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素材大。
- 3.76 MB
- 素材授權:
- 免費下載
- 素材格式:
- .ppt
- 素材上傳:
- chenrong
- 上傳時間:
- 2018-07-21
- 素材編號:
- 203040
- 素材類別:
- 課件PPT
-
素材預覽
這是傳統文化的作用ppt,包括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傳統文化的作用ppt是由紅軟PPT免費下載網推薦的一款課件PPT類型的PowerPoint.
第一節(jié) 中國傳統文化的涵義和研究范圍第二節(jié) 中國傳統文化的流變和分期第三節(jié) 傳統文化的結構、類型和特征第四節(jié) 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意義和方法
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既相沖突,又相契合。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求是務實的精神,在建設現代化的今天,鼓舞人們不畏艱難曲折,朝著理想境界邁進。中華民族貴和持中、正道直行的精神,對社會秩序的和諧安定有積極的意義。傳統文化中民為邦本的思想,啟發(fā)領導干部為人民服務。傳統文化中平均平等的思想,強調維護勞動人民的物質利益。學習它,有助于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有助于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有助于實現祖國統一。
三、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
對傳統文化的態(tài)度,既不能簡單肯定,也不能簡單否定。學習的方法,總的說是古今中外,應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批判性地繼承,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具體地說:一是立足本國,面向世界,比較鑒別,分析綜合;二是中西融化,勾通互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實現既是復興、又是創(chuàng)新的目的。
第一節(jié) 儒家學派的初創(chuàng)──先秦儒學人情化第二節(jié)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兩漢經學神學化 第三節(jié) 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宋明理學哲理化第四節(jié) 清代實學和近現代新儒學第五節(jié) 儒學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歷史地位
一、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及其仁禮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主干之一,產生于
春秋戰(zhàn)國之際,以孔子(孔丘)為代表,經典為
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和《尚書》《禮記》《樂經》《春秋》)?鬃铀枷氲暮诵氖侨剩“仁”出自《尚書》“予仁若考”,指美好的品德?鬃诱f“克己復禮為仁”,他以仁釋禮,仁禮結合。“禮”首先指社會政治制度,其次指倫理道德規(guī)范。從政治作用看,仁是禮的精神支柱;從修養(yǎng)主體看,恭、寬、信、敏、惠是實現仁的具體要求;從血緣關系看,孝悌是為仁之本;從人我關系看忠恕是為仁之道。“仁學”即“人學”,其特點:一是服務國家政治,二是植根血緣基礎,三是強調倫理本位,四是重視主體能力,五是抑制個性欲望。
二、孟子的仁政說和性善論
孟子(孟軻)發(fā)展和完善了孔子“仁”的學說,提出“以德王天下”,反映出倫理本位的人本主義思想。其仁政學的內容:制民之產,保民而王,民為邦本,民貴君輕,他還以此區(qū)分“以力服人”的霸道和“以德服人”的王道。仁政學的基礎是性善論,內容有“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追求禮義仁智,必須以義為榮,以利為恥。
三、荀子的隆禮重法和性惡論
荀子(荀況)將先秦儒學發(fā)展到新階段,不僅承認事物發(fā)展有客觀規(guī)律,而且強調主體能動作用。這種對社會歷史責任感的弘揚,是中華民族剛健進取精神的反映。他從“性本惡”出發(fā),認為經過學習和教化,“人皆可以為堯舜”。他主張“隆禮重法”,強調禮在為人、做事、治國方面的作用,禮是法的根據,法的總綱;法是禮的體現,禮的確認。只講禮義,不講法度;只重教化,不重刑罰,不足以維護統治。
第二節(jié)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兩漢經學神學化
一、董仲舒的神學思想和三綱五常倫理觀
儒學由先秦百家爭鳴的一家變?yōu)?ldquo;獨尊儒術”,
由民間學說變?yōu)楣俜揭庾R,經過了董仲舒的改造。他以奉天法古為旗號,先王之道為楷模,宣揚王權神授,建構了天人感應為核心、陰陽五行為骨架的神學體系。他寫《春秋繁露》,為三綱五常的始作俑者。他以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guī)范,作為建立法度、化民成俗的根本,為封建專制提供了理論根據,為以儒為宗的文化提供了藍本。其理論以父子夫妻的家庭關系為依據,以封建宗法制為基礎,以君親、忠孝為紐帶,以移孝作忠為目的,實現家族政治化和國家家族化。在義利上,他提倡“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維護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在政治上,他主張禮樂教化、德政為主、刑罰為輔。在思想文化上,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完成了統一思想的最后一道工序。
二、讖緯神學與無神論之爭
讖符依附于鬼神,緯語假托孔子,旨在發(fā)揮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天子受命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而“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是亡國之君失“仁”。地震、洪水、旱災皆有“天意”,是上天對人間暴政的警告。無神論者王充在《論衡》中,批判了官死星落,人死為鬼,認為人死形滅,如“無燭燃之火”,物死不能為鬼,人為何靈魂轉世?
