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素材大。
- 4.10 MB
- 素材授權:
- 免費下載
- 素材格式:
- .ppt
- 素材上傳:
- ppt
- 上傳時間:
- 2017-02-23
- 素材編號:
- 75188
- 素材類別:
- 地理課件PPT
-
素材預覽
這是一個關于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PPT模板,這節(jié)課主要是了解 1.掌握并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產生機制、危害及防御措施。2.掌握并分析洪澇、風暴潮等水文災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3.掌握并分析臺風、寒潮、干旱等氣象災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4.掌握并分析蟲災、鼠災等生物災害的主要危害;了解自然災害的監(jiān)測和防災、減災的措施。“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fā)生的異,F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fā)、泥石流、海嘯、臺風、洪水等突發(fā)性災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huán)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和環(huán)境破壞之間又有著復雜的相互聯(lián)系,歡迎點擊下載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PPT模板哦。
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PPT模板是由紅軟PPT免費下載網推薦的一款地理課件PPT類型的PowerPoint.
最新考綱 1.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布。2.我國的主要自然災 害。3.自然災害與環(huán)境。4.防災與減災
名師解讀 1.掌握并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產生 機制、危害及防御措施。2.掌握并分析洪澇、風暴 潮等水文災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3.掌 握并分析臺風、寒潮、干旱等氣象災害的成因、危 害及防御措施。4.掌握并分析蟲災、鼠災等生物災 害的主要危害;了解自然災害的監(jiān)測和防災、減災 的措施。
1.自然災害的特點
自然災害具有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變異都會成為自然災害,只有當它超過一定限度,對人類造成危害時,才被視為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往往具有以下特點:
2.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布
(1)氣象災害
(2)地質災害
(3)海洋災害
海洋災害主要包括風暴潮、海嘯、海浪、海冰、赤潮等,其中風暴潮是最嚴重的海洋災害。海嘯的表現及危害和風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1.2013年12月16日,湖北省巴東縣發(fā)生5.1級地震,地震震中位于巴東縣東瀼口鎮(zhèn),震中距離長江三峽大壩66千米,該地區(qū)不屬于地震高發(fā)區(qū)。地震發(fā)生地為巖溶、煤礦、石膏礦等發(fā)育地帶,初步判斷地震發(fā)生原因可能是水位升高、礦洞塌陷引發(fā)地塊失穩(wěn)。截至下午6時,巴東地震已經發(fā)生了余震20多次,其中最大震級為2.3級,大多余震不到1級。
2013年11月4日第30號超強臺風“海燕”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8日起登陸菲律賓,此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超過17級,由此“海燕”成為1990年以來西北太平洋誕生的最強臺風。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下列關于對地面破壞程度的分析中,正確的是 ( )
①震級越大,破壞越大、谡鹪丛缴睿茐脑酱蟆、壅鹬芯嘣酱,破壞越大、軘鄬釉桨l(fā)育,破壞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有關臺風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臺風多形成于赤道洋面
B.印度洋臺風發(fā)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
C.越往臺風中心,風力越強,降雨強度越大
D.臺風能引起海嘯和暴風雨
(3)材料中地震和臺風在分布上有何共同特點?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題,地面的破壞程度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牢固程度等因素有關。震級越大,釋放的能量越大,破壞越嚴重;震源越深,傳到地面時能量越小,破壞越。辉娇拷鹬,破壞越大;斷層越發(fā)育,產生的能量會越大,破壞越大。第(2)題,赤道地區(qū)因地轉偏向力很小,故不能形成熱帶氣旋(臺風);西北太平洋地區(qū)由于熱帶洋面廣闊,故形成臺風的頻率最高、強度最大;臺風眼區(qū)域氣流下沉,風力較。慌_風能引起海水的劇烈運動,產生海嘯,同時帶來狂風、暴雨。第(3)題,由材料知,地震、臺風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處板塊交界處。臨近西北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多臺風。
答案 (1)C (2)D
(3)都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災害帶(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靥幇鍓K交界處,地殼活躍,多地震;臨近西北太平洋熱帶、副熱帶海域,多臺風。
2.(2015·徐州調研)讀下表,回答下列問題。
全球自然災害災情的區(qū)域分布(1985~1999年)
(1)自然災害損失最大的大洲是 ( )
A.亞洲 B.非洲
C.歐洲 D.南美洲
(2)給亞洲造成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是 ( )
A.地震 B.風暴
C.洪水 D.臺風
