只對某組織、器官產生明顯作用,而對另一些組織、器官則作用很弱甚至無作用,這種在作用性質和作用強度方面的差異,即藥物作用的選擇性
三 藥物作用的兩重性
1.治療作用:符合用藥目的,能達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①對因治療:治本:消除致病因素(抗菌藥)
②對癥治療:治標:改善疾病癥狀(發(fā)熱的治療)
2.不良反應:不符合用藥目的,導致患者痛苦的反應
①副作用:治療劑量發(fā)生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反應
②毒性反應: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久積蓄過多(三致)
三 藥物作用的兩重性
③后遺效應:停藥后血藥濃度降至閾濃度以下時
殘存的藥理效應
④撤藥反應:突然停藥病情加劇,又叫反跳
⑤變態(tài)反應:過敏反應 (接觸致敏原)
⑥特異質反應:特異質患者對某些藥物的反應
⑦三致反應:致畸、致癌、致突變
⑧繼發(fā)反應:藥物治療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第二節(jié) 藥物的量效關系
四 量效關系
2.質反應:藥理效應只用有無、陰性或陽性表示:死亡等
①半數(shù)有效量ED50:
A 量反應,最大效應一半時劑量
B 質反應,半數(shù)陽性反應時劑量
②半數(shù)致死量LD50:質反應,半數(shù)死亡時劑量
③治療指數(shù)(TI)= LD50/ ED50
④安全范圍=ED95 與LD5之間距離
⑤效能:最大效應
⑥效價強度:性質相同藥物之間的作用比較
第二節(jié) 藥物劑量與效應關系
第二節(jié) 藥物劑量與效應關系
五、藥物的安全性評價
半數(shù)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
半數(shù)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第三節(jié) 藥物的作用機制
一.藥物作用機制分類
(一)非特異性藥物作用機制
1.改變細胞周圍的理化條件而發(fā)揮作用
如:吸附,絡合作用,酸堿中和,改變滲透壓
(二)特異性藥物作用機制
1.參與或干擾細胞代謝,抗代謝和促代謝藥
2.影響生理物質轉運:干擾離子激素等轉運
3.對酶的影響:酶促或酶抑制劑
4.作用于細胞膜的離子通道
5.影響免疫機制:免疫增強或抑制藥
藥物的作用機制
二.藥物作用的受體理論
1.受體的概念
①受體:存在于細胞膜上或細胞內大分子物質,
能特異性與藥物或體內生物物質暫時結合
識別、傳遞信息、產生生物效應
②配體與藥物
配體:能與受體特異性結合的物質(內源性和外源性)
受點:受體上能準確識別并特異性與配體結合的
特定部位 ,也即配體結合位點。
藥物的作用機制
③作用于受體的藥物,效應取決于藥物與受體的親和力和藥物的內在活性
A.激動藥:親和力高,內在活性高。與受體結合并激動受體而產生效應。
B.部分激動藥:較強的親和力,內在活性低,微弱的效應力藥物
C.拮抗藥:阻斷藥,親和力高,無內在活性,無效應力
藥物的作用機制
藥物的作用機制
3.受體的特性
①飽和性:數(shù)量有限
②特異性:有選擇性
③可逆性:可被置換
④高靈敏度:低濃度可產生高效應
⑤多樣性
藥物的作用機制
4.受體調節(jié)
①定義:指受體在與配體作用過程中,在各種
生理、病理及藥理因素的影響下,其
數(shù)量、親和力和效應力發(fā)生的變化
②向上調節(jié)與向下調節(jié)
激動劑向下調節(jié),拮抗劑向上調節(jié)
第三章 藥物代謝動力學
一. 藥物跨膜轉運的方式
1.被動轉運
藥物由高濃度一側向低濃度一側轉運
①簡單擴散,多數(shù)藥物的轉運方式
分子量小(200以下)、脂溶性大,極性。ǚ
離子型)藥物較易通過,離子型難以通過。
②易化擴散,藥物通過細胞膜上的載體轉運
依靠載體 有競爭性和特異性
③濾過,直徑小于膜孔(分子量﹤100)水溶性藥物
借助膜兩側的流動靜壓和滲透壓差通過膜孔
藥物解離度對被動轉運的影響:
常用藥物多為弱酸性或弱堿性的化合物,它們在水溶液中僅部分解離,其解離度的大小取決于溶液的pH值,藥物的解離特性以pKa表示。
pKa:即藥物在50%解離時的溶液pH值。各藥物的pKa值是一定的。
弱酸性藥物:
HA H+ + A-
Ka= H +A- / HA
pKa=pH-log A- / HA
pH-pKa=logA-/ HA
10 pH-pKa= A- / HA
當pH= pKa時,HA=A-
弱酸性藥
酸酸堿堿,易轉運,
酸堿堿酸,難轉運
2.主動轉運
藥物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轉運
需要載體,需要能量,有競爭性和飽和性
3.膜動轉運
胞飲
胞吐
一、吸收
1.吸收是藥物從用藥部位進入血循環(huán)的過程
2.影響吸收的因素
①藥物因素:理化性質、藥物劑型、給藥途徑
②機體因素:吸收環(huán)境、吸收部位等
3.各給藥途徑對吸收的影響
①胃腸道給藥
A 以被動擴散從胃腸黏膜吸收,主要是小腸
B 分子量小,脂溶性大,非解離型易吸收
C 首關效應
口服藥物吸收后經門靜脈進入肝,然后進入全身
血液循環(huán),有些藥物進入肝臟就被肝藥酶代謝,進
入體循環(huán)的藥減少,藥物效應下降。
②注射給藥
靜脈、肌肉、皮下和皮內注射等
避免被破壞,起效快
③吸入給藥,氣霧劑、粉霧劑等
經肺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
或治療鼻咽局部疾病
④皮膚給藥,膜劑,貼劑,膏劑等
可發(fā)揮局部或全身作用
二.藥物分布
藥物從血循環(huán)系統(tǒng)到達細胞間液及細胞內液的過程。影響包括
1.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
3.藥物與組織的親和力,碘 甲狀腺,鈣 骨骼
4.藥物的理化性質和體液的pH
脂溶性或水溶性小分子易透過血管壁
5.組織器官的屏障作用
三.生物轉化
1.藥物在藥物代謝酶作用下,結構和藥理活性發(fā)生的改變
2.方式 氧化、還原、水解 結合反應
第一相反應 第二相反應
3.藥物代謝酶(專一性和非專一性)
①肝藥酶,是肝內促進藥物代謝的主要酶系統(tǒng)
專一性低、活性有限、個體差異大、易受藥物的
誘導和抑制。
②專一性酶:對特定基團。例膽堿酯酶
4 酶的誘導和抑制(重點)
四.排泄
1.藥物的原形或代謝
產物通過排泄器官
或分泌器官從體內
排出體外的過程。
2.腎,主要排泄器官
腎小球的濾過
腎小管的分泌
腎小管的重吸收
3.膽汁排泄:肝腸循環(huán)
第二節(jié) 血漿藥物濃度動態(tài)變化
(一).時量,時效曲線
1.時量,時效曲線
以藥物劑量或血藥濃度
為縱座標,用藥后時間
為橫座標,血藥濃度隨
時間變化的關系可繪制
出一條曲線
血漿藥物濃度的動態(tài)變化
(二)時量曲線的意義
1、時量曲線的形態(tài)的意義
2、時量曲線的時間段
潛伏期、顯效時間、達峰時間、殘留期
3、曲線下的面積
(三)連續(xù)多次給藥的血藥濃度的動態(tài)變化
1、穩(wěn)態(tài)濃度與給藥總量成正比
2、穩(wěn)態(tài)濃度的波動幅度與每次用藥量成正比
3、達到穩(wěn)態(tài)濃度的時間
血漿藥物濃度的動態(tài)變化
血漿藥物濃度的動態(tài)變化
藥動學參數(shù)及應用
1.表觀分布容積,指藥物在體內的分布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體內總藥量與血藥濃度的比值
意義(1)Vd反映藥物在組織中分布,分布容積大的藥物,組織分布廣,反之則組織分布少。(2)推測藥物分布范圍。(3)推測藥物劑量
2.消除半衰期(t1/2)
血漿藥物濃度降低一半所需時間。
血漿濃度的動態(tài)變化
3.時量曲線下面積(AUC)
反映藥物進入體循環(huán)的相對量
4.清除率(CL)
①單位時間內多少容積的藥物從體內被消除干凈
②是衡量藥物消除快慢的指標
5.生物利用度
①藥物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的速度和程度
A,進入體循環(huán)藥量
D,給藥劑量;
血漿藥物濃度的變化
三.藥物消除動力學
1.恒比消除(一級動力學消除)
體內藥物按瞬時血藥濃度(或體內藥量)以恒定
的百分比消除。
2.恒量消除(零級動力學消除)
體內藥物單位時間內消除恒定的量。
3.非線性消除
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
二.給藥途徑和時間、次數(shù)
1.同一藥物,給藥途徑不同
①起效時間不同
靜注﹥吸入﹥肌注﹥皮下﹥口服﹥ 直腸﹥皮膚
②作用效果不同
2.給藥時間
①飯前用藥起效快,飯后用藥刺激性小
②根據用藥結果選擇用藥時間,催眠藥,利尿藥
③機體對藥物的敏感性有晝夜差別
④半衰期短的藥物,應增加給藥次數(shù)
⑤毒性大或消除慢的藥物,應延長給藥間隔
藥物相互作用
兩種或多種藥物合用或先后序貫應用,引起藥
物 作用和效應的變化。
即一種藥物的體內過程被另一種藥物所改變,
使前者的藥動學行為發(fā)生明顯變化,其結果是藥
物的半衰期、血漿蛋白結合率、血藥濃度、生物
利用度、峰濃度等均可發(fā)生改變。
①協(xié)同作用,合并用藥作用增加總稱協(xié)同作用。
A.相加作用:兩藥合用的效應是兩藥分別作用的
代數(shù)和,稱相加作用。
B.增強作用:兩藥合用的效應大于兩藥個別效應
的代數(shù)和,稱增強作用。
C.增敏作用:是指一藥可使組織或受體對另一藥
的敏感性增強,稱增敏作用。
3.藥物體外相互作用
①相互作用引起沉淀或析出結晶
酸性藥物與堿性藥物混合易產生沉淀
②相互作用引起藥物失效
發(fā)生化學反應,引起官能團的變化
③藥物與容器的相互作用
塑料可吸附靜注藥物
藥物方面因素
反復用藥
1、產生耐受性
2、藥物依耐性
六、機體對藥物反應的變化
1.變態(tài)反應,過敏體質患者
2.耐受性:在連續(xù)用藥過程中,有的藥物藥效會逐
漸減弱,須加大劑量才能顯效。
①軀體依賴性:因反復用藥造成身體適應狀態(tài)欣
快感,中斷用藥即產生戒斷現(xiàn)象
②精神依賴性:用藥后產生某種愉快感覺,使用
藥者精神上渴望周期或連續(xù)用藥
3.快速耐受性:藥物在短時間內反復應用數(shù)次后
藥效遞減直至消失
4.耐藥性:病原體或腫瘤細胞對藥物敏感性降低
5.停藥反應:長期用藥后突然停藥時出現(xiàn)的癥狀
第五章 處方形式審查
一、處方概念和意義
概念:由注冊的執(zhí)業(yè)醫(yī)師和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在診療活動中為患者開具的,由藥學專業(yè)技術人員審核、調配、核對,作為發(fā)藥憑證的醫(yī)療用醫(yī)療文書,是患者取藥的憑證。
意義:法律上、經濟上、技術上
二、處方的結構
前記、正文、后記組成
三、書寫處方注意事項,共九條
四、處方制度
五、處方類型:法定處方、協(xié)定處方、經方與古方、醫(yī)師處方
六、處方書寫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和格式與舉例
傳出神經系統(tǒng)藥物
概 論
一 引言
一.神經系統(tǒng)的分類
一 引言
一 引言
一 引言
二.神經系統(tǒng)的基本概念和術語
1.神經元:胞體 + 突起
2.神經纖維:神經元較長的突起(主
要由軸突)及套在外面的鞘狀結構
3.神經節(jié):由神經元胞體在周圍部集合在一起形成
一 引言
三.神經系統(tǒng)活動的基本方式
反射
反射。焊惺芷
傳入神經
中樞
傳出神經
效應器
一 引言
二 傳出神經系統(tǒng)的遞質
二 傳出神經系統(tǒng)的遞質
二 傳出神經系統(tǒng)的遞質
二 傳出神經系統(tǒng)的遞質
二 傳出神經系統(tǒng)的遞質
三 傳出神經系統(tǒng)受體的類型及效應
一.傳出神經系統(tǒng)的受體
三 傳出神經系統(tǒng)受體的類型及效應
三 傳出神經系統(tǒng)受體的類型及效應
三 傳出神經系統(tǒng)受體的類型及效應
四 傳出神經系統(tǒng)藥物的作用方式
一.直接作用于受體
傳出神經藥物(遞質) + 受體 效應
二.影響遞質
1.影響遞質的生物合成和轉化
2.影響遞質的轉運和貯存
三.傳出神經系統(tǒng)藥物的分類
詳見書上表(P31)
第二節(jié) 膽堿受體激動藥及抗膽堿酯酶藥
膽堿受體激動藥及抗膽堿酯酶藥
一 膽堿受體激動藥
1.激動M、N受體類
2.主要激動M受體類
3.主要激動N受體類
二 抗膽堿酯酶藥
1.易逆性抗膽堿酯酶藥
2.難逆性抗膽堿酯酶藥
一 膽堿受體激動藥
一.激動M、N受體類
乙酰膽堿,選擇性差,不穩(wěn)定,無實用價值
藥理活性
M樣作用:1.心血管系統(tǒng)
①擴張血管,激動M3受體,釋放NO
②減慢心率、減弱心肌收縮力
2.胃腸道,泌尿道:平滑肌收縮
3.腺體:分泌增加等
N樣作用:1.激動N1受體,神經節(jié)先興奮后抑制
2.激動N2受體,骨骼肌興奮
膽堿受體激動藥
二.主要激動M受體類
毛果蕓香堿,匹魯卡品
一 膽堿受體激動藥
藥理作用
1.眼
①縮瞳:激動瞳孔括約肌的M受體,治療虹膜炎
②降低眼內壓:由于瞳孔括約肌收縮, 虹膜向中
治療青光眼 心方向拉緊, 前房角間隙變大,
房水易于回流, 眼內壓下降
③調節(jié)痙攣:興奮睫狀肌上的M受體, 使肌肉向
中心收縮, 懸韌帶松弛, 晶狀體
變凸, 屈光度增加, 調節(jié)于近視。
2.腺體:分泌增加
一 膽堿受體激動藥
一 膽堿受體激動藥
毛果云香堿的作用用途
1、治療青光眼:改善防水循環(huán),降低眼內壓。
2、虹膜炎:與擴瞳藥交替使用,防止虹膜和晶狀體粘連
3、M受體阻斷藥中毒
一 膽堿受體激動藥
三.主要激動N受體類
煙堿,尼古丁
1.藥理作用廣泛,
復雜,無實用價值
2.有毒理學意義,
與各種疾病關系密切
二 抗膽堿酯酶藥
二 膽堿酯酶抑制藥
1.易逆性抗膽堿酯酶藥
2.難逆性抗膽堿酯酶藥
二 膽堿酯酶抑制藥
二 膽堿酯酶抑制藥
藥理作用
①眼:縮瞳,降低眼內壓,調節(jié)痙攣
②腺體分泌增加
③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減退
④胃腸道:促進胃腸道平滑肌收縮,增加胃酸
⑤膀胱平滑。喊螂妆颇蚣∨d奮
⑥骨骼肌神經肌肉接頭:興奮骨骼肌
二 膽堿酯酶抑制藥
臨床應用
①重癥肌無力
②術后腹氣脹和尿潴留
③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④非除極型神經肌肉阻滯藥過量的解毒
不良反應
過量時可產生“膽堿能危象”
二 膽堿酯酶抑制藥
二 膽堿酯酶抑制藥
二 膽堿酯酶抑制藥
中毒表現(xiàn)
1.急性中毒:M樣癥狀、N樣癥狀,中樞癥狀。
M樣癥狀
①縮瞳,嚴重者幾乎全部出現(xiàn),早期可能不出現(xiàn)
②腺體分泌增多,重者可口吐白沫,大汗淋漓。
③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和腺體分泌增加,致呼吸困難
④胃腸道,惡心、嘔吐、腹痛等。
⑤泌尿系統(tǒng),因膀胱逼尿肌收縮而引起小便失禁。
⑥心血管系統(tǒng),M樣作用,起心率減慢和血壓下降
N樣作用,有時也可引起血壓升高
二 膽堿酯酶抑制藥
N樣癥狀
①N1受體被激動,神經節(jié)興奮。
在胃腸道、腺體、眼等方面,結果和M樣一致
在心血管,心收縮力加強、血壓上升。
②N2受體被激動,骨骼肌興奮,肌束顫動
常自小肌肉如眼瞼始,嚴重者呼吸肌麻痹死亡
中樞癥狀:腦內Ach含量升高,先興奮,后抑制,
可因血壓下降及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2.慢性毒性:神經衰弱征候群和腹脹、多汗等
二 膽堿酯酶抑制藥
中毒解救
1.迅速消除毒物
2.積極使用解毒藥
、侔⑼衅罚杆俳獬齅樣癥狀,使昏迷病人蘇醒
大劑量可對抗神經節(jié),但不能制止骨骼肌震顫
②膽堿酯酶復活藥,當膽堿酯酶復活后,機體可
恢復對阿托品的敏感性,易發(fā)生阿托品中毒。
三 膽堿酯酶復活藥
碘解磷定
三 膽堿酯酶復活藥
解毒特點
1.解毒效果因不同有機磷酸酯類而異
對內吸磷、馬拉硫磷和對硫磷中毒的療效較好
對敵百蟲、敵敵畏中毒的療效稍差
對樂果中毒則無效。
2.對骨骼肌作用最明顯,迅速制止肌束顫動。
3.碘解磷定不能對抗乙酰膽堿,應與阿托品合用
4.對老化酶無效,應及早用藥
其他藥物:氯磷定,雙解磷,雙復磷
膽堿受體阻斷藥
一。褪荏w阻斷藥
二 N1受體阻斷藥
三 N2受體阻斷藥
一 M受體阻斷藥
一.阿托品類生物堿
一 M受體阻斷藥
阿托品
作用機制:競爭性阻斷M受體,大劑量阻斷N1受體
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
1抑制腺體分泌,唾液和汗腺最敏感