第三節(jié) 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 -----宋明理學哲理化
一、周敦頤與宋明理學的發(fā)韌
宋明理學是儒道釋三教合流的產物,主要討論“性與天道”。理學的開山祖師、濂溪學派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描繪了一個龐大而精密的宇宙生成模式,《易通》和《愛蓮說》則闡述了關于人性論和道德論的問題。他吸收佛學和道家的思想,把《老子》的“無極”、《易傳》的“太極”、《中庸》的“誠”,以及陰陽五行學說融為一體,對宇宙萬物的生成和變化,以及封建人倫道德等,作了系統的說明,啟迪了張載、二程等門生作進一步的探索。
二、張載的“氣本論”和二程的“理本論”
關中學派張載以“氣”為最高范疇的本體論,從世界觀的高度,對人性起源、善惡歸屬作了論證,把人性區(qū)分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他對天文、歷算有較深研究,發(fā)展了周敦頤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洛陽學派二程(程頤、程顥)則把周敦頤的唯心主義成分推向極端,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因為三綱五常是天理,是至善的天地之性,與之對立的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皆在掃除之列。他們還將封建綱常由道德論上升到本體論,以“下順乎上,陰順乎陽”作為封建專制主義新的理論根據。
三、朱熹集宋明理學之大成 閩學派朱熹把“理”作為其學說的最高范疇,認為理是存在于自然和社會之先的精神本體,萬事萬物
皆由此而派生出來。他主張格物致知,窮理滅欲,并以倫理觀為核心,融儒道釋為一體,給傳統儒學賦予了哲理性和思辨性,從形式到內容都比較精制,形成了以“理”為本的天人合一宇宙觀。他發(fā)展了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并以“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相補充。朱熹著作甚豐,且致力于講學授徒,所注釋的四書五經成為此后歷朝的科舉教材,實現了對儒學“有功于圣門,有補于后學”的第二次改造。
四、陸九淵、王守仁的“心本論”
陸九淵(象山)繼承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主張“心即理”,一生致力于構造以“心”為本的思想體系,與朱學形成對立。王守仁(陽明)在認識上強調“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在政治上強調“欲破山中賊,先破心中賊”。陸王心學提出“心外無物”(也無事、無理、無學),將程朱理學的心物(知行)觀發(fā)展為體系完備的主觀唯心主義。
第四節(jié) 清代實學和近現代新儒學一、以“經世致用”為宗旨的清代實學 代表者有清初三先生(黃宗羲、顧炎
武、王夫之)和晚清二大儒(龔自珍、魏源),以及曾國藩。黃宗羲提出“工商為本”和“天賦人權”,對封建制度作了否定。顧炎武面向現實,提倡“經世致用”。集古代學術之大成者是王夫之,把古代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發(fā)展到最高水平。龔自珍正視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其歷史觀表現出發(fā)展進化的思想。魏源編纂《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希望找到一條變革社會的途徑。曾國藩背負幾千年的文化傳統,鑄造了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尊偶像;又用實際行動第一個打開了學習西方的窗口,成為洋務運動的奠基人。
二、處于中西文化沖突中的近現代新儒學
近代歐風美雨襲來,傳統文化的消極面顯得十分突出。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從西方學來自由、平等、博愛。多種思潮激蕩,在傳統與現代文明的關系上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價值判斷。五四知識分子批判舊傳統功不可沒,但也留下教訓:一是功利主義,排斥一切與富國強兵無關的人文精神;二是全盤西化,簡單否定傳統文化。五四以來,梁漱溟、張君勱、馮友蘭、賀麟、熊十力等國內新儒家,推崇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力圖在中西文化的沖突中,保持中國文化的本體地位。50年代以來,錢穆、唐君毅、牟宗三、杜維明等海外新儒家,奔波于世界各地宣傳儒學,并用西方哲學的方法解析中國文化,“援西學入儒”,以重新建構中國本位文化。新儒家有強烈的民族文化本位意識,認為中道高于西器,鼓吹“返本開新”,實現“儒學現代化”。他們視野開闊,但政治立場保守,面對世界大潮顯得無可奈何。