(3)為什么同種自然災害在不同地區(qū)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
解析 第(1)題,從表中自然災害對各大洲造成的死亡人數和經濟損失進行分析。第(2)題,對比各種災害對亞洲造成危害的數據可得出,洪水對亞洲的危害最大。第(3)題,自然災害損失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密切,不同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不同,災害危害程度亦不同。
答案 (1)A (2)C
(3)地質構造、地貌特點、氣象和水文等自然地理條件和人口密度、經濟密度、防災抗災能力等人文地理條件的地區(qū)差異,造成了自然災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
1.(2012·浙江自選)讀美國本土主要自然災害分布示意圖,圖中陰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災害類型。完成(1)~(3)題。
(1)圖中災害類型與序號對應正確的是 ( )
A.①龍卷風 ②海嘯、埏Z風 ④暴風雪
B.①海嘯、诒╋L雪、埤埦盹L、茱Z風
C.①海嘯、陲Z風 ③龍卷風、鼙╋L雪
D.①颶風、诒╋L雪、埤埦盹L ④海嘯
(2)下列關于美國本土自然災害發(fā)生時間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颶風一般發(fā)生在春季
B.暴風雪主要發(fā)生在冬季
C.海嘯一般發(fā)生在白天
D.龍卷風主要發(fā)生在夜晚
(3)龍卷風能把地面上的物體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與人員傷亡。試從地形與氣候角度分析美國本土龍卷風多發(fā)的原因。
解析 第(1)題,圖中①位于美國西海岸,處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會引發(fā)海嘯;②位于墨西哥灣及大西洋沿岸,距颶風的源地近,且處在颶風的運行路徑上;③位于美國中央大平原且靠近墨西哥灣一帶,會受到強龍卷風的影響;④位于美國東北部地區(qū),緯度位置高,距冷高壓中心近,會受到暴風雪的影響。第(2)題,颶風多發(fā)生在夏秋季節(jié);暴風雪發(fā)生在冬季;海嘯發(fā)生在地震過后,與白天、晚上無關;龍卷風常發(fā)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氣時,尤以下午至傍晚最為多見。
第(3)題,美國被稱為“龍卷風之鄉(xiāng)”,每年都會形成上千場龍卷風,而且強度較大,這主要和美國的地理位置、地形及大氣環(huán)流特征有關。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大量的水汽從東、西、南三個方向流向美國大陸。水汽多就容易導致雷雨云,當雷雨云積聚到一定強度后,龍卷風就產生了。
答案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氣長驅直入。氣候:春夏季;向大陸輸送的暖濕空氣與來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氣相遇,積聚到一定強度后產生龍卷風。
2.(2012·海南地理,25,10分)下圖示意太平洋西岸某熱帶海岸剖面。海岸線附近村莊因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而損毀。
根據圖文資料,推斷此地可能發(fā)生過的自然災害種類,并說明理由。(10分)
解析 由圖可知,平均高潮位以上的海岸有眾多的珊瑚礁碎屑分布,說明海水水位曾經異常升高,可能的情況是發(fā)生過海嘯或風暴潮災害。
答案 ①海嘯災害。理由: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上,易發(fā)生地震,引起海嘯。
海嘯沖毀海岸設施和房屋,將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積物)搬運到海岸(地勢高處)沉積下來。
②風暴潮(臺風)災害。理由;位于西太平洋熱帶氣旋(臺風)活動區(qū),容易引起風暴潮。風暴潮沖毀海岸設施和房屋,將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積物)搬運到海岸(地勢高處)沉積下來。
1.干旱災害
(1)特點:出現次數多、持續(xù)時間長、影響范圍廣。
(4)分布
①主要集中于人口稠密、工農業(yè)生產活動集中的東部季風氣候區(qū)。
②華北、東北地區(qū):春旱、春夏連旱;長江以南地區(qū):伏旱;西南地區(qū):冬春連旱。
2.洪澇災害
(1)特點:多發(fā)生于春、夏、秋季,以夏季最為集中;南方多于北方。
(4)分布:多分布于東部季風區(qū),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為多發(fā)區(qū)。
3.寒潮
4.臺風
(3)危害:造成強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經濟損失較大。
(4)登陸路徑
【特別提醒】 同其他自然災害一樣,寒潮和臺風也并非“百害而無一利”。它們給人類帶來一定危害的同時,也產生了某些有利影響,例如:寒潮低溫可以殺死一些土壤和空氣中的病蟲害,降雪可以補充土壤水分;臺風帶來的降水可以緩解長江中下游地區(qū)7~8月伏旱帶來的旱情,為人們降溫解暑。
[深 度 思 考]
洪澇災害問題的分析方法
1.洪澇災害產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原因分析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來水量大或快:①氣候——降水多,降水變率大,如季風氣候;②水系——流域面積大,支流多;③植被——植被覆蓋率低;④地形——坡度大,匯水速度快,如山地、丘陵地區(qū)多發(fā)生山洪。
(2)排水不暢:①地形——地勢低洼,不易排水;②河道彎曲,排水不暢;③河道淤積;④占用河道。
(3)調蓄能力差:①圍湖造田;②泥沙淤積。
2.治理洪澇的措施
可從攔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來分析,具體要求如下:
(1)上游——修水庫蓄洪和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2)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
(3)下游——整治河道,開挖新河、加固堤壩、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4)對黃河還要與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結合,對長江還要與荊江河段的裁彎取直、中上游退耕還林、中下游退耕還湖結合起來。
【典例剖析】 (2012·山東文綜,33,10分)下圖為我國某區(qū)域圖。讀圖回答問題。