可用于麻醉前給藥,防止分泌物阻塞氣道
2眼,松弛括約肌,擴瞳、眼內壓升高,調節(jié)麻痹
用于虹膜睫狀體炎,驗光配鏡,眼底檢查
3平滑肌,松弛內臟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痙攣
用于各種內臟絞痛,常與哌替啶合用
一 M受體阻斷藥
一 M受體阻斷藥
4心臟,加快心率,解除迷走神經對心臟的抑制
、偌涌旆渴覀鲗,可用于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
②部分病人治療量可出現(xiàn)心率短暫性減慢
5血管,大劑量擴張血管,與抗M膽堿作用無關
可用于抗休克,改善微循環(huán)
6大劑量興奮中樞神經系統(tǒng),嚴重中毒后轉為抑制
7解救有機磷酸酯中毒
一 M受體阻斷藥
8劑量與活性關系
腺體分泌減少
瞳孔擴大和調節(jié)麻痹
膀胱和胃腸道平滑肌的興奮性下降
心率加快
中毒劑量則出現(xiàn)中樞作用
不良反應:無用的藥理活性
中毒解救:一般解救+毒扁豆堿/地西泮
不合理用藥的分析:老年人服敵敵畏;慢性胃潰瘍;合用阿托品和異丙嗪
一 M受體阻斷藥
山莨菪堿
和阿托品相比
1.選擇性解除血管痙攣,可用于感染中毒性休克 2.選擇性解除平滑肌痙攣,可用于內臟絞痛
東莨菪堿
和阿托品相比
1.腺體及中樞抑制作用強
可用于麻醉前給藥,暈動病,鎮(zhèn)吐作用。
2.中樞抗膽堿作用,可用于帕金森。ū胶K鳎
一 M受體阻斷藥
二.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1.合成擴瞳藥,用于眼科檢查
一 M受體阻斷藥
2.合成解痙藥
①季胺類 溴丙胺太林(普魯本辛)
A 選擇性作用胃腸平滑肌并抑制胃液分泌
B 胃、十二指腸潰瘍;遺尿癥;妊娠嘔吐
②叔胺類 貝那替嗪(胃復康)
A 緩解平滑肌痙攣,抑制胃液分泌
B 安定作用
C 適于兼有焦慮癥的潰瘍病,胃酸過多、腸蠕動
亢進或膀胱刺激癥狀者
二 N1受體阻斷藥
美卡拉明、樟磺咪芬
藥理作用:與N1受體結合,阻斷沖動在神經節(jié)的傳導
1.阻斷交感神經節(jié):擴張血管,血壓下降
2.阻斷副交感神經節(jié):便秘、擴瞳、口干、尿潴留
臨床應用:
麻醉時控制血壓,減少手術出血
三 N2受體阻斷藥
1.骨骼肌松弛藥,阻斷神經肌肉接頭的N2膽堿受體
妨礙神經沖動的傳遞,產生神經肌肉阻滯作用
使骨骼肌松弛的藥物,也稱神經肌肉阻滯藥。
2.根據其作用方式的特點,可分為
①除極化型
②非除極化型
三 N2受體阻斷藥
(一)除極化型肌松藥
1.靜息電位:細胞在沒有受到外來刺激時,細胞膜
內外側所存在的電位差。
2.膜的極化:靜息電位存在時膜兩側所保持的內負
外正狀態(tài)
3.除極化:細胞在刺激作用下發(fā)生興奮時,由于鈉
通道的開放,Na+順濃度梯度從膜外進入
膜內,使膜內負電位迅速轉為正電位。
三 N2受體阻斷藥
三 N2受體阻斷藥
作用機制:藥物與運動終板膜上的N2膽堿受體相結
合,產生與乙酰膽堿相似但較持久的除極化作用,
使終板不能對乙酰膽堿起反應,骨骼肌因而松弛。
三 N2受體阻斷藥
三 N2受體阻斷藥
三 N2受體阻斷藥
作用特點
①常先出現(xiàn)短時的肌束顫動。
②連續(xù)用藥可產生快速耐受性。
③抗膽堿酯酶藥不僅不能拮抗這類藥的肌松
作用,卻反能加強之。
④在臨床用量時,并無神經節(jié)阻斷作用。
三 N2受體阻斷藥
藥理作用:肌肉松弛
1. 1min起效,2min達作用高峰,5min作用消失。
2. 松弛順序:頸部 肩胛 腹部 四肢。
①以頸部和四肢肌肉松弛最明顯,
②面、 舌、咽喉、咀嚼肌次之,
③對呼吸肌 麻痹作用不明顯。
臨床應用:
1.對喉肌的麻痹力強,靜注適于氣管內插管等。
2.靜滴適用于較長時手術,常先用硫噴妥鈉麻醉。
三 N2受體阻斷藥
不良反應:
1.術后肌痛,肌肉酸痛甚至形態(tài)改變。3~5天自愈
2.升高眼內壓,青光眼和白內障摘除術患者禁用
3.琥珀膽堿能使肌肉持久性除極化而釋出鉀離子,
使血鉀升高,故在燒傷,廣泛性軟組織損傷、偏癱
和腦血管意外的患者(一般血鉀已較高),禁用琥
珀膽堿,以免產 生高血鉀癥性心跳驟停。
4.呼吸肌麻痹,用時必須備有人工呼吸機。
三 N2受體阻斷藥
(二)非除極化型肌松藥(競爭型肌松藥)
作用機制:
作用特點:
①短暫的肌束顫動
②眼肌→四肢、頸部→軀干→呼吸麻痹(大劑量)
③有一定神經節(jié)阻斷作用,可使血壓下降。
④在同類阻斷藥之間有相加作用。
⑤與抗膽堿酯酶藥之間有拮抗作用。
⑥全麻藥和氨基甙類能加強和延長藥物的作用
三 N2受體阻斷藥
三 N2受體阻斷藥
筒箭毒堿,從箭毒中提出的生物堿
藥理活性
1.肌肉松弛,3-4分鐘產生作用
頭頸小肌肉→四肢、軀干、頸肌肉→肋間肌→膈肌
2.神經節(jié)阻斷、促進組胺釋放,使血壓短時下降等
注意事項
1.禁用于重癥肌無力、支氣管哮喘和嚴重休克患者
2.10歲下兒童對此藥高敏反應較多,不宜用于兒童
3.作用時間短,中毒后可人工呼吸,新斯的明解救
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
二.根據它們對腎上腺素受體選擇性
1.激動α和β受體的擬腎上腺素藥
腎上腺素 麻黃堿 多巴胺
2.主要激動α受體的擬腎上腺素藥
去甲腎上腺素 間羥胺 新福林等
3.主要激動β受體的擬腎上腺素藥
異丙基腎上腺素 多巴酚丁胺
藥理作用
1.血管 激動血管的α1受體,收縮血管,
皮膚黏膜→腎腦肝腸→骨骼肌血管
因心臟興奮,冠狀血管舒張。
2.心臟 激動心臟β1受體,正性肌力作用。
3.血壓 小劑量心臟興奮,收縮壓升高明顯;
較大劑量時,因血管強烈收縮使外周阻力
明顯增高,舒張壓也明顯升高,脈壓變小。
間羥胺(阿拉明)
作用特點
1.興奮α受體并促去甲腎上腺素釋放
2.升壓作用較去甲腎上腺素緩和持久
3.對心率影響小,較少引起心律失常
4.對腎血管收縮作用較弱,亦可顯著減少腎血流量
二.α1受體激動藥
去氧腎上腺素(新福林)
作用特點
1.主要激動α1受體,藥理作用較弱但維持時間長
2.可用于防治麻醉引起的低血壓
3.可反射性減慢心率,用于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4.快速短效擴瞳藥, 用于眼底檢查
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
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
1.α受體阻斷藥
2.β受體阻斷藥
一 α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
1.腎上腺素作用的翻轉:
α受體 -------- 升高血壓
腎上腺素 + 總體升壓
β2受體 -------- 降低血壓
α受體阻斷藥能選擇性地與α腎上腺素受體結合,
其本身不激動或較少激動腎上腺素受體,卻能妨礙
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遞質及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與
α受體結合,從而產生抗腎上腺素作用。它們能將
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翻轉為降壓,這個現(xiàn)象稱為
“腎上腺素作用的翻轉”
一 α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
一 α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
一.短效α受體阻斷藥
酚妥拉明 妥拉唑啉
本類藥物與α受體結合較松,易于解離。是競爭性
α受體阻斷藥,屬于短效類藥物。
藥理作用
1.舒張血管,阻斷血管平滑肌α1受體,降低血壓
2.興奮心臟,收縮力加強,心率加快,輸出量增加
3.擬膽堿作用,使胃腸平滑肌興奮,皮膚潮紅。
一 α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
臨床應用
1.外周血管痙攣性疾病如肢端動脈痙攣性病等。
2.去甲腎上腺素靜滴發(fā)生外漏。
3.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的診斷和此病驟發(fā)高血壓
危象及術前準備,使嗜鉻細胞瘤所致高血壓下降
4.抗休克,增加心搏出量,舒張血管,降低外周
阻力,改善休克時的內臟灌注,解除微循環(huán)障礙
5.其他藥物無效的急性心肌梗塞及充血性心臟病
所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擴張血管,降低負荷
不良反應:低血壓,心率加速,心律失常和心絞痛等
一 α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
二. 長效α受體阻斷藥
酚芐明
藥理作用
1.與α受體結合牢固,起效慢,作用強大而持久。
2.舒張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3.心率加速,由于血壓下降所引起的反射
加上阻斷突觸前膜α2受體作用
臨床應用 1.外周血管痙攣性疾病
2.抗休克,嗜鉻細胞瘤的治療
不良反應:常見的有體位性低血壓,心悸和鼻塞等
一 α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
三. α1受體阻斷藥
哌唑嗪,特拉唑嗪等
1.對動脈和靜脈的α1受體選擇性高,舒張血管
2.主要用于治療高血壓
藥理作用
1.β受體阻斷作用
①心血管系統(tǒng):阻斷心臟β1,心率減慢,心收縮
力減弱,輸出量減少,心肌耗氧量下降。
阻斷血管β2可收縮血管,冠肝腎骨血流減少
②收縮支氣管平滑肌:阻斷支氣管平滑肌β2受體
③代謝: A.抑制交感神經興奮引起的脂肪分解
B.掩蓋低血糖癥狀如心悸等,從而延誤
低血糖的及時察覺。
④腎素:抑制腎素釋放
2.內在擬交感活性
有些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與β受體結合后除能
阻斷受體外尚對β受體具有部分激動作用,即內在
擬交感活性。這種作用一般被其阻斷作用掩蓋
若預先給予利血平以耗竭體內兒茶酚胺,再用β
受體阻斷藥,其激動β受體的作用便可表現(xiàn)出來。
3.膜穩(wěn)定作用
有些β受體阻斷藥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和奎尼丁樣
的作用;這兩種作用都由于其降低細胞膜對離子的
通透性所致,故稱為膜穩(wěn)定作用。
這種作用僅在高濃度出現(xiàn),意義不大
臨床應用
1.多種原因引起的過速型心律失常
2.心絞痛和心肌梗塞,對心絞痛有良好的療效。
3.高血壓,能使高血壓病人的血壓下降。
4.充血性心力衰竭,擴張型心肌病的心衰
嚴重不良反應
1.為急性心力衰竭,尤其心功能不全者
2.增加呼吸道阻力,誘發(fā)支氣管哮喘。
3.反跳現(xiàn)象
常用藥物及分類
根據對β1受體的選擇性和有無內在交感活性兩種
重要特性,β受體阻斷藥可分為下列五類:
1A類 無內在活性的β1、β2阻斷藥,如普萘洛爾。
1B類 有內在活性的β1、β2阻斷藥,如吲哚洛爾。
2A類 無內在活性的β1受體阻斷藥,如阿替洛爾。
2B類 有內在活性的β1受體阻斷藥,如醋丁洛爾。
3類 α、β受體阻斷藥,如拉貝洛爾。
拉貝洛爾
1.兼具β和α受體阻斷作用。
對β1受體阻斷作用為普萘洛爾的1/4,
對β2受體作用為普萘洛爾的1/11~1/17。
對β受體阻斷作用為α受體阻斷作用的4~16倍
2.多用于中度和重度高血壓病。
主要通過阻斷β受體抑制心臟和阻斷α受體舒張
血管,從而發(fā)揮較好的療效。
傳出神經系統(tǒng)基本內容
傳出神經系統(tǒng)基本內容
鎮(zhèn)靜催眠藥
1.睡眠與失眠
①睡眠是一種重要的生理過程和需求,具有晝夜
節(jié)律性對人的體力和精力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②引起失眠的原因
A.應激狀態(tài)或環(huán)境改變破壞了機體的正常節(jié)律,
情緒應激,作息改變等。不需服藥,自行調整。
B.精神或軀體疾病,抑郁癥及各科疾病。
應對因治療,輔以鎮(zhèn)靜催眠藥
C.不適當?shù)乃幚韺W影響,
a.其他藥物的中樞興奮反應,停藥自行恢復
b.鎮(zhèn)靜催眠藥的使用不當,綜合治療
2.鎮(zhèn)靜催眠藥是一類中樞神經系統(tǒng)抑制藥,
能輕度抑制中樞神經系統(tǒng),緩和激動,消除躁
動,恢復安靜情緒的藥物為鎮(zhèn)靜藥;
能促進和維持近似生理性睡眠的藥稱為催眠藥。
3.按照化學結構可分為以下三類
①苯二氮卓類
②巴比妥類
③其它,水和氯醛等
一、苯二氮卓類
一.分類
一、苯二氮卓類
作用機制
一、苯二氮卓類
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1.抗焦慮,小劑量即可出現(xiàn),焦慮癥首選藥。
2.鎮(zhèn)靜催眠作用,小劑量鎮(zhèn)靜,大劑量催眠
氟西泮,三唑侖用于難入睡、多醒和早醒
3.抗驚厥、抗癲癇作用,地西泮、三唑侖作用最好
地西泮是治療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的首選藥。
其它類型癲癇可選硝西泮和氟硝西泮
4.中樞性肌松作用: 用于大腦僵直
5.遺忘,抑制呼吸,降低血壓等
一、苯二氮卓類
一、苯二氮卓類
藥動學:血漿蛋白結合率高,地西泮99%
不良反應
1.連續(xù)用藥可出現(xiàn)頭昏、嗜睡、乏力等。
2.耐受性與依賴性,耐受性小,反而易產生依賴性
3.急性中毒,可致昏迷和呼吸抑制。氟馬西尼解毒。
4.致畸,妊娠前三個月婦女禁用
5.少數(shù)患者腦功能障礙
不合理用藥分析
1、患神經官能癥伴失眠合用地西泮和苯巴比妥
2、孕婦服用地西泮
3、小兒高熱
4、
二、巴比妥類
一.分類
二、巴比妥類
作用機制 延長Cl-通道開放時間;擬GABA作用
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
1.鎮(zhèn)靜催眠:安全性低,易反跳
2.抗驚厥、抗癲癇:大劑量時有抗驚厥作用,
苯巴比妥可用于癲癇大發(fā)作及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
3.麻醉及麻醉前給藥:硫噴妥鈉,靜脈或誘導麻醉
苯巴比妥或戊巴比妥麻醉前給藥可消除術前緊張
二、巴比妥類
不良反應
1.后遺作用:次晨可出現(xiàn)頭暈、困倦、惡心等癥狀
2.耐受性:肝藥酶誘導劑
①加速自身代謝產生耐受
②加快其它藥物的代謝使藥效降低
3.依賴性
①精神依賴性: 夢魘增多
②軀體依賴性: 長期應用停藥后還產生反跳
4.過敏反應
5.急性中毒:支持療法 + 常規(guī)解救
二、巴比妥類
苯二氮卓類同巴比妥類相比有以下優(yōu)點:
1. 對快波睡眠影響小,減少噩夢發(fā)生
2. 治療指數(shù)高,對呼吸影響小,安全范圍大
3. 對肝藥酶幾無作用,不影響他藥代謝
4. 依賴性小,戒斷癥狀輕
三 其他鎮(zhèn)靜催眠藥
水合氯醛
1.用于頑固性失眠或其他藥物效果不佳者
2.對胃腸有刺激,潰瘍患者禁用,可直腸給藥
佐匹克隆
1.比苯二氮卓高效、低毒、成癮性小
唑吡坦
1.鎮(zhèn)靜催眠作用明顯,無肌松和抗癲癇作用
扎來普隆
1.速效鎮(zhèn)靜催眠藥
抗癲癇藥和抗驚厥藥
一、抗癲癇藥
一.癲癇
1.癲癇是一類慢性、反復性、突發(fā)性大腦機能失調
特征為神經元突發(fā)異常高頻放電并向周圍擴散。
表現(xiàn)為突發(fā)、短暫運動感覺功能失調或精神失常
一、抗癲癇藥
2.癲癇類型
①大發(fā)作,強直陣攣性發(fā)作
病人突然意識喪失, 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
②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大發(fā)作連續(xù)發(fā)生,患者持續(xù)昏迷
③小發(fā)作,兒童多見,突然神志喪失, 持續(xù)數(shù)秒
④精神運動性發(fā)作: 陣發(fā)性精神失常,有意識障礙
⑤局限性發(fā)作:局部肢體運動或感覺障礙。
⑥肌陣攣性發(fā)作: 突然、短暫、快速的肌肉收縮。
一、抗癲癇藥
3.抗癲癇藥的作用機制
①抑制病灶神經元過度放電,
②作用于病灶周圍正常神經組織,遏制異常放電
的擴散。
4.常用藥物
藥物作用特點:
1、單一發(fā)作用一種藥物治療,混合型發(fā)作者考慮合并用藥
2、本類藥物有效劑量個體差異大
3、不主張換藥
4、停藥可發(fā)生癥狀反跳。
一、抗癲癇藥
苯妥英鈉
作用機制
1.抑制Na+、Ca2+
內流,較大濃度抑
制K+外流穩(wěn)定膜電
位阻止病灶異常放
電的擴散。
一、抗癲癇藥
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