第五節(jié) 儒學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歷史地位 一、儒學文化的基本特征
將天人相應的世界觀、君民相維的政治觀、上下相依的倫理觀融為一體,以倫理道德為核心、以儒家思想為中心,是傳統文化的共同特征。儒學文化具有早熟性、獨立性和內向封閉性,強調群體觀念、向心觀念和中庸觀念。其基本精神以人倫關系為出發(fā)點,以入世進取心理為基礎,以禮教名分為中心,以人文主義為內核,極少宗教色彩。其主導思想是民族精神,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本質特征。這種精神:一是擔負歷史責任、注重整體利益,二是崇尚氣節(jié)、正道直行,三是求是務實、自強不息,四是講求道義、關心他人,五是貴和持中、寬忍平和,六是豁達樂觀、以道制欲。儒學文化雖對社會發(fā)展產生過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許多糟粕,如重政治、輕商賈,重仕途、輕科技等,給歷史的中國和現實的中國都帶來了負面影響。
二、儒家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哲學模式
儒家追求“天下大公”的大同境界,“大同”出自《禮記•禮運篇》。理想人格是圣賢,能圣必然賢,賢則可通圣。對統治者而言,以圣王為追求目標,榜樣是堯、舜、禹、湯、文、武;對士大夫和庶民而言,以賢君子為行為典范,榜樣是周公、孔、孟、蕭何、諸葛亮、曾國藩。“內圣外王”出自《莊子•天下篇》:內圣指內在修養(yǎng),對善的領悟,對德的把握;外王指修養(yǎng)所得,推廣于社會。三綱八目是實現內圣外王的修養(yǎng)論,三綱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根本,親民是手段,知止是界線;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由近及遠、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個體到群體的修養(yǎng)方法,構成封建政治哲學體系。儒家提倡“溫、良、恭、儉、讓”“和為貴”,修養(yǎng)途徑是窮獨兼達、正己正人,既積極進取,又潔身自好。
三、儒家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儒學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在封建社會中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避免了整個社會陷入宗教迷狂。儒學提倡用世進取、兼濟天下,講究修齊治平,即使是在佛教、道教極盛的南北朝和隋唐,依然起著支撐整個社會的主導作用,并表現出一定的無神論傾向,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起著積極的影響。儒學具有重視氣節(jié)、操守的傳統,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成為鼓舞人們自覺維護正義、忠于民族國家的精神力量。
第一節(jié) 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嬗變
一、無為而無不為的老子
老子(李聃)是古代唯物論的開山祖,把“道”
看成客觀存在和不斷運動的物質實體,用“有”和
“無”這對范疇說明宇宙本原!独献印芳础兜赖
經》認為世界的生成模式為:“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什么是“道”呢?“道可道,
非常道”,“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為
萬物之宗,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倫效法自然。辯證法思想豐富,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老子代表小私有者,政治主張是小國、寡民、輕稅、無為而治,“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互往來”;他提倡少私寡欲,認為物質和精神文明都腐蝕人心、敗壞風氣?偨Y處世“三寶”:一是慈,二是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其思想在養(yǎng)生方面積極,但政治上消極,反映了對春秋戰(zhàn)亂的抗議,對原始公社的召喚。