(1)指出A地洪水災害多發(fā)的月份,并分析其氣候原因。(4分)
(2)指出A、B兩地預防洪澇災害應采取的不同措施。(6分)
嘗試自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審答指導】 第1步:本題考查洪災的分布、成因和防治措施。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獲取圖中的信息,如下圖所示:
第2步:第(1)題,讀圖可知,A地位于長江流域,其洪澇多發(fā)的月份應是長江流域降水較多的“梅雨”季節(jié),即6月份。讀圖可知,A處位于河流上游,其防洪措施可從修水庫、植樹等方面回答;B處位于洞庭湖附近,可考慮退耕還湖、加固堤防、開辟分洪區(qū)等措施。
答案 (1)6月份;受夏季風影響,進入梅雨季節(jié),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樹造林;修建水庫;B地:退耕還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答題模板】 氣象災害成因的分析方法:①臺風的成因主要從熱帶洋面的氣溫變化進行分析;②暴雨洪澇災害的成因要結合降雨類型、季風、降雨的時空分布、河流、地形、植被等條件進行綜合分析;③干旱的形成則與天氣系統(tǒng)、氣壓帶、風帶、太陽輻射和人類活動有關;④寒潮的形成及影響涉及季風、農業(yè)生產等知識。
[對 點 演 練]
(2015·山東青島一模)圖示區(qū)域時常發(fā)生季節(jié)性洪水災害,其特征為“一日一峰”,白天流量很大,夜晚洪峰消退。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分析該區(qū)域季節(jié)性洪水“一日一峰”的形成原因。
(2)簡述季節(jié)性洪水災害對當地農業(yè)生產可能帶來的危害。
解析 該地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白天氣溫高,冰雪融化形成洪峰,夜晚氣溫低,冰雪融化量小。春季洪水會淹沒農田,影響作物播種;夏季洪水會導致作物減產。
答案 (1)白天氣溫升高,大量積雪、冰川融化,形成洪峰,夜晚氣溫降低,積雪、冰川消融量減少,洪峰消退。
(2)洪水沖刷土壤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春季大量洪水淹沒農田,影響農作物播種;夏季正值作物生長期,河水暴漲,淹沒農田,導致減產。
考向一:臺風、風暴潮
1.(2011·浙江自選)2010年10月下旬,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受到超強臺風“鲇魚”的襲擊。圖Ⅰ為“10月22日12時近地面等壓線分布圖”,圖Ⅱ是“該日沿海某測站測得的風向和風速分時圖”。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2)~(3)題。
(1)10月22日正值我國農歷九月十五,“鲇魚”促進了沿海省份風暴潮的形成,受影響最明顯的省份是 ( )
A.廣東 B.福建
C.海南 D.山東
(2)22日16時,“鲇魚”中心位于這一測站的方位是 ( )
A.東面 B.南面
C.西面 D.北面
解析 第(1)題,從圖中可知,此時臺風中心位于福建沿海,故福建受風暴潮影響最明顯。第(2)題,從臺風移動路線,結合圖Ⅱ可知在22日16時,測站測得風向為西北風,由此可知臺風中心位于這一測站的東面。
答案 (1)B (2)A
考向二:洪澇
2.(2014·福建文綜,40B,15分)下圖示意洪澇年份鄱陽湖與長江相連河段的水位變化。讀圖,回答問題。
(1)說出濱湖地區(qū)澇災最可能發(fā)生的時間,簡析產生澇災的自然原因。(9分)
(2)簡述濱湖農業(yè)區(qū)防治澇災可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解析 第(1)題,據圖分析,6~9月河湖均處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水補給湖泊水,此時段濱湖地區(qū)最容易發(fā)生洪澇災害。濱湖地區(qū)洪澇災害發(fā)生的自然原因可從氣候、地形地勢、河流與湖泊水位及水的相互補給關系等方面分析。第(2)題,注意限制條件“農業(yè)區(qū)防治洪澇”,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兩個方面。
答案 (1)可能發(fā)生在6~9月(夏秋季節(jié))。
地勢低洼,排水不暢;6~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處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難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澇系統(tǒng);合理退田還湖;培育、推廣耐澇作物;調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減少災損面積;開展防災減災教育,提高監(jiān)測預警水平。(答三點即可)
3.[2012·安徽文綜,34(2),10分]根據材料和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題。
材料一 近些年,“千湖之省”湖北針對省情,夯實農業(yè)發(fā)展基礎,調整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產業(yè)布局,推動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
材料二 鑒于近些年鐵礦石進口量和鋼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漢鋼鐵廠計劃將部分生產能力轉移到廣西沿海防城港市。
1990~2009年湖北省耕地面積變化的區(qū)域差異
針對圖示區(qū)域洪澇災害隱患,列舉宜采取的主要措施。(10分)
解析 本題考查自然災害的防治措施。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洪澇災害多發(fā),應根據不同地區(qū)特點,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答案 修建水庫及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治理河道等;山區(qū):退耕還林,植樹造林;湖區(qū):退田還湖;城市:完善排水系統(tǒng);農村: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以法治水,加強洪澇災害監(jiān)測、預警和應急體系建設,參加水災保險等。
考向三:干旱
4.(2014·天津文綜,4)在下圖所反映的季節(jié)里,造成我國華北地區(qū)旱災的原因是 ( )
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單位:百帕)