1.抗癲癇:大發(fā)作首選藥
也用于精神運動性發(fā)作
小發(fā)作無效, 可惡化病情
2.抗外周神經痛:
三叉神經、舌咽神經
及坐骨神經痛。
3.抗心律失常
強心甙中毒所致
心律失常的首選藥。
一、抗癲癇藥
一、抗癲癇藥
卡馬西平( 酰胺咪嗪 )
1. 降低神經細胞膜對Na+和K+的通透性
2. 精神運動性、局限性發(fā)作和大發(fā)作的首選藥
3.治療外周神經痛療效優(yōu)于苯妥英鈉。
4.抗躁狂:用于治療躁狂癥。
苯巴比妥:強直陣攣發(fā)作及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
乙琥胺,丙戊酸鈉:失神小發(fā)作的首選藥。
地西泮:靜脈注射用于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 為首選藥
一、抗癲癇藥
二.抗癲癇藥的臨床應用一般原則
①根據癲癇類型選藥,p49表
②治療方案個體化
劑量從小開始,既能控制癥狀不致不良反應
盡量單一用藥
③堅持長期用藥,不可隨意停藥
二、抗驚厥藥
1.驚厥,是中樞神經過度興奮所致, 表現(xiàn)為全身
骨骼肌不自主的強烈收縮。
硫酸鎂
1.鎂在神經沖動的傳遞和神經肌肉應激性的維持方面
基本上是一抑制性離子。血漿中Mg2+低于正常值時,
出現(xiàn)神經及肌肉組織的興奮性升高, 而Mg2+濃度升
高時, 可致中樞抑制和肌肉松弛。
2.Mg2+的這種作用可被Ca2+所對抗。
3.肌注用于驚厥;口服用于瀉下、利膽
抗精神失常藥
抗精神失常藥
1.精神失常,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動障礙的一類
疾病,表現(xiàn)為情感、思維和行為異常。
2.全球有近四分之一,
我國亦有10%的人
受到失眠, 抑郁癥,
精神分裂癥的困擾。
3.WHO將每年的
10月10日正式定為
世界精神衛(wèi)生日。
抗精神失常藥
第五章 抗精神失常藥
1.精神分裂癥概述
①精神分裂癥:是以思維、情感、行為之間互不
協(xié)調,精神活動脫離現(xiàn)實環(huán)境,
即“精神分裂”為主要臨床特征。
②基本表現(xiàn)為:
聯(lián)想障礙,情感淡漠,意志活動減退或缺乏。
⑥常用藥物
一.吩噻嗪類
氯丙嗪(冬眠靈)
作用機制
阻斷DA受體,
阻斷α受體,
阻斷M受體,
藥理作用廣泛復雜。
②鎮(zhèn)吐作用強。阻斷CTZ的D2受體或抑制嘔吐中樞,
用于治療嘔吐和頑固性呃逆,
對暈動病嘔吐無效(抗組胺藥)。
③降溫作用:抑制下丘腦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能降低
發(fā)熱和正常人的體溫,用于低溫麻醉
冬眠合劑:異丙嗪,哌替啶
④加強中樞抑制藥的作用
2.自主神經系統(tǒng)
①受體阻斷作用:翻轉腎上腺素的升壓效應。
②M受體阻斷作用:較弱,大劑量可致口干等
3.內分泌系統(tǒng)
阻斷結節(jié)-漏斗通路的D2受體,影響下丘腦各
激素的釋放
①減少下丘腦釋放催乳素抑制因子,使催乳素釋放
增加, 引起乳房腫大及溢乳
②抑制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分泌,使卵泡刺激素
和黃體生成素釋放減少, 引起月經紊亂和排卵延遲
藥動學
血漿蛋白結合率高,腦中濃度高,首過效應明顯
不良反應
1. 一般不良反應
2. 錐體外系反應:是長期大量服用最常見的副作用
①藥源性帕金森綜合征
②急性肌張力障礙,強迫性張口、伸舌等
③靜坐不能 :坐立不安、心煩意亂
原因:阻斷了DA受體,膽堿能神經功能相對占優(yōu)勢
治療:抗膽堿治療而不能用左旋多巴。
④遲發(fā)性運動障礙:系長期大量用藥所致。
表現(xiàn)為口-舌-頰三聯(lián)癥:吸吮、舔舌、咀嚼
及四肢舞蹈樣動作
中樞抗膽堿藥不但無效,反而使之加重。
若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停藥,可以恢復 。
3.過敏
4.心血管系統(tǒng)(急性中毒)
體位性低血壓,不能用腎上腺素來糾正
奮 乃 靜:抗精神病和鎮(zhèn)吐作用為氯丙嗪6倍
氟奮乃靜:抗精神病效價強度為氯丙嗪25倍
三氟拉嗪:抗精神病為氯丙嗪10倍
硫利達嗪:鎮(zhèn)靜作用明顯,錐體外系副作用小
二、硫雜蒽類:氯普噻噸,氟哌噻噸
三、丁酰苯類:氟哌啶醇,氟哌利多,匹莫齊特
四、其他類
五氟利多:為長效抗精神病藥。
舒必利:對急慢性精神分裂癥有較好療效。
氯氮平:幾無錐體外系統(tǒng)反應
二、抗躁狂抑郁癥藥
二、抗躁狂抑郁癥藥
3.病因:可能與腦內單胺類功能失衡有關
①5-HT缺乏是其共同的生化基礎。
②在此基礎上,
A.NA功能亢進為躁狂,
發(fā)作時患者情緒高漲,
聯(lián)想敏捷,活動增多。
B.NA功能不足則為抑郁,
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言語
減少,常自責自罪,
甚至企圖自殺。
二、抗躁狂抑郁癥藥
一.抗躁狂癥藥
碳酸鋰
1.機制:抑制腦內NA和DA的釋放等,控制躁狂癥。
2.抗躁狂作用:治療量對正常人影響小,用于躁狂癥
躁郁癥的躁狂狀態(tài),精神分裂癥的興奮躁動狀態(tài)
3.升高外周白細胞
4.鋰鹽安全范圍小,不良反應多
①惡心、嘔吐、肌肉無力、肢體震顫、多尿等
②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腦病綜合癥:意識障礙等
③抗甲狀腺作用,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甲狀腺腫大。
二、抗躁狂抑郁癥藥
二、抗抑郁癥藥
二、抗躁狂抑郁癥藥
米帕明(丙咪嗪)
藥理作用
1.中樞神經系統(tǒng):正常人,頭暈、口干、視力模糊
抑郁病人:精神振奮,情緒高漲
機制:增加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的分泌
①抑制突觸前膜對NA及5-羥色胺的再攝取
②阻斷突觸α2受體,使交感神經末梢NA增加
2.自主神經系統(tǒng):阻斷M受體,阿托品樣作用
3.心血管系統(tǒng):體位性低血壓及心律失常。
二、抗躁狂抑郁癥藥
臨床應用
1.各型抑郁癥的首選藥,精神分裂癥的抑郁狀態(tài)。
起效緩慢,不能作為應急藥物應用,對于有嚴重
自殺傾向的病人,應加用其它措施防治。
不良反應
1.阿托品樣作用:引起口干、便秘、眼內壓升高等
2.中樞神經系統(tǒng):嗜睡、乏力、共濟失調等
3.心血管系統(tǒng):體位性低血壓、心律失常等
四環(huán)類抗抑郁藥:麥普替林,老年患者尤適用
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氟西汀
1.疼痛概述
①疼痛是許多疾病的癥狀,是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
時的一種保護性反應。
②痛感覺;
痛反應:
運動反應
情緒反應
2.常用鎮(zhèn)痛藥物
①概念: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選擇性抑制痛覺,
對其它感覺無影響,意識保持清醒的藥物
②分類:
A.強鎮(zhèn)痛藥,又叫麻醉性鎮(zhèn)痛藥,鎮(zhèn)痛作用強大;
反復應用易成癮
B.弱鎮(zhèn)痛藥,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鎮(zhèn)痛作用較小
不易成癮
第一節(jié) 阿片生物堿類鎮(zhèn)痛藥
第一節(jié) 阿片生物堿類鎮(zhèn)痛藥
第一節(jié) 阿片生物堿類鎮(zhèn)痛藥
阿片受體:
脊髓膠質區(qū)、丘腦內側、腦室、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
痛覺傳入、整合、感覺
邊緣系統(tǒng)、藍斑核:情緒、精神活動。
中腦蓋前核:縮瞳
孤束核:鎮(zhèn)咳、呼吸抑制、交感張力降低
腦干極后區(qū)、孤束核、迷走神經背核:胃腸活動。
第一節(jié) 阿片生物堿類鎮(zhèn)痛藥
嗎啡
藥理作用
1. 中樞神經系統(tǒng)
①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
鎮(zhèn)痛作用強大,對持續(xù)性鈍痛優(yōu)于間斷性銳痛
鎮(zhèn)靜:消除疼痛引起的焦慮、緊張等情緒反應
可有欣快舒適感。
②抑制呼吸
小劑量:呼吸變慢而深
大劑量:呼吸慢而淺,是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③鎮(zhèn)咳 催吐 縮瞳
2. 平滑肌
①胃腸道平滑肌:興奮胃腸平滑肌,提高其張力,
達到痙攣的程度,使推進性蠕動減弱。
②膽道平滑。耗懙览s肌痙攣,膽排空受阻
③子宮平滑肌:延長產程,抑制新生兒呼吸
3. 心血管系統(tǒng)
擴張血管,引起體位性低血壓,顱內壓升高
4. 抑制免疫系統(tǒng)
臨床應用
1. 鎮(zhèn)痛: 可用于各種疼痛
2. 心源性哮喘:左心衰竭者可因急性肺水腫導致
①鎮(zhèn)靜,可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降低氧耗。
②降低中樞對CO2的敏感。緩解急促的淺表呼吸
③擴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注意:休克、昏迷及嚴重肺功能不全者禁用。
3. 止瀉:急慢性消耗性腹瀉。
注意:細菌感染者應同時應用抗生素。
不良反應
1. 治療量下引起:惡心、嘔吐、便秘、排尿困難、體位性低血壓、呼吸抑制等。
2. 耐受性和依賴性
戒斷癥狀:興奮、失眠、腺體分泌增加、震顫,嘔吐、腹瀉焦慮、瞳孔散大
第一節(jié) 阿片生物堿類鎮(zhèn)痛藥
可待因,甲基嗎啡
1.鎮(zhèn)痛作用為嗎啡的1/12,
鎮(zhèn)咳作用為1/4。
鎮(zhèn)靜作用弱,
抑制呼吸作用輕。
2.用于無痰干咳,及劇烈頻繁的咳嗽。
3.用于中等程度疼痛,與解熱鎮(zhèn)痛藥有協(xié)同作用。
4.可致依賴性,不宜持續(xù)應用。
哌替啶,杜冷丁
藥理作用
1. 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與嗎啡相似,作用較弱,時間短
鎮(zhèn)痛,鎮(zhèn)靜,抑制呼吸,催吐。無鎮(zhèn)咳作用
2. 平滑肌:類似嗎啡,但較弱。
腸道:提高張力,不致便秘。也無止瀉作用。
膽道:平滑肌痙攣,提高膽內壓,比嗎啡弱。
支氣管平滑。河绊懶,大劑量可致收縮。
子宮:不對抗催產素的作用。不縮短產程。
3. 心血管:腦血管擴張,體位性低血壓
臨床應用
1.鎮(zhèn)痛:創(chuàng)傷性、術后疼痛,內臟絞痛,晚期癌痛
2.麻醉前給藥及人工冬眠
3.心源性哮喘
不良反應
1.治療量同嗎啡:惡心、體位性低血壓、眩暈等
2.久用易成癮
3.抑制呼吸
4.震顫、肌肉痙攣、驚厥:與代謝產物有關。
安那度,短效鎮(zhèn)痛藥。主要用于短時止痛
芬太尼,鎮(zhèn)痛作用較嗎啡強100倍,用于各種劇痛。
成癮性小。
美沙酮,鎮(zhèn)痛作用強度與持續(xù)時間與嗎啡相當。
耐受性與成癮性較慢,戒斷癥狀略輕
噴他佐辛,鎮(zhèn)痛新,成癮性很小,已列入非麻醉品
二氫埃托啡為我國生產的強鎮(zhèn)痛藥。鎮(zhèn)痛作用是
嗎啡的12000倍。成癮較嗎啡輕。
常用于鎮(zhèn)痛或嗎啡類毒品成癮者的戒毒。
第三節(jié) 其他鎮(zhèn)痛藥
納洛酮 納曲酮
1.拮抗阿片受體,阻斷嗎啡的作用。
2.與受體親合力大于嗎啡和腦啡肽
3.用于解救嗎啡中毒
一.非麻醉性鎮(zhèn)痛藥
1.作用強于非甾體抗炎藥,弱于麻醉性鎮(zhèn)痛藥
2. 噴他佐辛,曲馬朵,羅通定,奈福泮
二.癌癥患者的階梯療法
1.輕度疼痛先用解熱鎮(zhèn)痛藥
2.中度疼痛可選可待因,曲馬朵,羅通定
3.劇烈疼痛選用嗎啡,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等
三.毒品與戒毒
1.常見傳統(tǒng)毒品種類
①鴉 片:阿片,俗稱大煙,從罌粟中流出的乳液
②嗎 啡:是從鴉片中分離出來的一種生物堿
③海洛因: 化學名 “二乙酰嗎啡”,俗稱白粉
④大 麻:?埔荒晟荼局参
⑤杜冷。杭贷}酸哌替啶,是一種合成鎮(zhèn)痛藥
2.常見新型毒品種類
新型毒品常見于娛樂場所
①冰毒: 甲基苯丙胺,毒性強烈,吸食后嚴重損害
心臟、大腦組織,會產生強烈的生理興
奮,引發(fā)暴力行為。
②搖頭丸 :冰毒的衍生物,苯丙胺類為主要成分,
具有興奮和致幻雙重作用。在幻覺下常
引發(fā)集體淫亂、自殘與攻擊行為
③K粉:氯胺酮,靜脈全麻藥,易讓人產生性沖
動,所以又稱為“迷奸粉”或“強奸粉”。
3.毒品的危害
①吸毒對社會的危害 親屬離散、家破人亡;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損失
和浪費,加劇誘發(fā)了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嚴重擾
亂社會治安
②吸毒對身心的危害 A.身體依賴性:產生戒斷癥狀
B.精神依賴性:是許多吸毒者在一而在、
再而三復吸毒的原因
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
一.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也稱為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是一類具有解熱、鎮(zhèn)痛作用,絕大多數(shù)還具有抗炎和抗風濕作用的藥物。阿司匹林是本類藥物的典型代表藥,故也稱為“阿司匹林類藥物”
二.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的分類
1.水楊酸類 2.苯胺類 3.吡唑酮類
4.其它有機酸類 5.選擇性COX-2抑制劑
三.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的藥理作用與機制
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
四.基本作用
1.解熱作用:
降低發(fā)熱病人的體溫,但對正常人的體溫無影響
2.鎮(zhèn)痛作用:
特點:① 中等程度鎮(zhèn)痛
② 鎮(zhèn)痛不產生欣快感,無成癮性
③ 鎮(zhèn)痛作用的部位在外周
3.抗炎作用:
抑制炎癥介質PG的合成,緩解癥狀,減輕炎癥時的紅腫熱痛。
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
五.不良反應
①作用于COX2,產生解熱鎮(zhèn)痛抗炎作用
②作用于COX1,產生各種不良反應
A.胃腸刺激
B.抗血小板聚集,延長出血時間
C.阿司匹林哮喘
第一節(jié) 水楊酸類
不良反應
1 胃腸道反應:嘔吐,惡心等,可致潰瘍
2 凝血障礙:延長出血時間,可用維生素K預防
3 過敏反應:阿司匹林哮喘,導致白三烯增加引起
4 水楊酸反應:頭痛,眩暈,可驚厥,大劑量產生
5 瑞夷綜合癥:肝損害和腦病,多發(fā)兒童和青少年
第二節(jié) 苯胺類
對乙酰氨基酚
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
1.解熱強,鎮(zhèn)痛弱
作用緩和而持久
2. 無抗炎抗風濕作用
3. 臨床主要用于感冒發(fā)熱,中度以下疼痛
4. 不良反應少
第三節(jié) 吡唑酮類
保泰松 羥基保泰松 氨基比林
藥理作用特點
1. 解熱鎮(zhèn)痛作用弱, 抗風濕作用強
主要用于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2. 保泰松可減少腎小管對尿酸鹽類的重吸收
用于急性痛風
3. 血漿蛋白結合率高,不良反應較多且嚴重
第四節(jié) 其他有機酸類
一.吲哚乙酸類
吲哚美辛(消炎痛)
藥理作用特點
1.抗炎抗風濕和解熱鎮(zhèn)痛作用很強
2.不良反應多且強,僅用于其它藥物不能耐受
或療效不顯著的病例
①胃腸道反應嚴重,可致潰瘍或穿孔
②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反應,可致精神異常
③抑制造血系統(tǒng),可致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④過敏反應,易致阿斯匹林哮喘
第四節(jié) 其他有機酸類
二.滅酸類
甲芬那酸 氯芬那酸 雙氯芬酸
1.主要用于治療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三.丙酸類
布洛芬
1.血漿蛋白結合率99%,胃腸反應較輕,易耐受
四.昔康類