二、作逍遙游的莊子
莊子(莊周)把仁義看作萬惡之源,違反人的自然本性,主張?zhí)竦撿o,不為名利所惑。他看破紅塵,想遁于外世,作逍遙游。他治學嚴謹,主張“吾生有涯而學無涯”。相對主義是莊子的方法論,因而產生了比老子更加徹底的虛無主義!肚f子》(即《南華經》)中的寓言故事有很高的美學價值,但其社會觀和人生觀則是消極的。
第二節(jié) 道家的人生哲學和儒道互補的原因
一、道家的人生哲學模式
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隱士,追求原始質樸人生。道家不重人道重天道,其總原則是“少私寡欲”,“無為不爭”,以“全生葆真”為人生旨趣,以超然物外的態(tài)度與世俗相處。它重視生命,以及對貪欲的批判和鄙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儒道互補的內在原因
儒道兩家的外在特征分屬陽剛與陰柔,人生態(tài)度則分屬進取與退守、入世與出世。前者傾心于廟堂參政,后者鐘情于山林隱居。知識分子大多熱衷參政,失意時才肯退居山林,即在臺上是儒家,在臺下是道家。儒家重群體,肯定現實,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事業(yè);道家重個體,抨擊君主、鄙棄物欲、詆毀文明。儒家是封建社會的正統,佛、道只起輔助作用,必然向儒學靠攏。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創(chuàng)立了宋明理學,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就受其影響!兑捉洝繁緸槿寮宜鳎瑓s成為道教經典。
第三節(jié) 由顯而絕的墨家及其人生哲學
一、帶功利主義色彩的墨家學說
墨家以墨子(墨翟)為代表,反映小生產者的利益,有強烈的平民意識。他認為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其學說的核心是“兼愛”,他主張“愛無差等”,“兼以易別”,實行無差別的“仁愛”;主張“非攻”,反對戰(zhàn)亂和掠奪;強調相互間的義務,主張義利并舉,平均平等。墨家的政治倫理觀帶有明顯的利他主義色彩,無論愛人和利人,都首先從自己做起,而且其仁愛精神以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為基點,無論是尚賢、尚同,還是節(jié)用、節(jié)葬,都以求得社會和諧為宗旨,具有強烈的群體觀念。墨家重視自然科學,多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對光學、力學、幾何學、生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發(fā)展作出了一定貢獻,在唯物主義認識論和邏輯學方面也獨樹一幟,一度是顯學(當時流傳的“不歸楊,則歸墨”是其證明)。
二、墨家的人生哲學模式
墨家的理想人格是義俠,具有視人為己的古道熱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用理論形式提出功利主義原則的學派。在儒家那里,仁義與利是對立的,儒家的義與禮相聯系、以禮為原則。墨家的義以禮為內涵,義利相通,講求實惠。秦漢以后,墨家成為絕學的原因:一是反映勞動人民的利益,為統治者反對和儒家攻擊;二是過于節(jié)儉,一般人難以接受。
第四節(jié) 由顯而隱的法家及其人生哲學
一、為君主專制服務的法家理論
法家從“人性惡”出發(fā),嚴格貫徹吏治,是一種專制主義的理論。因主張以法為教、以吏作師,代表當時謀求統一的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法家重視農戰(zhàn),治國之要以農業(yè)為本。法、術、勢是法家思想的基本內核,商鞅、申不害、慎到分別為重法派、重術派、重勢派的代表,強調“法不阿貴”,“刑多而少賞”。韓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不但提出“耕戰(zhàn)論”,特別是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和“愛臣太親,必危其身;人臣太貴,必易其位”。法家形成了一個以維護中央集權國家為目的、以加強君主專制為核心的封建思想體系。
二、法家的人生哲學模式