A.氣溫回升快,蒸發(fā)量大
B.水源短缺,農田需水量大
C.降水量較少,土壤干燥
D.植被稀少,涵養(yǎng)的水源少
解析 圖示反映的季節(jié)為北半球春季,該季節(jié)華北地區(qū)降水量較少,蒸發(fā)旺盛,涵養(yǎng)的水源少等,這些都是造成干旱的原因。但只要灌溉水源充足,不一定會形成旱災,故B項正確。
答案 B
5.(2012·上海地理,44~46,11分)閱讀下列圖表資料,回答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水、旱災害尤其突出,對我國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極大危害。
1949年到1998年我國部分地區(qū)水、旱災害頻次
解析 第(1)題,根據1949年到1998年我國部分地區(qū)水、旱災害頻次表,可知概括得出我國水、旱災害集中分布在東部地區(qū),南方以水災為主,北方以旱災為主;我國水、旱災害發(fā)生頻次較高,且發(fā)生頻次由南向北減少,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頻次均是水災多于旱災。第(2)題,注意審題“從氣候、地形的角度”分析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災最嚴重地區(qū)的原因。第(3)題,此題主要關鍵詞為“分別”應該采取哪些措施,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區(qū)為減少水災的措施是有區(qū)別的,應分別描述。
答案 (1)分布特點:我國水、旱災害集中分布在東部地區(qū);南方以水災為主,北方以旱災為主。
頻次特點:我國水、旱災害發(fā)生頻次較高,且發(fā)生頻次由南向北減少;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頻次均是水災多于旱災。
(2)該地區(qū)受夏季風影響大,降水集中,易于引發(fā)洪澇災害。
江南丘陵地區(qū)地勢起伏,易引發(fā)山洪;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qū)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易發(fā)生內澇(或受長江干流洪水威脅)。
(3)江南丘陵地區(qū):加強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條件的地區(qū)建造水庫,削減洪峰的威脅。
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qū):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還湖,增強湖泊調蓄能力;河流裁彎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任答兩點即可)
考向四:寒潮
6.(2011·山東文綜,31,10分)下圖為1969~2008年山西省長治市寒潮發(fā)生總次數等值線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指出該區(qū)域寒潮發(fā)生總次數的空間分布特征,并說明該特征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8分)
(2)當地菜農在寒潮到來之前,常采用澆水的方法來防御寒潮對蔬菜的凍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2分)
解析 第(1)題,該區(qū)域寒潮發(fā)生總次數的空間分布特征讀圖即可得知,其主要影響因素可從緯度位置、距冬季風源地的遠近等方面分析。第(2)題,可從水的比熱容大、溫度變化的速度慢進行分析,這跟放煙霧增強大氣逆輻射的原理是不同的。
答案 (1)從西北向東南遞減;盆地多于東西兩側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現在盆地北部地區(qū),最低值出現在太行山以東地區(qū))!【暥任恢茫坏匦。
(2)水的熱容量大,可減小地表溫度的下降速度和變化幅度,減輕凍害。(若答出增加空氣濕度、增強大氣逆輻射、水汽凝結釋放熱量等也可)
考向五:冷凍害
7.(2013·課標Ⅱ,43,10分)閱讀資料,完成下題。
經過長期的農業(yè)生產實踐,我國各地不同農作物的播種、收獲等的時間相對固定,否則會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2013年4月,東北地區(qū)持續(xù)低溫,大田春播時間普遍比常年推遲7~10天。
分析4月份持續(xù)低溫對東北地區(qū)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影響。(10分)
解析 應從錯過播種期、縮短生長期及東北地區(qū)生長期的獨特性等角度分析。
答案 東北(農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時間較短。春播推遲7~10天,即農作物生長期縮短了7~10天;錯過適宜的播種期,擾亂了農作物正常的生長節(jié)律。所以,農作物的產量會減少,質量會降低。
8.(2013·福建文綜,40B,15分)下圖示意我國部分地區(qū)冷凍災害發(fā)生頻次分布,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指出冷凍災害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并分析圖中P區(qū)域冷凍災害高發(fā)的原因。(9分)
(2)簡述該區(qū)域農業(yè)生產預防冷凍災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解析 第(1)題,凍害主要會對農業(yè)及一部分農業(yè)基礎設施產生影響,造成農業(yè)減產;P地周圍山嶺環(huán)繞,北面開口,冷空氣不斷堆積導致冷凍災害發(fā)生頻次較周圍高;且P地地勢較高,氣溫較低,凍害嚴重。第(2)題,農業(yè)中凍害的防治措施應主要從加強監(jiān)測和預報出發(fā),同時采取必要的防凍措施,發(fā)展農業(yè)科技,培育一些耐寒的農作物新品種。
答案 (1)農業(yè)減產(農作物、牲畜、林木、漁業(yè)減產);農田基礎設施被破壞;寒潮南下受地形影響,冷空氣堆積;地勢較高,氣溫低。
(2)加強天氣監(jiān)測與預報;加強減災防災管理,做好防凍措施;培育與推廣耐寒品種。
考向六:冰雹
9.(2014·山東文綜,44,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三江源地區(qū)位于青海省南部,農業(yè)生產以草地畜牧業(yè)為主。20世紀50年代以來耕地面積比重增加。該地區(qū)是我國冰雹天氣多發(fā)地區(qū),但近60年來冰雹天氣次數呈下降趨勢,冰雹成災次數卻呈明顯上升趨勢。下圖為三江源地區(qū)1950~2011年各月雹災累積次數統(tǒng)計圖。