吡羅昔康:半衰期長,用藥劑量小
第五節(jié).選擇性COX-2抑制劑:塞來昔布
第四節(jié) 其他有機酸類
常用復方制劑
抗心律失常藥
1.心律失常,由心肌細胞膜電位變化
異常,引起心動節(jié)律和頻率的紊亂
發(fā)生心動過速、過緩或心律不齊
是嚴重的心血管疾病。
2.分類
①緩慢型:竇性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等
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
②快速型:房性早搏、房性心動過速、心房纖顫
心房撲動、陳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室性早搏等
抗心律失常藥
3.心肌細胞的分類
①無自律細胞,又叫工作細胞。是普通的心肌細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
A.具有興奮性、傳導性和收縮性,
B.不產生節(jié)律性興奮,不具有節(jié)律性,
C.主要執(zhí)行收縮功能。
②自律細胞,包括竇房結和浦肯野細胞
A.具有自動發(fā)生節(jié)律性興奮的功能,即自律性
B.產生和傳導興奮,控制心臟的節(jié)律性活動
第一節(jié) 正常心肌電生理
一、心肌細胞膜電位
靜息電位
- 90mv(心室肌、普肯野)
動作電位
0相,快速除極,Na+內流
1相,快速復極,K+ 短暫外流
2相,緩慢復極,Ca2+和Na+
少量內流,K+外流
3相,快速復極末期,K+外流
4相,靜息期, Ca2+和Na+內流
第一節(jié) 正常心肌電生理
二、快反應和慢反應
1.快反應細胞
①心工作肌和傳導系統(tǒng)細胞
②靜息電位大(負值較大)
除極和傳導速度快
③除極由Na+快速內流促成
2.慢反應
①竇房結和房室結細胞
②靜息電位小(負值較小),
除極和傳導速度慢
③除極由Ca2+緩慢內流促成
第一節(jié) 正常心肌電生理
三、膜反應性和傳導速度
1.膜反應性:指膜電位水平和0相上升最大速率之間
的關系。反映傳導速度。
2.膜電位大,0相上升快,振幅大,傳導速度就快
四、有效不應期(ERP)
1.從開始除極至膜電位恢復到 –60 ~ -50mv的時間
2.在ERP中,細胞對刺激不產生可擴布的動作電位
3.反映快鈉通道除極后恢復到有效開放所需最短t
4.EPR↑,心肌不起反應的時間↑,產生快速型
心律失常的機會↓。
第一節(jié) 正常心肌電生理
第二節(jié) 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機制
一.沖動形成障礙
①自律性增高:自律細胞4相自發(fā)除極速率加快
最大舒張電位變小
閾電位下降到-60mv或更小時
②后除極和觸發(fā)活動
二.沖動傳導障礙
①單純性傳導障礙:傳導減慢、傳導阻滯等
②折返激動
自律性增高的三種情況
自律性增高的三種情況
自律性增高的三種情況
第二節(jié) 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機制
正常的傳導
單向阻滯折返產生
第二節(jié) 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機制
二.抗心絞痛藥作用機制
1.減少耗氧
①舒張靜脈、↓回心血量,降低前負荷;
②舒張外周小動脈,降低后負荷;
③↓心率、↓左室舒張末壓→↓耗氧。
2.增加供氧
①舒張冠脈,開放側支/血流重分布→冠脈供血↑
②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生成,加快血流
③促進心肌血流重新分布,增加心內膜下區(qū)供血
三.抗心絞痛藥的分類
1.硝酸酯類:
硝酸甘油、硝酸異山梨酯
2.β受體阻斷藥:
普萘洛爾
3.鈣通道阻斷藥:
硝苯地平、維拉帕米、地爾硫卓
4.其他西藥
雙嘧達莫、嗎多明
5.中草藥
硝酸甘油
藥理作用: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1.心肌耗氧量↓
①小劑量:舒張靜脈→回心血量↓→前負荷↓→
室壁張力↓→耗氧量↓
②大劑量:舒張小動脈 →左室內壓和室壁張力↓
→耗氧量↓
2.擴張冠脈,開放側支,增加缺血區(qū)的血流
3.重新分配冠狀動脈血流量,增加心內膜血液供應
體內過程:脂溶性高,舌下含服,避免“首過效應”
作用機制:促進機體釋放NO,擴張血管
臨床應用
1.各型心絞痛:穩(wěn)定型(首選)
2.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應用
3.心衰:急性(靜脈給藥),慢性(長效制劑+強心藥)
4.呼吸衰竭及肺動脈高壓
第二節(jié) β受體阻斷藥
藥理作用
1.降低心肌耗氧量:總耗氧↓
①阻斷βR→心率↓及收縮力↓→耗氧↓
②收縮力↓→射血時間↑→心室容積↑→耗氧↑
2.改善缺血區(qū)血供:
①心肌耗氧↓→非缺血區(qū)血管阻力↑,血流流向缺血區(qū)已舒張的血管,增加供血;
②心率↓、舒張期延長,利于冠脈灌注,利于血流由心外膜流向心內膜缺血區(qū)。
3.改善心肌代謝,保護心肌細胞等
臨床應用 1.穩(wěn)定型心絞痛,尤高血壓或室性心律失常者 2.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3.變異型心絞痛:忌用不良反應 1.有效量個體差異較大,應從小量開始。 2.久用停藥時,會加劇心絞痛的發(fā)作或心梗, 應逐漸減量。
第三節(jié) 鈣通道阻斷藥
硝苯地平 維拉帕米 地爾硫卓
藥理作用
1.降低心肌耗氧量:
①舒張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后負荷
②↓心率,↓收縮力;
2.擴張冠脈、開放側支循環(huán),增加缺血區(qū)血供
3.保護缺血心肌: ↓Ca2+ 超載;↓氧自由基產生
4.抑制血小板聚集
第三節(jié) 鈣通道阻斷藥
臨床應用
各型心絞痛和心肌梗死,對變異型心絞痛最有效
硝苯地平:對冠脈痙攣所致變異型心絞痛最有效
也用于穩(wěn)定型及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維拉帕米:特別適于伴有心律失常的心絞痛患者
地爾硫卓:對變異,穩(wěn)定和不穩(wěn)定心絞痛都有效
第四節(jié) 其他抗心絞痛藥
嗎多明
1.降低心臟前后負荷,降低心室壁張力,↓耗氧
2.舒張冠脈,改善心內膜下區(qū)供血
3.用于各型心絞痛,作用時間較硝酸甘油持久
4.不易產生耐受性
地奧心血康
1.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銀杏葉提取物
1.擴張冠脈血管,腦血管,改善心腦功能
2.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
一.選藥
1.硝酸酯類適于各種心絞痛,緊急情況舌下含服
2. β受體阻斷藥不適于治療變異型心絞痛
3.鈣通道阻斷藥對變異型心絞痛最有效
二.劑量與療程
1.從小劑量開始,最佳療效最小不良反應
2.停藥時應逐漸減量,否則誘發(fā)心絞痛
3.硝酸酯類易產生耐受性,給藥間隔8h以上
4.心絞痛清晨發(fā)病率高,建議起床前服藥
三.聯(lián)合用藥
1.硝酸酯類和β阻斷藥合用:協(xié)同↓氧耗,β阻斷藥
可取消硝酸甘油所致心率↑、收縮力↑;硝酸甘油
可↓β阻斷藥所致心室容積和心室射血時間↑。
因兩藥均降壓,故用量均↓
2.硝酸酯類和鈣通道阻斷藥合用:擴血管作用↑
硝酸酯類主要作用靜脈,CCB主要擴張小動脈
3.β受體阻斷藥和鈣通道阻斷藥合用:協(xié)同↓氧耗
β阻斷藥可取消CCB反射性心率↑;而CCB可↓β
阻斷藥縮血管作用。聯(lián)合用藥更合理。
心臟手術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藥
一.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概述
1.慢性心功能不全,是由多種病因
所致的心臟泵血功能降低,以致
在安靜或一般輕微活動的情況下
不能有效的將靜脈回流的血液充
分排出,導致動脈系統(tǒng)缺血和靜
脈系統(tǒng)淤血臨床綜合癥。因常伴有顯著的靜脈系
統(tǒng)充血狀態(tài),又叫充血性心力衰竭。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藥
二.病因:心排出量不足
①心收縮性降低,由心肌病變所致
②心臟負荷加重
A 后負荷(收縮期負荷)加重
心室收縮時所克服的排血阻抗增加
B 前負荷(舒張期負荷)加重
血液反流及全身血容量增多,回心血量增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藥
三.心臟的代償
1.心臟具有豐富的儲備力,能及時調整功能強度
以適應機體需求的變化
2.心功能的代償期,當心臟負荷增加時,機體可
通過心臟的代償性擴張、心率加快和心肌肥大
等使心排出量恢復正;蚪咏, 維持組織
代謝的需要。
3.失代償期,心排出量的減少超過代償?shù)南薅葧r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藥
四.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藥物
1.強心苷類正性肌力藥
2.非強心苷類正性肌力藥
①磷酸二酯酶抑制藥
②多巴胺受體激動藥
③β受體激動藥
3.減負荷藥
①血管擴張藥
②利尿藥
第一節(jié) 強心苷
一.概述
常用藥物
洋地黃毒苷
地高辛
毛花苷C
去乙酰毛花苷C
毒毛花苷K
第一節(jié) 強心苷
藥理作用
1.正性肌力作用
①加強心肌收縮,提高心肌收縮最大速度和張力
有利于靜脈回流和增加每博輸出量
②增加衰竭心臟的輸出量,不增正常人心輸出量
血壓回升,血管反射舒張,心臟后負荷減小
③降低衰竭心臟的耗氧
A.增加心收縮力,耗氧增加
B. ↓心室容積,室壁張力→心臟前后負荷↓
第一節(jié) 強心苷
④作用機制:
第一節(jié) 強心苷
2.負性頻率作用
①主要表現(xiàn)在心功能不全而頻率加快患者中,
這是一種代償反應,以適應機體對血氧的需求
②強心苷加強心肌收縮,增加輸出量,減慢心率
3.對心肌電生理特性的影響
①對傳導的影響
治療量提高迷走神經活性,抑0相Ca2+內流而減慢
沖動在房室結的傳導速度
第一節(jié) 強心苷
②對自律性的影響
A.治療量增加心肌收縮,促K+外流,抑Ca2+內流
使膜的最大舒張電位負值增大,降低自律性
B.中毒量抑制浦氏纖維細胞膜Na+-K+-ATP酶,使
細胞內失鉀,減小最大舒張電位,自律性升高
③對不應期的影響
A.迷走神經活性增高促K+外流,縮短心房不應期
B.抑制Na+-K+-ATP酶,使細胞內失鉀,最大舒張
電位減小,縮短浦氏纖維有效不應期。
第一節(jié) 強心苷
4.對心電圖的影響:
可作為臨床判斷患者是否使用強心苷的一個指標
5.對腎的作用:利尿
抑制腎小管Na+-K+-ATP酶,減少Na+的重吸收
6.對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
治療量無影響,中毒量興奮延腦催吐化學感受區(qū)
而引起嘔吐,嚴重中毒可出現(xiàn)中樞興奮癥狀
第一節(jié) 強心苷
藥動學:個體差異大
1.甾核羥基少者極性低,脂溶性高,口服吸收好
血漿蛋白結合率和肝臟代謝率高
2.甾核羥基多者極性高,脂溶性低,口服吸收差
臨床應用
1.慢性心功能不全
2.某些心律失常
①心房纖顫:減慢房室結傳導
②心房撲動:縮短心房不應期
③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減慢房室結傳導
第一節(jié) 強心苷
不良反應:個體差異大,安全范圍小
1.毒性反應
①胃腸道:惡心,腹瀉等,早期反應
②中樞神經系統(tǒng):眩暈,頭痛,視覺障礙(先兆)
③心律失常:最嚴重的毒性反應
2.中毒的防治
①注意誘發(fā)或加重中毒的因素,預防中毒
②治療:A.補鉀
B.抗心律失常藥,苯妥英鈉,利多卡因
C.強心苷抗體
第一節(jié) 強心苷
強心苷的使用方法
1.傳統(tǒng)方法:全效量 + 維持量
①全效量給法
A.速給法:病緊急兩周未用過該藥,24h給足
B.緩給法:口服地高辛,3-4d給足
②傳統(tǒng)方法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
2.逐日維持量給藥法
①病情不急患者
②目前常用
第二節(jié) 非強心苷類正性肌力藥
一、磷酸二酯酶抑制藥
氨力農
1.該酶是cAMP的降解酶,抑制該酶增加cAMP量
2.增強心肌收縮,舒張血管,增加心輸出量
3.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血小板減少可致死亡
二、多巴胺受體激動藥
異布帕胺
1.激動多巴胺和受體,正性肌力,舒張血管
三、β受體激動藥
多巴酚丁胺
1.激動β1受體,正性肌力
第三節(jié) 減負荷藥
一.血管舒張藥
擴張血管,降低心臟的前、后負荷
1.主要擴張小動脈:硝苯地平
2.直接擴張小動脈:肼屈嗪
3.血管緊張素Ⅰ轉化酶抑制藥:卡托普利
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斷藥:氯沙坦
4.主要擴張靜脈藥:硝酸酯類
5.均衡擴血管藥:硝普鈉
二.利尿藥:促水鈉排出,減少血容量和回心血量
作用于呼吸系統(tǒng)的藥物
第一節(jié) 平喘藥
第一節(jié) 平喘藥
一.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
1. 非選擇性β受體興奮藥
腎上腺素
①激動β2受體,松弛支氣管平滑肌
②激動α受體,支氣管黏膜血管收縮,減輕水腫
③僅作皮下注射,緩解急性發(fā)作
麻黃堿:口服有效,溫和,持久
異丙腎上腺素:作用強大,不良反應大
第一節(jié) 平喘藥
2.選擇性β2受體激動藥
沙丁胺醇,克倫特羅,特布他林
作用與應用
①平喘作用:激動β2受體,松弛支氣管平滑肌
②抑制炎癥物質釋放,促進粘液分泌
③用于支氣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氣管炎等
不良反應:較小,大劑量也會出現(xiàn)
①心臟反應:心悸,心律失常 ②肌肉震顫
③增加糖原分解,促進糖異生,促鉀入胞
第一節(jié) 平喘藥
二、茶堿類:氨茶堿、膽茶堿等
藥理作用
1.平喘作用: 擴張支氣管平滑肌
①抑制磷酸二酯酶, 增加cAMP濃度,舒張支氣管
②增加內源性腎上腺素的釋放,擴張支氣管。
③阻斷腺苷受體,對抗腺苷誘發(fā)的支氣管收縮
④干擾呼吸道平滑肌Ca2+轉運,松弛呼吸道平滑肌
⑤抗炎作用,抑制炎癥物質如組胺的釋放
⑥增強膈肌收縮力,減輕膈肌疲勞促纖毛運動
第一節(jié) 平喘藥
2.強心作用:興奮心臟,心臟收縮力↑,心率↑
3.利尿作用:腎血流量↑,抑制腎小管再吸收
4.利膽作用:松弛膽道括約肌,促膽排空
臨床應用
1.治療各種哮喘,支氣管哮喘及喘息型支氣管炎
2.心源性哮喘及心源性水腫的輔助治療
3.膽絞痛(與鎮(zhèn)痛藥合用)
第一節(jié) 平喘藥
不良反應
1.局部刺激性大,餐后服用,或腸溶片
2.中樞興奮,激動不安、失眠。
3.急性中毒:安全范圍窄,靜注過快可引起心律失常
血壓驟降、驚厥,甚至猝死。
膽茶堿:不良反應小
二羥丙茶堿:作用較弱,刺激性小,
主要用于氨茶堿不能耐受者
第一節(jié) 平喘藥
三、M膽堿受體阻斷藥
異丙阿托品
1.阻斷支氣管平滑肌上的斷M受體,使支氣管擴張
2.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的選擇性作用強
3.吸入給藥,在呼吸道保持較高濃度而發(fā)揮作用
4.吸收少,全身不良反應少,起效快,持續(xù)時間長
5.主要用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喘息癥狀
第一節(jié) 平喘藥
四.抗炎平喘藥
(一)糖皮質激素
1.抗喘作用強大,迅速消除氣道粘膜炎癥病變
是哮喘持續(xù)狀態(tài)和危重發(fā)作的搶救藥物
2.作用機制:
①抑制各種炎癥細胞及因子活性,減輕氣道腫脹
②增加支氣管平滑肌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
3.氫化可的松等:全身用藥,用于嚴重癥狀或搶救
4.倍氯米松: ①霧化吸入,局部用藥
②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慢性哮喘首選藥
第一節(jié) 平喘藥
(二)抗白三烯藥物
1. 白三烯是花生四烯酸經5-脂氧酶代謝的產物,
哮喘發(fā)病的重要炎癥介質。
扎魯司特、孟魯司特
1.白三烯受體阻斷藥
2.主要用于預防哮喘發(fā)作,尤其是阿司匹林哮喘
齊留通