法家的理想人格是英雄,具有強烈的群體意識,贊成在力量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血緣宗法制度作了否定。在封建專制政治中,儒家和法家分別扮演牧師和劊子手的角色,對封建統治的延續(xù)都起了重要作用。秦朝速亡,歸罪法家。此后,統治階級明尊儒術,暗竊法家,儒法并用,王霸共舉。
第四章 佛道二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一節(jié) 原始宗教與原始文化
第二節(jié) 道教的產生及其特點
第三節(jié) 佛教在中國的流變和發(fā)展
第四節(jié) 儒道釋合一及其人生哲學的異同
第一節(jié) 原始宗教與原始文化
一、萬物有靈與多神崇拜
原始宗教是人類受到自然界沉重壓迫、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結果。主要形式有: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等。為了解釋自然界的變化及神奇力量,原始人受認識局限,只能通過簡單類比,把自然物擬人化,認為“人死為鬼,樹木有精;頑石能思,鳥獸會語;無物不神,無鬼不靈”。如古人以社稷代國家,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是人們祭祀的主要對象。
二、圖騰崇拜與巫術神話
圖騰崇拜以某個自然物作為本氏族或部落的標志,巫術的思維水平略高于圖騰。神話是人類童年的產物,它的產生宣告了人類從蒙昧、野蠻中蘇醒,標志著人類思維從自然性向社會性邁進,如《山海經》的精衛(wèi)填海、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屈原的《天問》,既有哲理,又有神話。龍是中華民族的化身和標志,在龍的神話中,它能夠駕馭一切動物,許多氏族和部落以它為圖騰。圖騰崇拜、巫術思維和神話,三位一體地構成了早期人類認識的重要形式,也構成原始文化的重要內容。
第二節(jié) 道教的產生及其特點
一、道教的形成和發(fā)展
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與道家理論相通,奉老子為教主。諸神有大羅天玉皇大帝、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靈寶天尊、太清境道德天尊,以及城隍、土地、山神、龍王、閻王等。道教的淵源是戰(zhàn)國的神仙方士,最初形態(tài)為東漢張陵的“五斗米道”和張角的“太平道”。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張魯投降曹操,五斗米道傳到中原,遍及大江南北。葛洪創(chuàng)道教修煉法,以神仙養(yǎng)生為內、以儒術應世為外,儒道合一,向上層發(fā)展。陸修靜和寇謙之肅整“三張偽學”,整頓組織,制定信仰譜系和科律齋儀,遂成南北天師。唐朝奉為國教,制定樂章規(guī)戒,與封建禮教緊密結合。經唐宋兩代發(fā)展,南北天師道合為擅長符錄法術的“正一道”,由龍虎山張與材主領三山符錄。金元時期北方出現擅長丹鼎修煉的新教派“全真道”,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集大成者邱處機,吸收佛教的“五戒”,必須出家。道教在明清兩代不受統治者重視,逐漸衰落。
二、道教的基本思想
道教積累和保存了大量經典文獻資料,是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兜啦亍窞榈澜探洉傒嫞值澜洠òń、圖、記、錄、法、律、集)和符兩大類,三洞四輔十二部為其分類方法。道教吸收道家的神秘主義,教義的核心是神仙信仰。它以鬼神崇拜為基礎,神仙可求為出發(fā)點,用方術追求“羽化”(即長生不死、登仙享樂),用祭祀醮儀祈福免災,是一種泛神論宗教。它把“道”看成天地之根、萬物之母,主張清凈無為,重視養(yǎng)生(練內丹和煉外丹),爭取生存和安樂,有積極意義。煉外丹失敗,內丹術興起,以人體為爐鼎,以精、氣、神為藥物,運用氣功,使三者合一。它那“歸真養(yǎng)樸,恬淡虛無,靜以養(yǎng)性,動靜結合”的養(yǎng)生思想,以調息為主,配合按摩和氣功引導的養(yǎng)生方法,可以調營衛(wèi)、消水谷、排風邪、長血氣,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目的。道教對發(fā)展古代的化學冶煉、醫(yī)藥健身、音樂藝術、民間習俗,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節(jié) 佛教在中國的流變和發(fā)展