(1)簡述三江源地區(qū)冰雹災害的年內分布特征。(6分)
(2)分析近60年來三江源地區(qū)冰雹成災次數呈上升趨勢的原因。(4分)
解析 第(1)題,從圖中可以看出,有的月份多,有的月份少,年內分布不均,集中在5月~9月。第(2)題,從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耕地面積擴大,種植業(yè)易受冰雹危害。
答案 (1)年內分布不均(雹災發(fā)生在4~10月,其他月份無雹災);主要集中在5月~9月;8月最多。
(2)冰雹對種植業(yè)的危害大于畜牧業(yè);該區(qū)種植業(yè)面積增大。
10.(2011·福建文綜,40B,15分)冰雹是在氣流強烈升降條件下發(fā)生的一種固體降水現象,其顆粒大小一般為5~50 mm。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數,下圖示意我國東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變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指出該省冰雹發(fā)生最多的季節(jié),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簡述冰雹帶來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6分)
解析 第(1)題,由圖形可看出冰雹發(fā)生最多的月份在3、4月,為春季。冰雹的形成條件是氣流的強烈升降。在春季導致氣流強烈升降的原因可能有冷鋒附近的暖氣流強烈抬升及氣溫迅速回升,空氣對流強烈等。第(2)題,冰雹為固體降水,對地面的破壞極大,不僅會擊毀農作物,還可擊傷人畜及房屋等建筑物。防御氣象災害的措施主要是加強監(jiān)測與預報,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答案 (1)春季。春季冷暖氣流常在該省交匯,易使暖氣流強烈抬升;春季氣溫回升快,空氣對流加強。
(2)危害:毀壞農作物,擊傷人畜,甚至砸壞建筑物。
措施:加強監(jiān)測與預報,做好人工防雹等。
1.我國的地震災害
2.泥石流與滑坡災害的對比分析
【特別提醒】 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如開挖坡腳、坡體上部堆載、爆破、水庫蓄(泄)水、礦山開采、亂砍濫伐等都可能誘發(fā)滑坡和泥石流。
3.我國西南地區(qū)多地質災害的原因
自然災害問題的分析思路
1.自然災害時空分布特點的分析思路
分析地震、火山等內力作用引起的地質災害時,要結合世界板塊分布特點;分析滑坡、泥石流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質災害時,要結合地質地形分布特點和氣候的季節(jié)變化;分析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時要結合天氣、氣候特點,如我國的季風氣候特點造成夏季多暴雨、洪澇,冬季多寒潮等;對于圖表類試題,要結合圖表提供的信息答題。
2.自然災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多從自然原因(氣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為原因兩方面綜合分析。地震、火山側重地殼運動等內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結合外力作用綜合分析。氣象災害側重氣候、河流等方面綜合分析。
3.自然災害的影響或危害的分析思路
災害的形成或危害(包括有利和不利)一般可分為生產、生活兩個方面,包括生命安全、財產損失、農業(yè)、工業(yè)、交通運輸、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或危害等。
【典例剖析】 (2013·山東文綜,33,10分)下圖為我國某區(qū)域圖。讀圖回答問題。
(1)對比甲、乙兩地,指出泥石流災害發(fā)生概率較大的地點,并說明理由。(6分)
(2)若丙地發(fā)生泥石流,據圖說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4分)
嘗試自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審答指導】 第1步:本題主要考查泥石流的發(fā)生機制及其危害,以及獲取圖文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利用我國某區(qū)域圖考查了泥石流發(fā)生條件的對比,以及結合具體情況分析泥石流的危害。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從圖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下圖所示:
第2步:第(1)題,從地形和降水量兩方面進行分析。根據圖中等高線的分布,可以看出甲地的等高線比乙地密集,坡度比乙地大。根據經緯度判斷該區(qū)域位于我國北方地區(qū)(太行山脈),為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東南季風。甲地位于山地迎風坡,降水多。第(2)題,題意要求是“據圖說明”,丙地位于山谷中,根據圖中信息可以看出,如果丙地發(fā)生泥石流,主要會對鐵路、河流造成影響。
答案 (1)甲地。地形坡度較大,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多。
(2)沖毀鐵路,阻塞河道。
【答題模板】 分析某地地質災害的方法:最常發(fā)生的地質災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而這些災害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lián)性,如下圖所示:
(2015·課標模擬題)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12年2月20日,我國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規(guī)劃獲得國務院批復。在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地面沉降被定義為“緩變性地質災害”,目前全國遭受地面沉降災害的城市超過50個,華北地區(qū)尤為嚴重,累計損失高達三千多億元。
材料二 下圖為華北某城市附近地面沉降量等值線分布圖(單位:mm)。
(1)指出圖示地區(qū)地面沉降幅度的分布特點,并簡析其主要成因。
(2)針對該地區(qū)的地面沉降,除了加強宣傳和監(jiān)測外,你還能為該地區(qū)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出哪些合理的建議?