1.5-脂氧酶抑制藥,抑致白三烯合成
2.主要用于預防哮喘和長期治療
第一節(jié) 平喘藥
五.肥大細胞膜穩(wěn)定藥
色甘酸鈉
1.口服極難吸收,微粉霧化吸入
2.對支氣管無作用,對過敏介質亦無作用
3.在接觸抗原前使用,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
預防過敏介質或運動引起的哮喘
4.對正在發(fā)作的哮喘無效
5.預防各種支氣管哮喘
6.長期療法用于慢性哮喘
7.不良反應少,被認為最安全的支氣管哮喘藥
第二節(jié) 鎮(zhèn)咳藥
1. 咳嗽是呼吸道受刺激時的
一種保護性反射活動,有利于
痰液和異物的排出,也是某些
疾病的癥狀。
2. 輕度咳嗽不必用藥,但嚴
重咳嗽應與鎮(zhèn)咳藥。
第二節(jié) 鎮(zhèn)咳藥
一.中樞性鎮(zhèn)咳藥
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樞,打斷咳嗽反射→鎮(zhèn)咳
可待因
藥理作用及應用
1.鎮(zhèn)咳作用強,鎮(zhèn)咳劑量不抑制呼吸
用于劇烈干咳,尤以伴有胸痛的干咳
2.鎮(zhèn)痛,用于中等強度疼痛
3.久用成癮,控制使用。
第二節(jié) 鎮(zhèn)咳藥
右美沙芬
1.鎮(zhèn)咳作用強于可待因,起效快
2.無鎮(zhèn)痛作用,無成癮性
3.用于干咳和頻繁劇烈咳嗽
噴托維林
1.選擇性抑制咳嗽中樞,兼有外周作用
2.有局麻作用。
3.有阿托品樣作用,解除支氣管痙攣
4.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干咳及百日咳
第二節(jié) 鎮(zhèn)咳藥
二.外周性鎮(zhèn)咳藥
抑制咳嗽反射弧外周任一環(huán)節(jié)而鎮(zhèn)咳。
苯佐那酯
1.局麻藥丁卡因衍生物
2.兼有中樞作用
3.用于刺激性干咳或陣咳
4.支氣管鏡、喉鏡檢查
第三節(jié) 祛痰藥
一.痰液稀釋劑
通過反射,促進呼吸道分泌,痰液稀釋
二.痰液溶解劑
裂解痰中粘性成分,使液化易于咳出
三.刺激性祛痰藥
溫和刺激呼吸道粘膜,
增加呼吸道分泌,
改善氣道粘膜血液循環(huán)
第三節(jié) 祛痰藥
一. 痰液稀釋藥(惡心性祛痰藥)
氯化銨
藥理作用
1.口服 → 刺激胃粘膜 → 輕度惡心 → 呼吸道分泌
→ 痰變稀 → 易咳出。
2.氣道滲透壓提高→帶出水分→痰變稀 → 易咳出
3.酸化體液及尿液
臨床應用
1.炎癥痰粘稠不易咳出的患者
2.用于堿中毒。
第三節(jié) 祛痰藥
二. 粘痰溶解藥
乙酰半胱氨酸
1. 使黏蛋白中二硫鍵
(-S-S)斷裂→痰粘度下降
2. 用于大量粘痰阻塞呼吸道
引起的呼吸困難
3. 霧化給藥,緊急情況氣管
滴入或注入給藥。
4. 本品有特殊蒜臭味和刺激性
溴己新 羧甲司坦
作用于消化系統(tǒng)的藥物
第一節(jié) 助消化藥
1. 促進胃腸消化功能的藥物,多為消化液某種成分
2. 常用藥物
胃蛋白酶:胃酸性環(huán)境中分解蛋白質
酸性環(huán)境中活性高,常與稀鹽酸合用
常用于蛋白食物過多所致消化不良等
稀鹽酸: 提高胃酸,進入12指腸可促胰液分泌
用于胃酸缺乏癥和發(fā)酵性消化不良
胰酶: 遇酸易破壞,中性或弱堿性中活性強
用于胰腺外分泌不足所致消化不良
乳酶生 多酶片
第二節(jié) 抗消化性潰瘍藥
第二節(jié) 抗消化性潰瘍藥
一.抗酸藥
1. 弱堿性化合物,降低胃內酸度
2. 常用藥物
氫氧化鎂:可致腹瀉
三硅酸鎂:作用慢而持久
氫氧化鋁:可致便秘
碳酸鈣、碳酸氫鈉:可產氣
第二節(jié) 抗消化性潰瘍藥
二.抑制胃酸分泌藥
第二節(jié) 抗消化性潰瘍藥
1. H2受體阻斷藥
西咪替丁
①競爭性拮抗H2受體,抑制胃酸分泌,易反跳。
②用于: A.十二指腸潰瘍療效優(yōu)于胃潰瘍
B.急性胃黏膜出血、應激性潰瘍
C.反流性食道炎、卓艾綜合征
③可產生消化、中樞、造血、內分泌系統(tǒng)不良反應
雷尼、尼扎、法莫替。函熜Ш茫涣挤磻
第二節(jié) 抗消化性潰瘍藥
2. M1受體阻斷藥
哌侖西平
①阻斷胃壁細胞M1受體,減少胃酸分泌
②療效與西咪替丁相似,不良反應少
3. 胃泌素受體阻斷藥
丙谷胺
①阻斷胃泌素受體,減少胃泌素分泌,抑制胃酸
②保護胃粘膜,促進潰瘍愈合
③利膽作用
第二節(jié) 抗消化性潰瘍藥
4. 胃壁細胞質子泵抑制劑
奧美拉唑
①抑制胃酸分泌,最強的抑酸藥
②增加黏膜血流,促進粘膜生長
促進黏膜愈合
③抑制幽門螺桿菌,與抗生素合用效果更好
A.提高胃液pH,減少抗生素降解
B.胃液pH升高,不利于細菌生長
④用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卓-艾綜合癥等疾病
第二節(jié) 抗消化性潰瘍藥
三.胃、十二指腸粘膜保護藥
1.前列腺素衍生物
米索前列醇
2.蔗糖硫酸酯鋁鹽類
硫糖鋁
3.鉍制劑
枸櫞酸鉍鉀
第二節(jié) 抗消化性潰瘍藥
1.前列腺素衍生物
①胃黏膜合成的前列腺素可保護胃黏膜
米索前列醇
①性質穩(wěn)定,口服吸收促進胃黏膜血液循環(huán),促進
黏液和HCO3-的分泌,增強粘膜屏障作用
②作用于胃壁細胞,抑制胃酸分泌
③用于消化性潰瘍和急性胃炎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④可致子宮收縮,孕婦禁用
⑤與米非司酮合用,終止49天內的早期妊娠
恩前列醇:長效藥物
第二節(jié) 抗消化性潰瘍藥
2.蔗糖硫酸酯鋁鹽類
硫糖鋁
①pH﹤4時,聚合成膠體,在潰瘍面上形成保護膜
②促進潰瘍愈合:促進胃粘膜和血管的增生,胃粘液和碳酸氫鈉分泌增加
③治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反流食管炎等
④酸性環(huán)境下起效,不能和抗酸藥、抑酸藥合用
⑤不良反應主要是便秘。
第二節(jié) 抗消化性潰瘍藥
3.鉍制劑
枸櫞酸鉍鉀
①酸性條件下形成氧化鉍膠體保護膜于潰瘍面
②本品不抑制胃酸分泌
③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促進粘液和HCO3-分泌
④抗幽門螺桿菌
⑤療效與H2阻斷劑相似,但不易復發(fā)
⑥牛奶、抗酸藥可干擾起作用
第二節(jié) 抗消化性潰瘍藥
四. 抗幽門螺桿菌藥:抗生素類+抑酸藥
第三節(jié) 止吐藥
1. 嘔吐是反射性活動,由延髓嘔吐中樞協(xié)調完成
2. 遞質 受體 止吐藥
多巴胺 D2受體 甲氧氯普胺Y
組胺 H1受體 苯海拉明Y
5-HT + 5-HT3受體 昂丹司瓊
乙酰膽堿 膽堿受體 東莨菪堿Y
3. 擬膽堿藥:西沙必利:鎮(zhèn)吐
第三節(jié) 止吐藥
甲氧氯普胺
藥理作用:中樞和外周多巴胺受體阻斷藥
1.鎮(zhèn)吐作用:阻斷延髓催吐區(qū)D2受體
2.阻斷胃腸平滑肌DA受體,加速胃排空,促胃動力
3.催乳:阻斷下丘腦DA受體,抑制催乳素抑制因子
4.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可投血腦胎盤屏障
5.用于慢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化療、妊娠等嘔吐
第三節(jié) 止吐藥
多潘立酮
1.阻斷外周DA受體,產生胃腸促動和高效止吐作用
2.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嘔吐
昂丹司瓊
1.選擇性阻斷中樞及迷走神經5-HT3受體
2.主要用于放、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
西沙必利
1.促進胃腸肌間神經叢的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
2.促進食管至結腸整個胃腸平滑肌的協(xié)調性運動
第四節(jié) 瀉藥
1.正常排便:一日排便不多于三次或每周不少于三次
每次大便150-350g,皆屬正常
2.促進排便反射,增加腸內容物,刺激腸蠕動,軟化
糞便,潤滑腸道使糞便易于排出的藥物
3.分類 ①容積性瀉藥 硫酸鎂,硫酸鈉
②接觸性瀉藥 酚酞,吡沙可啶等
③潤滑性瀉藥 液狀石蠟,甘油等
第四節(jié) 瀉藥
硫酸鎂 容積性瀉藥
1.局部作用:口服給藥
①導瀉:口服難吸收,高滲
②利膽:刺激十二指腸粘膜分泌膽囊收縮素
促膽排空
2.全身作用:靜脈注射
3.用于便秘,排毒和慢性膽囊炎、膽石癥等
硫酸鈉
鋇化合物中毒的特效解毒藥
第四節(jié) 瀉藥
酚酞 接觸性瀉藥
1.口服在堿性腸液中形成可溶性鈉鹽,刺激腸粘膜
同時減少腸內水分吸收,產生導瀉作用
2.作用溫和,適于慢性便秘
3.有肝腸循環(huán),堿性尿液中呈紅色
4.吡沙可啶 蒽醌類 蓖麻油
第四節(jié) 瀉藥
液狀石蠟 潤滑性瀉藥
1.口服不易吸收,阻止水分吸收,產生潤滑腸道
和軟化糞便作用,使糞便易于排出
2.適于年老體弱,兒童便秘或手術后便秘等
甘油
1.直腸用藥,高滲作用刺激腸壁
2.潤滑腸道
1. 對因治療,選抗菌藥物抗感染
2. 作用機制:抑制腸蠕動或保護腸道免受刺激
3. 常用瀉藥
阿片制劑:阿片酊:抑制胃腸蠕動
腸蠕動抑制藥:地芬諾酯:提高腸張力
洛哌丁胺:無中樞作用
收斂藥:鞣酸蛋白:保護腸粘膜
吸附藥:藥用炭:吸附腸道有害物質
第六節(jié) 利膽藥
第六節(jié) 利膽藥
一.利膽藥
去氫膽酸 苯丙醇
1.促進膽汁分泌使膽汁變稀
2.用于膽囊及膽道功能失調等
二.膽石溶解藥
熊去氧膽酸 俄去氧膽酸
1.減少膽酸和膽固醇吸收,阻止膽石形成
2.長期應用促進膽石溶解,用于膽囊炎等
1. 血液概述
①定義:在中樞神經的調節(jié)下由循環(huán)系統(tǒng)流經
全身各器官的紅色粘稠液體。
②功能:輸送營養(yǎng)、氧氣、抗體、激素
排泄廢物
調節(jié)水分、體溫、滲透壓、酸堿度。
③特點:
A.占體重8-9%,5000-6000ml,pH7.35-7.45
B. 血漿(無形成分)+ 血細胞(有形成分)
第一節(jié) 抗貧血藥
1.貧血:單位體積循環(huán)血液中紅細胞數(shù)或血紅
蛋白低于正常
2.貧血的類型
①缺鐵性貧血:鐵劑
②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葉酸,維生素B12
③再生障礙性貧血:造血障礙,難以治療
一 抗貧血藥
一、鐵劑:硫酸亞鐵,枸櫞酸鐵銨,右旋糖酐鐵
缺鐵性貧血
1.體內總鐵量中血紅蛋白鐵占60%-70%。故機體
缺鐵時,對血紅蛋白鐵影響最大,呈現(xiàn)缺鐵性貧血
2.鐵攝入過少原因
①慢性失血:鉤蟲病、痔瘡等
②需鐵量增加:婦女妊娠或哺乳期等
③長期攝入不足、偏食、應用非鐵制烹飪用品
一 抗貧血藥
體內過程:
1.吸收部位及形式:
①部位:十二指腸及空腸上段
②形式:Fe2+鐵離子形式吸收。
2.促進鐵吸收的因素:
酸性物質如胃酸、維生素C等可促進鐵鹽溶解,促進Fe3+還原為Fe2+
3.干擾鐵吸收的因素:
堿性藥,鈣、牛奶、茶葉、鞣酸,可沉淀鐵鹽;
四環(huán)素可和鐵絡合而相互影響吸收。
一 抗貧血藥
藥理作用:參與合成紅細胞
臨床應用:缺鐵性貧血
不良反應:
1.口服以胃腸反應多見,飯后服可減輕
2.肌注可致局部刺激疼痛
3.過量可致鐵中毒,心衰、休克等
一 抗貧血藥
二.維生素類
葉酸 維生素B12
藥理作用
1.葉酸和維生素B12共同促進紅細胞的生長和成熟
缺乏導致紅細胞成長障礙,造成巨幼紅細胞貧血
2.維生素B12還可維持有鞘神經功能的完整
臨床應用
1.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維生素B12需注射
2.維生素B12可用于神經炎,神經萎縮等神經疾患
二 促凝血藥和抗凝血藥
二 促凝血藥和抗凝血藥
一.促凝血藥:加速血液凝固或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使止血
維生素K
藥理作用:促進凝血因子的合成
臨床應用:1.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各種出血
①梗阻性黃疸、膽瘺,慢性腹瀉所致出血
②早產兒、新生兒出血
③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應作適當補充
2.香豆素類、水楊酸鈉等所致出血
3.解痙止痛作用:肌注緩解膽石癥等絞痛
不良反應:1. K3可致新生兒、早產兒溶血性貧血及
高鐵血紅蛋白癥。
二 促凝血藥和抗凝血藥
二 促凝血藥和抗凝血藥
氨甲苯酸、氨甲環(huán)酸 抗纖維蛋白溶解藥
藥理作用
1.競爭性阻斷纖溶酶作用,抑制纖維蛋白降解
2.高濃度也抑制纖溶酶活性
臨床應用:
1.用于纖溶亢進所致出血,如肺、肝、脾腎上腺等
手術時的異常出血。
2.也可用于纖溶酶原激活因子過量
體內過程:口服吸收良好,也可注射給藥。
不良反應:用量過大可致血栓形成,誘發(fā)心肌梗塞
二 促凝血藥和抗凝血藥
二 促凝血藥和抗凝血藥
二.抗凝血藥:干擾凝血過程的某些環(huán)節(jié)
肝素
藥理作用
1.抗凝血:增強抗凝血酶Ⅲ的抗凝活性,加速對
凝血酶及凝血因子的滅活。
2.抗凝特點:
①僅注射給藥有效
②體內外均有強大抗凝作用
③作用強、快、短。
二 促凝血藥和抗凝血藥
臨床應用
1.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血管手術時的栓塞
2.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早期治療:避免纖維蛋白原及
其他凝血因子耗竭,防止繼發(fā)性出血
3.心血管手術、心導管、血液透析等體內外抗凝
不良反應
1.劑量過大易引起自發(fā)性出血,用魚精蛋白對抗
2.偶見過敏反應
3.部分患者出現(xiàn)短暫性血小板減少癥
4.孕婦應用可致早產或死胎
二 促凝血藥和抗凝血藥
華法林,雙香豆素
藥理作用
1.抗凝血:與維生素K結構相似,競爭性抑制維
生素K的作用從而影響凝血因子的合成
對已合成的凝血因子無影響
2.作用特點:①口服易吸收;
②僅體內有抗凝作用;體外無效
③作用慢(12-14h生效)、久
臨床應用: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不良反應:過量易自發(fā)性出血,用劑維生素K對抗
枸櫞酸鈉:體外抗凝
鏈激酶(溶栓酶)
藥理作用:抗凝血:使纖溶酶原轉變成纖溶酶
臨床應用:急性血栓栓塞疾病,如心梗、肺栓塞等
不良反應:1.出血,最常見的并發(fā)癥。2.抗原性。
尿激酶
藥理作用:抗凝血:使纖溶酶原轉變成纖溶酶
臨床應用:1.防治深部靜脈血栓形成急性心梗等
2.眼科用于視網膜動脈或靜脈栓塞等
不良反應:1.出血。 2.眼部刺激
雙嘧達莫
藥理作用: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分泌功能
臨床應用:防治血栓生成,與阿司匹林合用效果好
前列環(huán)素
藥理作用:1.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分泌功能
2. 擴張血管,抗血栓形成
噻氯匹啶 強效血小板抑制劑
預防急性心肌再梗死,腦血栓等栓塞性疾病
五 升高白細胞藥物和造血生長因子
一.升高白細胞藥物
維生素B4
1.核酸的組成成分,在體內參與DNA和RNA的
合成,當白細胞缺乏時,可促進其再生
2.用于白細胞減少癥,急性粒細胞缺乏癥,
尤其是腫瘤化療,放療以及苯中毒引起的
白細胞減少癥,
五 升高白細胞藥物和造血生長因子
二.造血生長因子
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1.促進中性粒細胞成熟和釋放,增強中性粒細胞趨化
及吞噬功能
2.用于各種中性粒細胞減少癥
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1.刺激粒細胞巨噬細胞等白細胞的集落形成和增生
紅細胞生成素
1.強效的造血生長因子,刺激紅細胞等的集落
2.用于各種原因所致的紅細胞生成素缺乏性貧血
六 血容量擴充劑
右旋糖酐
為高分子葡萄糖的聚合物,根據分子量的多少分為:
中分子量(70000,右旋糖酐70)
低分子量(40000,右旋糖酐40)
小分子量(10000,右旋糖酐10)
大量失血或失血漿可引起血容量降低,導致休克
藥理作用
1.中、低分子量可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擴充
血容量,維持血壓,用于低血容量休克
2.低、小分子量可抑制紅細胞和血小板聚集,
改善微循環(huán),防止血栓形成,用于休克和栓塞疾病
七 酸堿平衡調節(jié)藥
碳酸氫鈉
1.增加體內堿儲備,糾正代謝性酸血癥
2.代謝性酸血癥,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謝性酸中毒的首選藥
乳酸鈉
1.糾正代謝性酸血癥
氨丁三醇
1.對代謝性酸血癥合并急性呼吸性酸血癥尤適用
氯化銨
1.糾正堿血癥.