一、佛教的基本思想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又稱釋教,奉如來為佛祖。諸神有五臺山文殊、峨嵋山普賢、普佗山觀音、九華山地藏王,以及彌勒佛、護法天神、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等!洞蟛亟洝穮R集其經典,由經(修行教義)、律(信徒守則)、論(解釋和研究教理的著述)三部分組成,又稱《三藏經》;纠碚摪ㄋ闹B說(苦諦講現實存在的苦、集諦講痛苦的原因、滅諦講消除的方法、道諦講達到凈界的途徑)、十二因緣說(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又稱三世兩重因果論或輪回思想)、業(yè)力說(眾生因果報應和生死流轉的動力,否定因果報應就等于否定佛教)、“三法印”(判斷佛學的標準:諸行無常指萬物變化無常,諸法無我指一切現象皆有因緣,涅磐寂靜指進入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又可歸結為戒、定、慧“三學” )。
二、中國佛教諸派及禪宗
印度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首駐洛陽白馬寺。南北朝以降進入全盛時期。由于習俗的差異和對經文的解釋不同,我國的佛教主要分三派八宗。漢地佛教即大乘佛教,智豈創(chuàng)天臺宗、玄奘創(chuàng)法相宗、法藏創(chuàng)華嚴宗、吉藏創(chuàng)三論宗、善導創(chuàng)凈土宗、道宣創(chuàng)律宗、善無畏創(chuàng)密宗、慧能創(chuàng)禪宗,為漢地佛教八宗。我國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如傣族)流傳小乘佛教,不要求終生出家。在元朝統治者的支持下,藏傳佛教(喇嘛教)在蒙古、藏族地區(qū)成為全民信仰的宗教。佛教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尤其在寺塔建筑、石窟雕塑、經文翻譯等方面的貢獻最大。
“禪”在梵語中為修行和智慧之意;勰苁芡杏诤肴,創(chuàng)立禪宗,稱“六祖革命”。禪宗擺脫了繁瑣的解釋,可以不出家、不剃度、不念經,在寺外傳教,用廉價快捷的方法吸引下層群眾,是典型的中國佛教。其經典是《壇經》,把中國傳統哲學融入佛教,如:以《易經》的元、亨、利、貞“四德”配佛教的常、樂、我、凈“四德”;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配佛教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五戒”。它強調“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又稱佛心宗。北宗神秀主張“漸悟”,南宗慧能主張“頓悟”,殊途同歸,皈依佛門。
第四節(jié) 儒道釋合一及其人生哲學的異同
一、道教和佛教人生哲學模式的異同
道教和佛教的理想人格,都是做超塵絕俗、泯滅七情六欲的“超人”,追求人生的公平、和諧和快樂。但是,道教重視今世,以生為樂,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人們向自然作斗爭;佛教追求來世,把死當做“解脫”,視萬物為空無,人生無常,一切只是因緣的湊合,人不能把握現實,更無從進取未來,只能與世無爭,隨遇而安。
二、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原因
儒、道、墨、法四家作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顯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義輕利,墨法強調功利。先秦四家在爭辯中互相吸收,經過揉合,添以新質,凝聚成炎黃族類的理想人格,即民族精神。世俗化、人情化、倫理化的儒家,在漢以后成為正統。它以維護既存秩序為己任,以約束個體為著眼點,其思維模式兩千多年無根本變化。佛教是舶來品,原主張“沙門不敬王者”,為在中國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攏,在高于一切的皇權面前低下了“不敬”的頭。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義的內容,以儒術應世迎合統治者,必然吸收正統文化。封建王朝利用儒學治世、佛學治心、道教養(yǎng)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維護統治方面互補,發(fā)揮整體合力作用,推動了儒道釋三教合一。
第五章 中國傳統的道德修養(yǎng)和養(yǎng)生健身方法
第一節(jié) 傳統思維方式和道德修養(yǎng)方法
第二節(jié) 傳統的養(yǎng)生和健身方法