解析 第(1)題,從圖中等值線數值可看出沉降幅度分布特點,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開采過量。第(2)題,減少地下水的開采量是根本措施;要實現減少地下水開采,必須合理開發(fā)地表水或減少用水量。
答案 (1)特點:沉降幅度由東北向西南減;沉降幅度由城區(qū)向四周減小(距主城區(qū)越近沉降幅度越大,靠近河流的地方沉降幅度較小)。成因:城區(qū)用水量大,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地面發(fā)生沉降。
(2)引河水對城區(qū)地下水開采層位進行人工回灌;合理開發(fā)地表水資源,控制地下水開采量;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節(jié)約用水;公眾參與。(答出兩點即可)
考向一:地震
1.(2014·課標Ⅰ,43,10分)下圖所示區(qū)域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斷裂帶。2013年4月20日,這里發(fā)生了7.0級強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區(qū)出現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圖示區(qū)域發(fā)生了嚴重的次生地質災害。
說明本次地震后圖示區(qū)域次生地質災害嚴重的原因。(10分)
解析 地處斷裂地帶,巖石破碎,這里山高谷深,是地質災害多發(fā)區(qū)域,此次地震造成巖體松動,降雨又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fā)生。
答案 圖示區(qū)域(地處斷裂帶)巖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強烈地震造成震區(qū)巖體松動、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劇,引發(fā)泥石流。
2.(2011·海南地理,25,10分)右圖示意日本東北部(約38.8°~39.1°N,141.5°~142°E)沿海區(qū)域。2011年3月11日發(fā)生的東日本大地震(震級9.0級,震中38.1°N、142.6°E,震源深約20千米)引發(fā)巨大海嘯,使甲地遭受了嚴重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根據圖文材料,分析甲地此次海嘯災害嚴重的自然原因。(10分)
解析 海嘯的勢力強弱與地震震級、震中距及海灣形狀、海底地形有關。
答案 (本次地震震級大,震源較淺,)甲地距離震中較近,海嘯到達的時間短;位于外寬內窄的海灣的“頂部”,海嘯向陸地方向推進時,受海灣形狀影響,越向內側浪越高(海嘯波浪越高),流速越快,沖擊力越大(使海嘯的巨大能量集中于更小的范圍內釋放),對甲地的破壞格外嚴重。
考向二:滑坡
(2014·重慶文綜,5)下圖示意三峽庫區(qū)滑坡頻率(月滑坡次數占全年滑坡次數的百分比)與月均降水量關系。讀圖,完成下題。
3.圖中表明該區(qū)滑坡多發(fā)的誘因是 (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節(jié)分配均勻
解析 讀圖可知,降水較多的月份是5、6、7、8、9,而滑坡頻率較高的月份也是5、6、7、8、9,從而證明滑坡多發(fā)的誘因是夏季降水多,B項符合。三峽庫區(qū)年降水量超過1 000毫米,A項錯誤。降水集中在5~9月,C項錯誤。降水夏季多,冬季少,季節(jié)差異大,D項錯誤。
答案 B
4.(2011·課標文綜,43,10分)長江下游某城市邊緣分布著丘陵,丘陵的基巖上有黃土覆蓋(如下圖所示)。近年來,由于城區(qū)擴展,大量開挖山坡,該地在夏季暴雨后曾發(fā)生多起黃土崩塌、滑坡災害。
閱讀圖文資料,簡要分析該地黃土崩塌、滑坡多發(fā)的原因。(10分)
解析 黃土土質疏松,且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由圖中可看出,黃土與基巖屬兩層;如果大量開挖山坡,就會導致坡面地形不牢固,就容易發(fā)生地質災害。
答案 黃土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孔隙度大;人工開挖邊坡,破壞了坡面地形的穩(wěn)定性。暴雨容易誘發(fā)坡地黃土崩塌;雨水下滲,在基巖與黃土之間容易形成滑動面,造成黃土滑坡。
考向三:泥石流
5.(2014·課標Ⅱ,43,10分)福建省低山丘陵區(qū)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多發(fā)區(qū)。下圖示意該區(qū)域1990~2006年地質災害各月多年平均發(fā)生的次數。
概括該區(qū)域地質災害月際分布特點,說明6月、7月地質災害發(fā)生次數差異的自然原因。(10分)