第一節(jié) 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
1. 定義:腎上腺皮質
分泌的激素總稱
鹽皮質激素
球狀帶分泌,
調節(jié)水鹽代謝
糖皮質激素
束狀帶分泌
調節(jié)三大物質代謝
性激素
網狀帶分泌
調節(jié)生殖系統(tǒng)等
第一節(jié) 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
一 糖皮質激素類藥
一 糖皮質激素類藥
生理作用:小劑量產生生理作用,維持生命活動
1. 升高血糖:可加重、誘發(fā)糖尿病
①促進糖異生②減慢葡萄糖分解
③減少機體對葡萄糖的利用
2. 促進蛋白質分解,抑制蛋白質合成
皮膚菲薄、肌肉萎縮、骨質疏松、傷口愈合慢
3. 脂肪代謝:①促進分解,抑制合成
②使脂肪重新分布-向心性肥胖
4.弱水鹽代謝調節(jié):保鈉排鉀腸鈣吸收減少
5. 維持血壓:增加血管平滑肌對兒茶酚胺的敏感
一 糖皮質激素類藥
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
1.抗炎作用強大:
①抑制各種原因引起的炎癥反應
②降低機體防御,可致感染擴散、阻礙創(chuàng)口愈合
③抗炎機制:抑制參與炎癥反應的基因轉錄
A.抑制炎癥介質的產生與釋放
B.抑制多種炎性細胞因子
C.抑制NO的生成
D.增加血管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血管通透
E.抑制成纖細胞的增生,延緩肉芽形成
一 糖皮質激素類藥
④抗炎應用
A. 嚴重急性感染或炎癥
a.主要用于中毒性感染或同時伴有休克者
b.有效的抗菌藥物+皮質激素
c.病毒感染一般不用,嚴重病毒感染迅速
控制癥狀,防止和減少并發(fā)癥等
B.防止某些炎癥后遺癥,早期應用小劑量
C.局部應用
一 糖皮質激素類藥
2.免疫抑制作用
①治療劑量抑制細胞免疫,大劑量抑制體液免疫
②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
A.自身免疫性疾。憾喟l(fā)性皮肌炎首選藥
B.過敏性疾病:花粉病,蕁麻疹,哮喘等
C.器官移植排斥反應
3. 抗內毒素作用:提高機體對細菌內毒素的耐受力
①穩(wěn)定溶酶體膜而減少內源性致熱源的釋放
②抑制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反應性
③能極大改善癥狀,但不能中和或破壞毒素
一 糖皮質激素類藥
4. 抗休克
①抗炎、免疫抑制、抗毒作用的綜合結果
②也與以下因素有關:
A.提高心血管對兒茶酚胺敏感性,加強心收縮力
B.降低血管對縮血管物質敏感性,改善微循環(huán)
C.穩(wěn)定溶酶體膜,減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
D.增加機體對細菌內毒素的耐受力
③主要用于感染中毒性休克
A.足量抗菌藥物下,本藥維持血壓,減輕癥狀
B.與腎上腺素合用治療過敏性休克
一 糖皮質激素類藥
5. 刺激骨髓造血機能,用于兒童急性淋巴細胞性
白血病等
6.興奮中樞神經,可誘發(fā)精神失常
7.抑制骨細胞的活力,可引起骨質疏松癥
8.增加胃酸與胃蛋白酶分泌,可誘發(fā)或加重潰瘍
一 糖皮質激素類藥
不良反應
一 糖皮質激素類藥
1.長期大劑量引起的不良反應
①醫(y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脂類和水鹽代謝紊亂引起
停藥自行消退
②誘發(fā)或加重感染
降低機體防御且無
抗菌作用所致
一 糖皮質激素類藥
③誘發(fā)或加重潰瘍 ④水鈉潴留,血脂升高
2.停藥引起的不良反應
①醫(y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
A.由于長期大量應用糖皮質激素,反饋性地抑制
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致腎上腺皮質萎縮所致
B.癥狀:惡心,嘔吐,低血壓,低血糖等
一 糖皮質激素類藥
用法與療程
1.大劑量突擊療法
用于嚴重中毒性休克及各種休克
2.一般劑量長期療法
結締組織病、腎病綜合征和頑固性支氣管哮喘等
3.小劑量替代療法
垂體前葉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次全切除術后
及原發(fā)性、繼發(fā)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
4.隔日療法:根據晝夜節(jié)律性,將一日或兩日的
總藥量在隔日早晨一次給予。
5.局部應用:用于皮膚病眼病,可用氫化可的松等
二 鹽皮質激素
醛固酮 去氧皮質酮
1.影響水鹽代謝:促進遠曲小管對Na+,Ca2+,Cl-的
重吸收和K+,H+的分泌
2.治療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3.替代療法,和糖皮合用糾正電解質失衡
4.過量可致水腫、高鈉血癥、低鉀血癥等
三 促皮質素
促皮質素
1.促進糖皮質激素的合成與分泌,維持
腎上腺正常形態(tài)與功能。
2.可用于診斷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
胰島素與口服降糖藥
第三節(jié) 胰島素與口服降糖藥
一. 胰島素與糖尿病
1. 糖尿病已成為發(fā)達國家中繼心血管疾病和腫瘤
之后的第三大非傳染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的世界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
2. 糖尿病
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一種代謝性病
一 胰島素
一 胰島素
二. 胰島素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
1.降低血糖
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
葡萄糖無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血糖去路
糖原合成
糖原分解和糖異生 血糖來源
1型(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重度2型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藥無效者
糖尿病伴并發(fā)癥,酮癥酸中毒等
輕中度糖尿病并發(fā)感染,高熱或有手術等
一 胰島素
2.促進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
游離脂肪酸和酮體生成減少
3.促進核酸、蛋白質的合成
與生長激素有協(xié)同作用,促進生長
4.激活Na+-K+-ATP酶,促K+內流
增高細胞內K+濃度
葡萄糖,胰島素和氯化鉀合用,形成極化液
防治心肌梗塞時的心律失常
高鉀血癥治療
一 胰島素
三.不良反應
1.低血糖癥,為最重要和最常見的不良反應
胰島素過量、未按時進餐或運動過多所致
2.過敏反應
異源性或制劑不純所致
3.胰島素抵抗性(耐受性)
①急性耐受性:并發(fā)感染,創(chuàng)傷等應激狀態(tài)時
②慢性耐受性:體內生成了胰島素抗體;
體內拮抗胰島素的物質增多
胰島素受體數(shù)目和親和力減少
一 胰島素
四. 胰島素的合理使用
1.口服易被消化酶破壞,必須注射給藥
一 胰島素
2.作用時間6-8h,加入堿性蛋白質提高其等電點
接近人pH,可降低其溶解度,延長作用時間
一 胰島素
五. 胰島素的其他給藥途徑
1.鼻腔給藥
鼻腔植入法,吸入法,滴鼻劑
2.貼劑:口腔粘膜給藥,透皮貼劑
3.直腸給藥
4.口服胰島素的研制
①加入酶抑制或吸收促進藥
②結腸給藥
③微粒和脂質體給藥
5.眼部給藥:淚液引流于結膜、角膜等處吸收
二 口服降糖藥
一. 磺酰脲類
格列苯脲,甲苯磺丁脲,格列吡嗪,格列奇特
二. 雙胍類
二甲雙胍,苯乙雙胍
三. α-糖苷酶抑制劑
阿卡波糖,付格列波糖
四. 胰島素增敏藥
羅格列酮,環(huán)格列酮,吡格列酮,恩格列酮
五. 其它類藥物
瑞格列奈
一.磺酰脲類
藥理作用
1.降血糖作用:口服有效。對嚴重糖尿病或胰島
功能完全喪失者無效
A.主要是通過促進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而降糖
B.減緩肝臟對胰島素的消除
C.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2.抗利尿作用:氯磺丙脲
3.抗血栓和降血脂作用:格列齊特
二 口服降糖藥
臨床應用
1.用于控制飲食無效的輕、中度Ⅱ型糖尿病人,
也用于對胰島素耐受的病人
2.氯磺丙脲還可治療尿崩癥。
不良反應
1.胃腸反應:惡心,嘔吐等
2.過敏反應
3.低血糖
4.中樞系統(tǒng)反應:神經錯亂,共濟失調等
二.雙胍類
藥理作用
1.明顯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對正常人無影響
2.機制:
A.增加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抑制糖的腸道吸收
B.減少肝糖原異生,促進肌肉中糖的無氧酵解
C.增加胰島素與受體的結合能力
D.抑制高血糖素的釋放
臨床應用:主要用于經控制飲食無效的Ⅱ型糖尿病
不良反應:長期使用可致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
三. α-糖苷酶抑制劑
1.抑制α-糖苷酶,能減少碳水化合物水解變成糖的
過程,降低餐后血糖,降糖作用緩和。
2.治療Ⅱ型糖尿病的一線藥物,尤適于老年患者。
四.胰島素增敏藥
1.降低機體的抵抗性,增強肌肉和脂肪組織對胰島
素的敏感性而降糖。
2.主要用于Ⅱ型糖尿病的治療。
五.其它類藥物
瑞格列奈:為非磺酰脲類,能促進胰島素的釋放
性激素類藥與避孕藥
第一節(jié) 雌激素類藥及抗雌激素類藥
二.抗雌激素藥
氯米芬
1.與雌激素受體結合,競爭性拮抗雌激素
2.促進垂體前葉分泌促性腺激素,誘使排卵
3.用于不孕癥和閉經,乳房纖維囊性疾病和晚期乳腺癌等
4.連續(xù)大量服用可引起卵巢肥大
三、抗早期及中期妊娠藥
米非司酮 + 米索前列醇
1.阻斷孕酮對子宮平滑肌的抑制作用,或增強
前列腺素對子宮平滑肌的興奮作用
2.妊娠期的前12周內,完全流產終止妊娠的藥物
3.完全流產率高,對母體無明顯不良反應
四、男性避孕藥
棉酚:減少精子生成,過量可絕育
抗菌藥物
主要病源微生物
主要病源微生物
主要病源微生物
主要病源微生物
第一節(jié)抗菌藥物概述
第一節(jié) 抗菌藥物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化學治療:用化學藥物抑制或殺滅機體內的病原
微生物(真菌、細菌、病毒)、寄生蟲及
惡性腫瘤細胞,消除或緩解由它們所引
起的疾病稱化學治療,簡稱化療。
2.化療指數(shù):動物的半數(shù)致死量與治療病原體感染
動物的半數(shù)有效量之比,
LD50/ED50或LD5/ED95
一.常用術語
1.抗菌藥物:由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細菌等)、植物
和動物在內,在其生命活動中所產生的
低微濃度下有選擇性的抑制或影響他種
生物功能的有機物質及由人工半合成,
全合成的一類化學藥物的總稱
2.抗生素:某些微生物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在低濃
度下具有抑制或殺滅其他病原微生物作用
的化學物質
一 常用術語
抗菌譜:藥物抑制或殺滅病原微生物的范圍
窄譜抗菌藥,廣譜抗菌藥
抗菌活性:指藥物抑制或殺滅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劑:凡有抑制微生物生長、繁殖能力的藥物
最低抑菌濃度:能抑制培養(yǎng)基內細菌生長的最低濃度
殺菌劑:凡有殺滅微生物能力的藥物稱殺菌劑
最低殺菌濃度:能殺滅培養(yǎng)基內細菌的最低濃度
抗生素后效應:抗生素發(fā)揮作用以后,其血藥濃度
降至最低抑菌濃度以下或被消除以后對病原
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仍然持續(xù)一段時間。
二 抗菌藥物的抗菌作用機制
3.避免細菌耐藥性的措施
①建立細菌耐藥監(jiān)測網
②加強藥政管理
③加強廣泛的社會宣傳和教育
④研發(fā)具有抗耐藥菌的藥物
1.濫用抗菌藥物的危害
①最大的危害是產生耐藥性
②破壞人體微生態(tài)環(huán)境:菌群失調等
③不良反應及藥源性疾病的發(fā)生
A.肝、腎損害,耳毒等
B.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有漸進性,積累性
④我國抗生素濫用現(xiàn)象十分嚴重
A.住院患者抗菌藥物費用過半(國外15-30%)
B.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80%以上(國外30%)
C.銷售量前十五位藥品中有十種抗菌藥物
2.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①嚴格掌握適應癥:可用可不用盡量不用
②發(fā)熱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菌藥
③病毒感染不能使用抗菌藥物
④皮膚、黏膜局部盡量避免使用抗菌藥
⑤嚴格控制預防用抗菌藥的范圍。
⑥強調綜合治療的重要性
3.聯(lián)合用藥:
①聯(lián)合用藥目的:
A.發(fā)揮藥物的協(xié)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療效。
B.延緩或減少耐藥性的產生。
C.對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細菌學診斷的病例聯(lián)合
用藥可擴大抗菌范圍。
②抗菌藥物依其作用可分為四類
A.Ⅰ類繁殖期殺菌劑:β內酰胺類等
B.Ⅱ類靜止期殺菌劑:氨基糖苷類,多黏菌素類
C.Ⅲ類速效抑菌劑:四環(huán)素、氯霉素、大環(huán)內酯
D.Ⅳ類慢效抑菌劑:磺胺類
③聯(lián)用結果,僅供參考。
A.協(xié)同:Ⅰ類 +Ⅱ類 B.相加:Ⅱ類 + Ⅳ類
C.無關:Ⅰ類 + Ⅳ類 D.拮抗:Ⅰ類 + Ⅲ類
④單藥可控制的感染一般不聯(lián)合,聯(lián)合用藥適于
A.單藥不能控制的嚴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B.長期用藥而至易產生耐藥性的
C.抗菌藥物不易滲入部位的感染
D.為增強療效而降低不良反應
⑤病原菌及敏感情況不明時,先經驗,后藥敏結果
⑥注意配伍禁忌
第二節(jié)β-內酰胺類抗生素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二、-內酰胺類抗生素的共性
1.抗菌機制相同:結合PBPs,抑制細胞壁合成
①抑制轉肽酶的活性,使細菌細胞壁缺損。
②觸發(fā)細菌的自溶酶活性使細菌自溶。
③人體細胞沒有細胞壁,不受抗菌藥物影響
故對人毒性較小。
2.化學結構:β-內酰胺環(huán)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三、細菌的耐藥性
1.產生水解酶:β-內酰胺酶-藥物水解(水解機制)
青霉素酶;頭孢菌素酶
2.酶與藥物牢固結合:阻止藥物進入靶位(牽制機制)
廣譜青霉素類;第ⅠⅡ代頭孢菌素
3.PBPs的改變:PBPs量增加,親和力降低
耐甲氧苯青霉素的金葡菌
4.細胞壁和外膜通透性下降
5.增加藥物外排
6.細菌缺乏自溶酶:金葡菌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四、青霉素類抗生素
1.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2.半合成青霉素:
耐酸的青霉素:青霉素V
耐酶的青霉素:雙氯西林、氯唑西林
廣譜青霉素:阿莫西林
廣譜抗綠膿桿菌的青霉素:羧芐西林
抗G-桿菌的青霉素:美西林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1.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體內過程
1、吸收:不耐酸,口服吸收少,肌注或靜滴。
2、分布:主要分布于細胞外液(關節(jié)腔、漿膜腔間質液、
淋巴液、中耳液),不易透過血腦屏障,但腦膜發(fā)炎時
腦脊液可達有效濃度。
3、消除:不被代謝,幾乎全部以原形從腎臟排泄90%經腎
小管分泌。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抗菌作用
1.抗G+作用很強,在繁殖期內有高度抗菌活性
①大多數(shù)G+球菌,如敏感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②G+桿菌,如白喉棒狀桿菌等;
③G-球菌,如腦膜炎奈瑟菌等;
2.對螺旋體如梅毒螺旋體、放線桿菌等有效
3.對大多數(shù)G-桿菌作用較弱,對腸球菌不敏感,
對真菌、原蟲、立克次體、病毒等無作用。
4.金黃色葡萄球菌、淋病奈瑟菌、肺炎球菌、腦膜
炎奈瑟菌等極易產生耐藥性。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臨床應用
1. G+球菌感染:肺炎球菌引起的大葉性肺炎、膿