第一節(jié) 傳統思維方式和道德修養(yǎng)方法
一、傳統的道德規(guī)范
封建社會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在立身方面是:誠實守信、勤勞節(jié)儉、中庸平和。在家庭方面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愛。在社會方面是:公忠、廉潔、仁政。這種道德人本主義,把道德實踐提到至高地位,極大地促進了人們重情操、講修養(yǎng)的自覺性。
二、傳統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
一是強調倫理本位。在封建社會,父慈、子孝、婦從的家庭倫理觀念,是君仁、臣忠、民順的社會倫理觀念的縮影。三綱五常這種由國到家再到身的訓導,其層次由高到低、強調治國必先修身,從整體效應看待個體修養(yǎng)。而修齊治平這種由身到家再到國的訓導,其層次由低到高、強調修身才能治國,從個體修養(yǎng)求得整體效應。二是懷抱經世之志。以重政務為特征的經世思想,經過歷史積淀,轉化為普遍的社會心理。知識分子懷抱經世之志,以天下、國家為己任,有深沉的愛國激情和濃厚的社會憂患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注重立德、立功和立言。三是注重道德修養(yǎng)。無論是儒家的誠意正心、格物致知,還是道家的少私寡欲、修道積德,佛家的超塵絕俗、去惡從善,無不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就是古代文論、畫論中的主張,也無不寓物論道。
第二節(jié) 傳統的養(yǎng)生和健身方法
一、傳統的養(yǎng)生理論
嵇康的《養(yǎng)生論》是我國第一部養(yǎng)生學專著,葛洪的《抱撲子》和陶弘景的《養(yǎng)生延命錄》,分別介紹了煉丹、氣功、優(yōu)生優(yōu)育等方法。在理論上總結為:法于陰陽,天人合一;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清心寡欲,精神內守;不妄勞作,和于術數(綜合幾種鍛練法)。中國傳統醫(yī)學不同于西醫(yī),西醫(yī)的基礎是解剖學,強調標準規(guī)范。而中醫(yī)的基礎是哲學,從具體到抽象,強調因果辯證,以養(yǎng)為主,以治為輔,與養(yǎng)生學義理相通。古人雖不懂解剖學,卻有系統論的觀點,使中醫(yī)養(yǎng)生學仍然具有科學性。但要剔除其神秘色彩,更不要夸大其功效。
二、傳統的養(yǎng)生和健身方法
養(yǎng)生健身術是古老的生命科學,包括氣功、武術、按摩、藥物、飲食、房中術等,涉及醫(yī)學、體育、心理學、哲學、宗教等多種知識,借以強化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實現健身強體、延年益壽的目的。華佗創(chuàng)五禽戲、陳王廷創(chuàng)太極拳。養(yǎng)生之法,重點在“養(yǎng)”;健身之道,關鍵在“健”。傳統的養(yǎng)生健身方法,有藥物養(yǎng)生、食物養(yǎng)生、環(huán)境養(yǎng)生、氣功健身、體操健身、按摩健身等,而且各種方法交叉運用。
第六章 中國古代的文學和藝術
第一節(jié) 古代的文學及人文精神
第二節(jié) 古代的藝術及審美意識
第一節(jié) 古代的文學及人文精神
一、古代的文學成就和文史典籍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象形文字,是中國文化的結晶和世界文明的標志。中國的文學家、思想家、史學家燦若星河,文史典籍浩如煙海。文學的源頭是神話傳說,繼之而來的是先秦散文、詩經和楚辭,以及漢賦、魏晉樂府民歌、南北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柳宗元、蘇軾、陸游、李清照、曹雪芹、蒲松齡等,各領風騷。以《史記》和《資治通鑒》為代表的二十四史,完整記錄了從上古到明末的歷史。著名工具書有《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最大的典籍有《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紅樓夢》達到了古典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高峰。
二、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