解析 由圖可知該地每月都有地質災害發(fā)生且6月份最多。暴雨是誘發(fā)泥石流的重要原因,福建位于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所以6月份最多,7月份因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天氣,降水少,地質災害較少,而8月份東南沿海開始出現臺風,所以8月較7月多。
答案 特點:各月都有地質災害發(fā)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對集中,其中6月份發(fā)生次數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發(fā)地質災害;7月,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少,地質災害發(fā)生次數減少。
6.(2012·福建文綜,40B,15分)紅層地貌是地質歷史時期紅色砂礫巖等巖層上發(fā)育的侵蝕地貌,多陡崖,巖性具有軟硬互層特點。下圖示意中國某區(qū)域紅層地貌的分布。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指出圖示紅層地貌區(qū)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質災害類型,并說明該類災害形成的自然原因。(9分)
(2)簡述紅層地貌區(qū)地質災害的主要危害。(6分)
解析 第(1)題,從圖例可以看出,該地區(qū)斷裂發(fā)育,巖石破碎;該區(qū)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該區(qū)域地形坡度大。因而該區(qū)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多發(fā)。第(2)題,主要從對地表形態(tài)的破壞,對工農業(yè)生產、人民生命安全的影響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崩塌、滑坡、泥石流。斷裂發(fā)育,巖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氣候濕熱,風化強,多暴雨。
(2)加速地表侵蝕,造成水土流失(生態(tài)破壞);破壞農田、城鎮(zhèn)與村莊、工礦企業(yè)、道路等;造成人畜傷亡。
7.(2013·浙江自選)下圖為我國西南地區(qū)某區(qū)域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略圖。根據相關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1)影響圖中地質災害高風險區(q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該區(qū)域出現暴雨,山區(qū)易引發(fā)泥石流、滑坡、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災害。當你遭遇泥石流時,應采取的避險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減輕滑坡帶來的危害,你認為甲城市應采取的主要防災措施是什么?
解析 第(1)題,由圖可知,高風險區(qū)多斷層,等高線密集,坡度大。第(2)題,暴雨易誘發(fā)崩塌等地質災害,為洪災提供水源條件。泥石流流向低處,應向高處逃生;垂直于泥石流運動的方向可以最短路徑遠離危險區(qū)。第(3)題,對不穩(wěn)定山坡加強監(jiān)測;減少破壞山體平衡的工程活動;采取措施加固坡體,修建排水工程,可減輕滑坡所帶來的危害。
答案 (1)斷層 坡度
(2)崩塌 洪災 沿垂直于泥石流運動方向,迅速向高處轉移
(3)在易發(fā)地段加強監(jiān)測,盡量避免工程項目在該地段選址和施工;建設護坡、排水工程等。
1.蝗災的發(fā)生、分布及其與旱、澇的關系
2.鼠災的種類、危害及特點
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新華網濟南2013年7月27日電 近日,山東省平陰縣林業(yè)局森保站監(jiān)測人員首次發(fā)現了美國白蛾蟲卵的一種新天敵,初步判定為瓢蟲的一種。
材料二 據監(jiān)測報告顯示,山東全省美國白蛾的繁殖呈加快態(tài)勢。
材料三 美國白蛾分布于美國、加拿大、東歐各國及日本、朝鮮等國。1979年在遼寧省被首次發(fā)現,其幼蟲食性很雜。美國白蛾傳播途徑:一是老熟幼蟲爬行及成蟲飛翔傳播,但成蟲飛翔能力不強;二是幼蟲、蛹隨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遠距離傳播。
(1)根據材料分析美國白蛾傳播到我國的途徑是_____________ ___。目前美國白蛾傳播速度有_______的趨勢,分析其原因。
(2)美國白蛾屬于________災害,它主要危害________。
(3)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美國白蛾災情?