胸、支氣管肺炎等;草綠色鏈球菌引起的
心內膜炎所致感染的首選藥
2. G+桿菌感染:白喉、破傷風、氣性壞疽的治療
但因青霉素G對細菌產生的外毒素無效,
故必須加用抗毒素血清。
3. G-球菌感染:腦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腦膜炎等
4. 螺旋體感染:鉤端螺旋體病、梅毒的治療。
5. 放線桿菌。捍髣┝浚L療程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不良反應
1.過敏反應,青霉素的主要不良反應
表現(xiàn):藥疹、過敏性休克,呼吸困難,危及生命
急救:一旦發(fā)生,立即皮下或肌內注射腎上腺素
0.5~1.0mg,同時采用其他急救措施。
2.赫氏反應,用青霉素治療梅毒或鉤端螺旋體時,
出現(xiàn)癥狀加劇的現(xiàn)象
表現(xiàn):寒戰(zhàn)、發(fā)熱、咽痛、頭痛、心動過速等。
3.局部刺激、高血鉀、高血鈉等
4.青霉素腦。呵蕛茸⑸浠虼髣┝快o滴引起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2.半合成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類 青霉素V 非奈西林
特點:耐酸不耐酶,可口服 ,用于輕、中度感染
耐酶青霉素類 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 雙氯西林
特點:耐酸耐酶,可口服,雙氯西林作用最強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
廣譜青霉素類 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特點: 耐酸可口服,不耐酶,對耐藥金葡菌無效
對G-桿菌有效,可用于傷寒、副傷寒以及
G-桿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
合用β-內酰胺酶抑制劑,擴大應用范圍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抗銅綠假單胞菌廣譜青霉素
羧芐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磺磺芐西林
特點:
不耐酸不耐酶—口服無效,對耐藥金葡菌無效
對銅綠假單胞菌作用強—主要用于銅綠假單胞菌
所致的感染如燒傷創(chuàng)面感染。
廣譜抗菌藥,對大多數(shù)G+,G-菌有效
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
美西林 匹美西林
特點: 對G-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穩(wěn)定
主要用于G-桿菌所致的尿路感染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五、頭孢菌素類抗生素
第一代頭孢
頭孢氨芐、頭孢拉定、頭孢唑啉、頭孢羥氨芐
抗菌特點
1.對G+菌作用較2、3代強,但對G-菌的作用差
2.對β-內酰胺酶穩(wěn)定性較差,小于第2、3代頭孢
3.對腎臟有一定毒性
4.頭孢唑啉是本類藥物作用較好的
臨床應用:1.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2.口服用于輕、中度呼吸道和尿路感染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第二代頭孢
頭孢孟多,頭孢呋辛,頭孢克洛,頭孢丙烯
抗菌作用
1.對G+菌弱,G-菌較強,但對銅綠假單胞菌無效
2.對G-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穩(wěn)定,大于第1代頭孢
3.腎毒性小于第1代頭孢。
臨床應用
1. 用于敏感菌致肺炎、菌血癥、膽道及尿路感染等
2. 頭孢克洛對流感嗜血桿菌作用強,與氨基苷類合用可治療該菌引起的腦膜炎
3. 頭孢呋辛可用于腦膜炎奈瑟菌等引起的腦膜炎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第三代頭孢
頭孢噻肟、頭孢曲松、頭孢他啶、頭孢哌酮
抗菌作用
1.G+菌作用<第2代,G-菌作用強
2.對銅綠假單胞菌(頭孢他啶最強),厭氧菌有效
3.對β-內酰胺穩(wěn)定性高>第1代頭孢。
4.對腎基本無毒性。
臨床應用
1.用于尿路感染及危及生命的敗血癥,腦膜炎,肺炎等
2.頭孢噻肟對金葡菌,化膿性鏈球菌作用強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第四代頭孢
頭孢匹羅、頭孢吡肟、頭孢克定
抗菌作用
1.對G+菌、G-菌均有高效。
2.對β-內酰胺穩(wěn)定性高度穩(wěn)定。
3.對腎基本無毒性。
臨床應用
1.作用強,應用廣泛
2.頭孢克定抗銅綠假單胞菌比頭孢他啶強4-16倍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六、其他-內酰胺類抗生素
碳青霉烯類 亞胺培南
1.抗菌譜廣,對G+菌,G-菌(包括銅綠假單胞菌,軍團菌等),厭氧菌均極有效。
2.對β-內酰胺酶穩(wěn)定性極高
但易受腎去氫肽酶水解滅活,合用其抑制劑—西司他汀,延長其體內作用時間,抵消其腎毒性。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β-內酰胺酶抑制劑
克拉維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1.與β-內酰胺酶結合,抗菌譜廣,但活性低
2.抑酶作用,與青霉素、頭孢菌素類有協(xié)同作用
3.他唑巴坦是第一個能有效抑制銅綠假單胞桿菌產生的頭孢菌素酶的抑制劑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單環(huán)β-內酰胺類 氨曲南
1.窄譜,對G-菌作用強,對銅綠假單胞菌有效
但對G+,厭氧菌耐藥。
2.耐酶,對β-內酰胺酶穩(wěn)定
3.用于G-桿菌所致嚴重感染及青霉素嚴重過敏者
氧頭孢烯類 拉氧頭孢
1.抗菌作用與活性與第3代頭孢似。
2.對厭氧菌有效。對β-內酰胺酶穩(wěn)定。
3.用藥后有明顯出血,有時致命,維生素K防治
第二節(jié)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頭霉素類 頭孢美唑 頭孢西丁
1.化學結構與頭孢菌素相仿
2.抗菌譜廣,對G-作用強,與二代頭孢活性相似
3.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道,下呼吸道等感染
七、-內酰胺類抗生素復方制劑
1.-內酰胺類抗生素大多數(shù)單獨使用
2.有些藥單用易產生耐藥性和嚴重的不良反應,
為提高療效、減輕對機體損傷,特組成復方制劑
第三節(jié) 大環(huán)內酯類林可霉素類
第三節(jié) 大環(huán)內酯類林可霉素類
第三節(jié) 大環(huán)內酯類林可霉素類
紅霉素
第三節(jié) 大環(huán)內酯類林可霉素類
麥迪霉素 吉他霉素
交沙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臨床應用
1. G+菌致呼吸道、軟組織感染;
2. 替代-內酰胺類和紅霉素
3. 麥迪霉素對G—桿菌無作用
第三節(jié) 大環(huán)內酯類林可霉素類
新一代大環(huán)內酯類特點耐酸、血藥濃度高、后效應良好,對G-作用強
阿奇霉素 對流感菌、淋球菌、彎曲菌作用強,對肺炎支原體最強,對G+球菌弱于紅霉素
羅紅霉素 對支原體、衣原體等較強,對G+菌、厭氧菌作用似紅霉素,對流感菌弱
克拉霉素 對G+菌、嗜肺軍團菌、肺炎衣原體最強
泰利霉素 第三代藥物,對呼吸道病原菌活性強
第三節(jié) 大環(huán)內酯類林可霉素類
第三節(jié) 大環(huán)內酯類林可霉素類
林可霉素 克林霉素
1.抗G+和多數(shù)厭氧菌作用強,對G-和肺炎支原體無效
2.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可與紅霉素競爭不合用
3.臨床用途
①急慢性敏感菌引起的骨及關節(jié)感染
②厭氧菌感染
4.不良反應低
第四節(jié)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及多黏菌素
第四節(jié)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及多黏菌素
一、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體內過程
1.水溶性高,口服難吸收,適于胃腸感染或消毒
2.血漿蛋白結合率低,腎皮質和耳內濃度高
3.不代謝,原形排出,尿液濃度高
抗菌作用
1.對需氧G-桿菌,如大腸,綠膿桿菌,厭氧無效
2.對葡萄球菌易耐藥,不用于治療葡萄球菌感染
第四節(jié)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及多黏菌素
抗菌機制
1.多環(huán)節(jié)阻礙細菌蛋白質合成
2.抑制細胞膜蛋白質的合成,增加膜通透性
3.屬于靜止期殺菌藥,后效應明顯
耐藥機制
產生鈍化酶 改變通透性 靶位結構改變
第四節(jié)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及多黏菌素
不良反應
1. 耳毒性:損害第8對腦神經,包括前庭和耳蝸
①前庭神經損害:眩暈、頭昏、共濟失調;
②耳蝸神經損害:耳鳴、聽力下降、甚至耳聾;
2. 腎毒性:蛋白尿,管型尿等
3.神經肌肉阻滯:可用新斯的明解救
4.過敏
第四節(jié)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及多黏菌素
鏈霉素,治療鼠疫和兔熱病的首選藥
慶大霉素,本類代表,G-感染的首選藥
卡那霉素,毒性及耐藥菌多見
妥布霉素,對綠膿桿菌作用強大
阿米卡星,抗菌譜本類最廣
替奈米星,對多種氨基糖苷類鈍化酶穩(wěn)定
新霉素,毒性最大
大觀霉素,對淋球菌有特效
第四節(jié)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及多黏菌素
二.多粘菌素類
多粘菌素B
1.其NH4+能與細菌PO43-結合,細菌胞膜透性↑
磷酸鹽、核苷酸等外漏
2.慢效殺菌,繁殖期、靜止期的G-桿菌均有效
3.對銅綠假單胞菌有效
4.毒性大,腎損害嚴重,神經系統(tǒng)損害
5.局部應用:眼、耳、皮膚、粘膜、腸道
第五節(jié) 四環(huán)素類及氯霉素類
第五節(jié) 四環(huán)素類及氯霉素類
1.天然四環(huán)素
四環(huán)素 土霉素 金霉素
①快速抑菌藥,低濃度抑菌,高濃度殺菌
②與30S亞基結合,抑制蛋白質合成
③耐藥性嚴重,同類有交叉
④廣譜,尤用于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感染
⑤二重感染是本類藥物的嚴重不良反應
⑥影響骨、牙鈣沉積,孕、哺乳婦女和8歲下禁用
2.半合成四環(huán)素 多西環(huán)素 米諾環(huán)素
第五節(jié) 四環(huán)素類及氯霉素類
第五節(jié) 四環(huán)素類及氯霉素類
氯霉素
1.廣譜抗生素,快效抑菌藥,高濃度殺菌
2. 與50S亞基結合,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
3.主要用于傷寒、副傷寒、立克次體病
4. 局部可用于眼、耳部淺表感染
5.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是其最嚴重不良反應
可逆 不可逆(再生障礙性貧血)
6.灰嬰綜合癥:吐奶、面色紫灰、呼吸衰竭
人工合成抗菌藥
人工合成抗菌藥
一 喹諾酮類藥
二 磺胺類藥
三 其他合成抗菌藥
人工合成抗菌藥
一、喹諾酮類
1.喹諾酮類藥物發(fā)展史
第一代:萘啶酸:現(xiàn)已不用
第二代:吡哌酸:用于敏感菌的尿路、腸道感染
第三代:氟喹諾酮類(氟哌酸, 氟嗪酸,甲氟哌酸
環(huán)丙氟哌酸等)
口服吸收好,廣譜,
殺菌強,與其他藥
無交叉耐藥,不良反應少。
人工合成抗菌藥
人工合成抗菌藥
抗菌作用 抗菌譜廣,殺菌
1.抗G-菌強:大腸桿菌、肺炎桿菌、痢疾桿菌
傷寒桿菌、變形桿菌、流感桿菌,淋球菌
(環(huán)丙、氧氟沙星抗綠膿有效)。
2.抗G+菌有效:金葡菌、鏈球菌(環(huán)丙、氧氟強)
部分藥對結核桿菌、支、衣原體及厭氧菌有效
耐藥機制 1.細菌DNA回旋酶染色體突變
2.膜結構改變,通透性降低
3.細菌體內藥物泵出系統(tǒng)將藥物排出
人工合成抗菌藥
臨床應用
1.泌尿生殖道感染
環(huán)丙、加替、氧氟沙星與β-內酰類同為首選
用于單純性淋病萘瑟菌性尿道炎或宮頸炎;
環(huán)丙沙星是銅綠假單胞菌性尿道炎的首選藥;
對敏感菌所引起的前列腺炎均有較好療效。
2.呼吸系統(tǒng)感染
左氧、莫西、加替沙星與萬古霉素合用,首選
用于治療耐青霉素的肺炎鏈球菌感染。
替代大環(huán)內酯類用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肺炎
嗜肺軍團菌引起的軍團病。
人工合成抗菌藥
3.腸道感染與傷寒
首選用于治療志賀菌引起的急、慢性菌痢,以及
鼠傷寒沙門菌、豬霍亂沙門菌、腸炎沙門菌引起
的胃腸炎;
對沙門菌引起的傷寒或副傷寒,首選氟喹諾酮類
或頭孢曲松,替代氯霉素。
4.革蘭陰性菌引起的骨、關節(jié)感染。
5.皮膚、軟組織感染和眼、耳鼻喉及創(chuàng)面感染等
6.沙眼衣原體、支原體所致的性傳播疾病
人工合成抗菌藥
不良反應
1.胃腸道反應,可耐受
2.中樞神經系統(tǒng)毒性,失眠,頭痛等,可誘發(fā)癲癇
不宜用于有精神病或癲癇病病史者。
3.皮膚反應和光敏反應:皮疹,瘙癢,重者糜爛
4.軟骨損害:不宜用于兒童、孕婦和授乳婦女
5.可產生結晶尿,堿性尿中更易產生
人工合成抗菌藥
諾氟沙星(氟哌酸)
1.生殖泌尿道及膽汁藥物濃度高于血濃度。
2.抗菌作用
①抗G-菌強:包括常見菌及綠膿桿菌。
②抗G+菌弱:金葡菌、肺炎球菌、鏈球菌有效
③對結核、衣原體、支原體無效。
3.主要治療泌尿生殖道、胃腸道感染,急性淋病等
是第一個用于臨床的氟喹諾酮類藥物。
人工合成抗菌藥
環(huán)丙沙星(環(huán)丙氟哌酸)
1.抗菌譜廣,體外抗菌活性為喹諾酮類中最強
2.對一些耐氨基糖苷類、第三代頭孢菌素類的革蘭
陰性和陽性菌株仍然敏感
3.主要用于對其他抗菌藥耐藥的G-所致的呼吸道
泌尿生殖道、消化道、骨與關節(jié)和皮膚組織感染
4.嚴重抑制茶堿的代謝
人工合成抗菌藥
氧氟沙星(氟嗪酸)
1.口服吸收快而完全,血藥濃度高而持久
2.抗菌活性強,對G+(包括去甲氧西林耐藥金葡菌)
G-菌包括綠膿桿菌均有較強作用;對肺炎支原體
奈瑟菌,厭氧菌及結核桿菌也有一定活性。
3.治療敏感菌所致的各種感染。
左氧氟沙星
左旋體,效價是氧氟沙星2倍,不良反應最少(2.8%)
人工合成抗菌藥
洛美沙星
1.體內抗菌活性大于諾氟,小于氟羅沙星
2.用于泌尿生殖道,皮膚軟組織、呼吸道,眼科
3.還可用于衣原體感染,結核病治療
氟羅沙星
1.廣譜、高效、長效;
2.用于治療敏感菌所致的呼吸系統(tǒng)、泌尿生殖系統(tǒng)
婦科、外科的感染性疾病或二次感染。
人工合成抗菌藥
二.磺胺類
1.用于全身性感染的磺胺藥
短效類:磺胺異噁唑、磺胺二甲嘧啶
中效類:磺胺嘧啶(SD)、磺胺甲噁唑(SMZ)
長效類:磺胺多辛
2.用于腸道感染的磺胺藥:柳氮磺吡啶
3.外用的磺胺藥
磺胺米隆、磺胺嘧啶銀、磺胺醋酰鈉
抗菌機制:抑制二氫葉酸合成酶
人工合成抗菌藥
抗菌譜
1.G+菌:鏈球菌、肺炎球菌高度敏感,葡萄球菌
中度敏感。
2.G-菌:腦膜炎球菌、大腸、痢疾、變形、肺炎
鼠疫、傷寒桿菌。
3.對瘧原蟲、沙眼衣原體也有效。
人工合成抗菌藥
臨床應用
1.泌尿道感染:常用SIZ(菌得清)
多為大腸、變形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引起
2. 流腦:SD首選(耐藥者用青霉素、氯霉素)
3. 呼吸道感染:SMZ+TMP(復方新諾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肺炎
4. 傷寒、菌。篠MZ+TMP
5. 皮膚、粘膜局部感染
人工合成抗菌藥
不良反應及禁忌癥
1、泌尿系統(tǒng)損害:SD、SMZ常見
藥物尿中濃度高,溶解度小,析出結晶。
預防:同服NaHCO3(堿化尿液);大量飲水
2、過敏反應:藥熱,皮疹等
3、抑制造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4、神經系統(tǒng)反應
5、消化道反應
人工合成抗菌藥
甲氧芐啶(TMP、磺胺增效劑)
1.抗菌作用相似磺胺,單用均易產生耐藥性
2.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合用磺胺雙重阻斷細菌
葉酸代謝,抗菌增效數(shù)十倍,變抑菌為殺菌作用
3.兩藥合用可減少耐藥性的產生,且抗菌譜擴大。
4. t1/2 10-12h,與SMZ組成復方新諾明,用于呼吸道、泌尿道、菌痢、傷寒等治療。
人工合成抗菌藥
硝基呋喃類藥
1.廣譜抗菌藥,對常見G+、G-菌有效。
2.血和組織濃度低,不適于全身感染
3.尿中濃度高主要用于泌尿道感染。
呋喃妥因
1.主要治療尿路感染。
2.酸化尿液提高療效,與TMP合用增強療效
呋喃唑酮(痢特靈)
1.口服吸收少,腸內濃度高,治療腸炎、菌痢
2.抗幽門螺旋菌治療消化性潰瘍。
抗真菌藥與抗病毒藥
一 抗真菌藥
1.抗真菌藥:指具有抑制或殺死真菌生長或
繁殖的藥物,用于治療真菌感染.