(4)請你為山東防治美國白蛾提出幾條合理化的建議。
解析 美國白蛾的傳入多與木材及木包裝進口有關。美國的白蛾屬于生物災害,對森林危害最大。氣候變暖使美國白蛾繁殖加快,災情擴大。要從政策、生物等措施消滅美國白蛾。
答案 (1)隨著木材和木包裝傳入境內 加快 各地貨物貿易交流的增多。
(2)生物 森林
(3)氣候變暖使白蛾繁殖增快,災情擴大。
(4)加強檢疫;人工防治,利用生物和化學藥劑噴藥防治;生物防治,利用美國白蛾性誘劑或環(huán)保型昆蟲趨性誘殺器誘殺成蟲,燈光誘殺成蟲。
1.自然災害的救援和救助
(1)自然災害的救援與救助的含義:是指在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指導下,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通過多種方式來減少甚至消除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恢復基本生存條件,以保障災區(qū)人民生存與發(fā)展而開展的社會性行動。
(2)災害救助的三個核心環(huán)節(jié)
2.自然災害中的自救與互救
(1)地震
是最不可預知且最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之一,掌握相關自救與互救知識,可以減少自己及周圍人在地震中的傷亡。具體圖解如下:
(2)洪水
洪水一般與連降暴雨有關,具有可預報性,因此做好防洪準備,在洪水發(fā)生過程中的自救與互救非常重要。具體圖解如下:
[對 點 演 練]
(2015·湖北十校聯(lián)考)2012年7月9日,民政部網站公布了2012年上半年全國自然災害損失情況,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11 336.1萬人次受災,465人死亡,97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773.8億元。2012年10月29日晚登陸美國東部沿海地區(qū)代號為“桑迪”的颶風至少造成110人死亡,多人失蹤,美國“桑迪”颶風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自然災害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人們漠視及心存僥幸的態(tài)度。面對自然災害,一國政府應在災前、災中、災后分別采取哪些主要的應對措施?
解析 災前主要是加強宣傳、制定有關的應急方案、籌備救災物資等。災中主要是保證交通、通信的暢通,確保救災物資、人員的到達,防止次生災害的發(fā)生。災后主要是搞好重建工作。
答案 災前:①加強科學研究,借助地理信息技術,建立完善的災害監(jiān)測、預報、預警系統(tǒng);②制定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完備的救災應急預案,并儲備足夠的救災物資;③建設防災減災工程,提高房屋、基礎設施的抗災強度;④進行普及性的防災避災教育,組織經常性的逃生演練和技術培訓。
災中:維護交通、通信的安全暢通,確保搶險救災人員、物資輸送和災民疏散的暢通,防止次生災害的發(fā)生。
災后:恢復災民的生活與生產,修復、重建災區(qū)。
1.(2012·課標文綜,43,10分)讀下圖,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示意美國本土颶風、地震災害的空間分布。
(1)判斷甲、乙自然災害的種類并說明判斷的依據。(6分)
(2)說明為防范上述災害應采取的措施。(4分)
解析 第(1)題,災害甲位于美國西海岸,地處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應為地震。災害乙位于美國東、南部沿海,臨大西洋及墨西哥灣,是颶風影響的地區(qū)。第(2)題,針對地震和颶風等自然災害,應加強監(jiān)測與預報,制定防災減災的應急預案,進行防災的教育和培訓,修建防御設施等。
答案 (1)甲為地震。(西臨太平洋)地處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乙為颶風。東部處在北大西洋颶風侵襲路徑上;南部接近颶風源地。
(2)加強災害監(jiān)測與預報;制定防災應急預案;修建避難場所等工程性防御設施;進行防災教育和培訓等。
2.(2011·浙江自選)2010年10月下旬,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受到超強臺風“鲇魚”的襲擊。下圖為“10月22日12時近地面等壓線分布圖”。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題。
臺風在我國東南沿海山區(qū)易引發(fā)泥石流災害,可通過預警措施對其進行有效防范。你認為泥石流發(fā)生前會出現哪些征兆?
解析 泥石流形成的本質要素是“水”與“泥沙”,泥石流出現的征兆也應從這兩個角度分析。
答案 溪流水量突然變化;轟鳴巨響;溪水異;鞚;泉水停止等。
3.[2010·北京文綜,40(2),8分]在長期的抗災斗爭中,中華民族表現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國家建立救災物資儲備庫是救災應急措施之一。儲備庫選址應遵循儲存安全、調運方便的原則。運用地理學知識說出滿足上述原則的救災物資儲備庫選址條件。
解析 根據題干“儲備庫選址應遵循儲存安全、調運方便的原則”信息,進行發(fā)散思維,組織答案。
答案 不易遭受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地勢較高,地質條件較好;遠離火源、易燃易爆物等);交通運輸便利(宜鄰近鐵路、高速公路、機場等);市政條件較好(通信、供水、供電等)。
八年級自然災害ppt:這是八年級自然災害ppt,包括了學習目標,自然災害,概念,如何辨別自然災害,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地質災害,暢所欲言,評價園地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ppt:這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ppt,包括了案例:從砍樹人到種樹人,土壤侵蝕危害,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合作探究一,沙漠化的危害,環(huán)境污染與自然災害,工程活動與自然災害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三年自然災害ppt:這是三年自然災害ppt,包括了四川省原政協(xié)主席廖伯康,上海交大曹樹基教授,《炎黃春秋》雜志,大英百科全書,河南758洪水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