2.真菌感染分類
①深部感染,由白色念珠菌等引起,主要侵犯
內臟器官和深部組織,發(fā)病率低,危害性大
②表淺部感染,由各種癬菌引起,主要侵犯
皮膚,毛發(fā),指(趾)甲等,引起手足癬,體
股癬等,發(fā)病率高。
一 抗真菌藥
一 抗真菌藥
一 抗真菌藥
一.抗淺部真菌藥
灰黃霉素
1.競爭性抑制鳥嘌呤進入DNA中,干擾核酸合成
2.對深部真菌和細菌無效
3.窄譜,抗皮膚癬菌所致皮膚,頭發(fā),指甲感染
4.治療頭癬有效率高達90%以上,復發(fā)可再治
5.脂溶性高,脂肪餐可促其吸收,外用無效
一 抗真菌藥
二.抗深部真菌藥
口服或注射給藥,治療深部或表淺感染
兩性霉素B (廬山霉素)
藥動學:
1.口服、肌注均難吸收,刺激性大,需靜滴
抗菌作用
1.廣譜藥物,對多種深部真菌均有作用,高殺
2.選擇性與膜上麥角固醇結合,形成膜孔
3.細菌細胞膜不含固醇,無抗細菌作用
一 抗真菌藥
臨床應用
1.首選用于內臟或全身感染:肺炎,腦膜炎等
2.口服僅用于胃腸道真菌感染
3.局部用于眼科,皮膚,指甲及婦科感染
不良反應
1.不良反應多,腎功能損害較大
一 抗真菌藥
氟胞嘧啶
1.進入菌內生成氟尿嘧啶,阻礙DNA合成
2.廣譜,適于新型隱球菌,念珠菌等感染
3.本品為抑菌劑,高濃度殺菌
4.單獨用藥易耐藥,與兩性霉素B有協(xié)同
5.有骨髓抑制不良反應
三.抗淺部、深部真菌藥
酮康唑
1.第一個廣譜抗真菌藥,口服酸性環(huán)境吸收好
2.對深部及表淺真菌感染均有抗菌活性
3.與敏感真菌細胞膜上甾醇結合,增加膜通透性
4.不良反應多,最嚴重不良反應為肝毒性
氟康唑
1.作用機制,抗菌譜同酮康唑,體內作用較酮強
2.主要用于念珠菌、新型隱球菌病
二 抗病毒藥
1.病毒:體積最小,結構最簡單的病原體之一
2.結構:核酸核心(核心) + 蛋白質外殼(衣殼)
蛋白質外殼主要由H和N兩種蛋白
3.僅含一種核酸:DNA或RNA
4.臨床傳染疾病75%由病毒引起,某些病毒
致死率和致殘率很高,并發(fā)癥嚴重.
5.病毒必須寄生在宿主細胞內,因此能抑制
和殺滅病毒的藥物也很可能損傷宿主細胞
二 抗病毒藥
二 抗病毒藥
一. 常用抗病毒藥
1.核酸類抗病毒藥
阿昔洛韋 利巴韋林 碘苷 阿糖腺苷
2.非核酸類
金剛烷胺 金剛乙胺 膦甲酸
3.免疫增強劑
干擾素
二 抗病毒藥
1.核酸類抗病毒藥
阿昔洛韋 主要抗皰疹病毒
①引起人類疾病的主要皰疹病毒
單純皰疹病毒Ⅰ型(HSV-Ⅰ):口唇皰疹,潰瘍
單純皰疹病毒Ⅱ型(HSV-Ⅱ):外生殖器等處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水痘,帶狀皰疹
巨細胞病毒(CMV):經胎盤致新生兒病毒血癥
愛波斯坦-巴爾病毒(EB):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
二 抗病毒藥
二 抗病毒藥
阿昔洛韋(無環(huán)鳥苷)
1.易透過生物膜,腦脊液濃度可達血藥一半
2.對HSV-Ⅰ和HSV-Ⅱ作用最強,對VZV和EB有一定作用,高濃度才對CMV有效
3. HSV感染的首選藥物,腦炎靜注降低死亡率
4.靜脈給藥可致靜脈炎,可逆腎損傷及神經毒性
更昔洛韋
1.治療巨細胞病毒的首選藥物
2.毒性大,僅用于危及生命或視覺嚴重的感染
二 抗病毒藥
二 抗病毒藥
利巴韋林
1.廣譜抗病毒,對DNA和RNA病毒均有作用
2.對流感病毒選擇性高,用于流感,麻疹等的防治
阿糖腺苷
1.廣譜,抗病毒作用強大
2.主要用于HSV腦炎,角膜炎,帶狀皰疹等
碘苷
1.抑制或干擾DNA合成與復制,對RNA無效
2.同時作用于病毒和宿主細胞DNA,全身毒性大
二 抗病毒藥
2.非核苷類
金剛烷胺 金剛乙胺
①人工合成的抗病毒藥
②主要用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對乙型無效
3.免疫增強劑
干擾素
①糖蛋白類廣譜抗病毒藥
②口服無效,注射給藥
③還有免疫調節(jié)和抗增值等作用
抗寄生蟲藥
第一節(jié) 抗瘧藥
1.抗瘧藥:用于預防或治療瘧疾的藥物
2.瘧疾由瘧原蟲引發(fā),危害最大的寄生蟲
3.致病瘧原蟲
間日瘧原蟲 間日瘧
三日瘧原蟲 三日瘧
卵形瘧原蟲 卵形瘧
惡性瘧原蟲 惡性瘧
4.瘧疾癥狀:先有寒戰(zhàn),全身發(fā)抖,口唇發(fā)紺,持續(xù)約10m-2h,體溫迅速上升達40℃或更高,面色潮紅,持續(xù)約2-6h后,大汗淋漓,體溫降至正常
第一節(jié) 抗瘧藥
第一節(jié) 抗瘧藥
常用抗瘧藥物的分類
1.主要用于控制瘧疾癥狀的抗瘧藥
氯喹 奎寧 甲氟喹 青蒿素
2.主要用于控制瘧疾復發(fā)和傳播的抗瘧藥
伯氨喹
3.主要用于瘧疾預防的抗瘧藥
乙胺嘧啶 磺胺類
第一節(jié) 抗瘧藥
一.主要用于控制瘧疾癥狀的抗瘧藥
氯喹
藥動學:紅細胞內濃度比血漿濃度高10-20倍,
被侵紅細胞濃度比正常紅細胞濃度高25倍
第一節(jié) 抗瘧藥
作用與用途
1.抗瘧作用
①殺滅紅細胞內期裂殖體,迅速控制癥狀
②能根治惡性瘧,控制癥狀的首選藥
③特點:療效高,作用持久
④對紅細胞外期無效,不能用作預防和良性瘧
2. 對腸外阿米巴原蟲療效好,口服肝中濃度高,
可用于甲硝唑治療無效或禁忌的阿米巴肝炎等
3.免疫抑制:大劑量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
不良反應:長期大量使用可致不可逆視網膜病等
第一節(jié) 抗瘧藥
奎寧
1.原產于南美金雞納樹皮中的生物堿
2.抗瘧作用較氯喹弱
3.毒性大,用于耐氯喹及耐多藥的尤其腦型惡性瘧
4.不良反應大:金雞納反應,高敏患者可致死
青蒿素
1. 用于控制間日瘧和惡性瘧癥狀及耐氯喹蟲株
2. 可透血腦屏障,用于兇險性惡性瘧如腦型瘧等
3. 首過效應大,易耐藥,易復發(fā)
第一節(jié) 抗瘧藥
二.主要用于控制瘧疾復發(fā)和傳播的抗瘧藥
伯氨喹
1. 口服吸收快,肝臟濃度高,其次為肺,腦,心
2. 對良性瘧紅細胞外期和各型配子體均有較強作用
可作為控制復發(fā)和傳播的首選藥
3. 本藥毒性高,尚無合適藥物取代
4. 主要不良反應
①一般不良反應,頭暈,惡心,腹痛等
②急性溶血性貧血和高鐵血紅蛋白血癥
因病人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
第一節(jié) 抗瘧藥
三. 主要用于預防的抗瘧藥
乙胺嘧啶
1.對惡性瘧和間日瘧的原發(fā)性紅外期有抑制作用,
是良好的病因性預防藥
2.其抑制作用僅限未成熟的裂殖體,對成熟的無效
3.含藥血液進入蚊體,能阻止瘧原蟲在蚊體內增殖
4.作用機制:抑制瘧原蟲二氫葉酸還原酶,同磺胺
合用可增強療效,減少耐藥性
5.不良反應低,長期大量使用可致葉酸缺乏癥
第二十八章抗惡性腫瘤藥
抗惡性腫瘤藥
一.腫瘤概述
1.腫瘤的概念 ①腫瘤是機體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細胞發(fā)生
質的改變,導致異常增生形成的新生物。
②腫瘤細胞基因突變,并伴有分化和調控障礙,
其形態(tài)、代謝和功能與正常細胞不同。
③瘤細胞形成后,致瘤因素停止作用,腫瘤細胞
仍可繼續(xù)分裂生長。腫瘤生長與機體不相協(xié)調,
對機體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響。
2.腫瘤分為惡性腫瘤和良性腫瘤
抗惡性腫瘤藥
3.惡性腫瘤對機體的影響惡性腫瘤生長迅速,向周圍組織浸潤,與周圍組織
無明顯界線,并傳移至全身組織器官對機體影響嚴重
其主要影響有:
①引起局部組織嚴重的壓迫和阻塞。
②破壞組織,引起壞死、潰瘍、感染和出血等。
③引起機體發(fā)生惡病質,表現(xiàn)為嚴重消瘦、貧血、
全身衰竭等癥狀,動物最終死亡。
④轉移,在其他組織器官形成轉移瘤,腫瘤全身化。
抗惡性腫瘤藥
4.腫瘤的危害
惡性腫瘤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據WHO統(tǒng)計,在
全世界60多億人口中平均每年死于惡性腫瘤者達690
萬人,新發(fā)病例為870萬例,且數(shù)字還在逐年增加。
死亡率居世界第二位。并且由于近年來環(huán)境污染的結
果,兒童腫瘤患者也呈上升的趨勢。
5.治療腫瘤的方法
手術切除,放射治療,抗腫瘤藥化學治療
6.抗腫瘤藥治療指數(shù)低,不良反應大,前面的路很長
一 抗惡性腫瘤藥的作用機制與分類
一 抗惡性腫瘤藥的作用機制與分類
二.抗腫瘤藥的生化作用機制及其分類
1.抗腫瘤藥的生化作用機制和分類
①干擾核酸的生物合成(抗代謝藥)
②破壞DNA結構與功能
③抑制轉錄過程阻止RNA合成
④影響蛋白質合成與功能
⑤影響體內激素平衡
⑥抗腫瘤輔助治療藥物
一 抗惡性腫瘤藥的作用機制與分類
2.根據化學結構和來源分類
①烷化劑:氮芥 環(huán)磷酰胺 白消安 卡莫司汀
②抗代謝藥:甲氨蝶呤 氟尿嘧啶 巰嘌呤
③天然產物及衍生物:長春堿類 喜樹堿類
④影響激素功能的抗腫瘤藥物:性激素類等
⑤其他抗腫瘤藥物:三氧化二砷 沙利度胺
一 抗惡性腫瘤藥的作用機制與分類
三.抗腫瘤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
①近期毒性
A 共有的毒性反應:出現(xiàn)較早,多發(fā)生在增殖迅速
的組織,骨髓抑制、消化道反應、脫發(fā)等。
B 特有的毒性反應:出現(xiàn)較晚,發(fā)生在長期大量
用藥后,累及重要臟器,肝腎損害等。
②遠期毒性:見于長期生存的患者,包括第二原發(fā)
惡性腫瘤、不育、致畸。
甲硝唑
作用與用途
1.抗阿米巴作用:治療阿米巴病的首選藥物
①治療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腸外阿米巴病效果最好
2.抗滴蟲作用:直接殺蟲,治療滴蟲病的首選藥物
3.抗賈第鞭毛蟲作用:目前最有效的藥物
4.抗厭氧菌作用
不良反應
1.極少數(shù)病人可出現(xiàn)神經系統(tǒng)癥狀,應停藥
2.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禁用,用藥應禁酒
替硝唑:甲硝唑衍生物,半衰期長,毒性偏低
哌硝噻唑:新的硝基咪唑類藥物,消退肝膿腫快
二氯尼特:直接殺滅包囊,目前最有效的殺包囊藥
鹵代喹啉類:腸道濃度高,能有效殺滅腸內滋養(yǎng)體
依米。簩M織內的阿米巴滋養(yǎng)體療效好,毒性大
氯喹:腸外濃度高,對阿米巴肝膿腫和肺膿腫有效
巴龍霉素:氨基苷類,口服不吸收,對腸外病無效
甲硝唑
1.最有效的藥物
乙酰砷胺
1.毒性大,僅外用
2.先用1:5000高錳酸鉀沖洗陰道,再用乙酰砷胺
次晨坐浴洗凈
曲古霉素
1.對陰道滴蟲、腸道滴蟲,白色念珠菌,毛發(fā)癬菌
及阿米巴滋養(yǎng)體都有抑制作用
二 常用抗腫瘤藥物
一.烷化劑
1.作用機制:所含帶正電的碳離子中間體,與細胞上
的親核物質結合,使細胞中核酸、蛋白質、酶上的
氨基、羥基、巰基及嘌呤基等烷基化,干擾腫瘤細
胞DNA的轉錄和復制
2.常用藥物
氮芥 環(huán)磷酰胺 白消安 卡莫司汀 鉑類化合物
第二節(jié) 常用抗腫瘤藥物
二.抗代謝藥
1.作用機制:這類藥物的化學結構與核酸代謝的必需
物質葉酸、嘌呤、嘧啶等相似,能競爭性的與酶結
合,從而干擾核酸的生物合成。
2.常用藥物
①二氫葉酸還原酶抑制藥:甲氨蝶呤
②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劑:氟尿嘧啶
③嘌呤核苷酸互變抑制藥:巰嘌呤
④核苷酸還原酶抑制劑:羥基脲
⑤DNA多聚酶抑制藥:阿糖胞苷
第二節(jié) 常用抗腫瘤藥物
三.天然產物及衍生物
1.抗微管藥物:與細胞β-微管蛋白結合
長春堿類 紫杉醇
2.干擾核蛋白體功能藥物:抑制真核細胞蛋白質
合成的開始階段
高三尖杉酯堿類
3. 拓撲異構酶抑制劑
喜樹堿類:抑制DNA拓撲異構酶Ⅰ
依托泊苷、替尼泊苷:抑制DNA拓撲異構酶Ⅱ
第二節(jié) 常用抗腫瘤藥物
4. 抗腫瘤抗生素類
①通過對DNA的直接作用抑制癌細胞增殖
②常用藥物
放線菌素D:與DNA雙螺旋結合產生細胞毒性
絲裂霉素:具有烷化作用,抑制DNA合成
博來霉素:可產生活性氧或游離基,抑制DNA合成
蒽環(huán)類:多柔比星、柔紅霉素、表柔比星
第二節(jié) 常用抗腫瘤藥物
四.影響激素功能的抗癌藥物
1.調節(jié)體內激素平衡抑制腫瘤生長
2.無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
3.常用藥物
腎上腺皮質激素 雄激素 雌激素 孕激素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同類物 氨魯米特
第二節(jié) 常用抗腫瘤藥物
五.其他藥物
1.門冬酰胺酶:影響腫瘤細胞氨基酸供應
2.三氧化二砷:促進細胞分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3.伊馬替尼: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4.沙利度胺:多途徑抑制腫瘤細胞
5.干擾素:生物反應調節(jié)劑
第三節(jié) 應用與聯(lián)合應用抗腫瘤藥基本原則
一.從細胞增殖動力學出發(fā)進行設計
二.從抗腫瘤藥物的抗瘤機制出發(fā)進行設計
三.從減低藥物的毒性出發(fā)進行設計
四.從抗瘤譜出發(fā)進行設計
五.給藥方法設計獸醫(yī)藥理學ppt:這是獸醫(yī)藥理學ppt,包括了介紹與藥物治療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抗生素,呼吸系統(tǒng)藥物,抗寄生蟲藥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臨床藥理學ppt:這是臨床藥理學ppt,包括了臨床藥理學概況,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guī)范(GCP),治療藥物監(jiān)測,個體化治療,基本藥物與基本藥物政策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藥理學第八版ppt:這是藥理學第八版ppt,包括了傳出神經系統(tǒng)藥理概論,傳出神經系統(tǒng)的結構與功能,傳出神經系統(tǒng)的遞質與分類,傳出神經受體的生物效應及機制,膽堿受體激動藥和作用于膽堿酯酶藥,膽堿受體阻斷藥,腎上腺受體激動藥,腎上腺受體阻斷藥,局部麻醉藥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