注重教化的文學觀念、以寫意為主的表現方法、追求中和的審美理想、懲惡揚善的是非標準,構成了古代文人的人文精神。其獨特的人文觀念,即文學與萬物同宗,詩詞乃天地之心。并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式,醉心于山水自然之間,尋找人與自然的契合點,發(fā)為詩文,寄托精神追求,力求達到文與質、樂與悲、雅與俗相照應的文學美。
第二節(jié) 古代的藝術及審美意識
一、古代的藝術及其形式
西安秦兵馬俑、四川樂山大佛、長沙馬王堆和走馬樓的出土文物、隨州曾侯乙墓編鐘、敦煌壁畫和龍門、云岡、麥積山三大石窟,均為世界藝術史上的奇觀。京劇、國畫和書法藝術,堪稱中國三絕,武術和氣功,更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音樂、舞蹈、戲劇、繪畫、書法、篆刻、宮廷建筑和園林建筑方面,涌現了李龜年、趙飛燕、關漢卿、王羲之、張擇端等藝術大師。
二、中國古代的審美意識
西方藝術普遍關注“真”,中國藝術著重探討“善”和“美”。古人提出了氣質、神韻、意境、風骨等審美范疇,以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審美標準,并強調了天人合一、美善合一、情景合一、文質兼顧、形神兼顧。旨在將物象轉化為意象,通過意象表達思想感情,并力求達到音與心、虛與實、動與靜相結合的藝術美。
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科技和教育
第一節(jié) 古代的科技及其方法論
第二節(jié) 古代的教育和科舉制度
第一節(jié) 古代的科技及其方法論
一、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
古代科技以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為萌發(fā)期、春秋戰(zhàn)國到五代為發(fā)展期、從宋到元為高峰期、明清兩代為停滯期。我國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如絲綢和陶瓷)、建筑業(yè)(如長城、運河和都江堰)以及火藥、算盤、指南針、印刷術、渾天儀、地動儀,冶煉和造船技術,均走在世界前列。農學的代表作是《茶經》、《齊民要術》和《農政全書》;歷法方面有太初歷、四分歷和授時歷;地學的代表作是《水經注》、《徐霞客游記》和地球磁偏角理論;天文方面有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和黑子記錄、慧星觀察、子午線測量;數學的代表作是《周髀算經》、《九章算經》和剩余定律、圓周率;醫(yī)藥學方面有《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和針灸、外科麻醉手術;其他學術著作有《夢溪筆談》、《天工開物》等。張衡、祖沖之、沈括、酈道元、僧一行、宋應星、郭守敬、李時珍、徐光啟是古代優(yōu)秀的科學家。
二、古代的科技思維及方法論
傳統的思維方式主要是整體思維與直覺,前者可看作古人的系統觀點,后者則是通過觀察產生的靈感。傳統思維方式的特征:在唯物論方面,從“致用”出發(fā),尊崇自然法則和重視人倫日用;在辯證法方面,從整體性出發(fā),著眼于事物運動的穩(wěn)定與復歸;在認識論方面,以體驗“天道”為中心,強調知情意一體化;在思維形式上,直觀體驗和理性思辨并行互補,以把握事物的功能為目標。取象、比類、求故是其方法論的邏輯起點,也是古人觀察、認識事物的基本程序,以達到觀變、知常、明理的目的。古人歷來重道輕器,雖使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較豐富,自我調適機能較發(fā)達,也使人們輕視自然,鄙棄技藝,阻礙了科學技術繼續(xù)發(fā)展,終于出現了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第二節(jié) 古代的教育和科舉制度
古代教育以倫理道德教育為中心任務,以培養(yǎng)封建統治人才為主要目標。學校先有官學,歷代官學,分兩級:中央一級為國學,設國子監(jiān)(校長稱祭酒,教師稱博士,學生稱監(jiān)生);州縣一級為郡縣學,設貢院(學生稱貢生或秀才,入學考試稱童試或院試,考生無論年齡大小一律稱童生)。
私學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秦代禁私學,禁而不絕。隋以后受科舉制度的驅動,“學而優(yōu)則仕”,特別是南宋大興書院(又叫精舍,學長稱山長),以麗正書院最早,岳麓、白鹿洞、應天、嵩陽四大書院和石鼓、茅山書院名氣最大。書院主張學術爭鳴和講學自由,辦學有生氣和特色。在鄉(xiāng)間,還有社學、私學等形式的學校。學生學習儒家經典,主要課程為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二、古代的考試和科舉制度
古代錄官,春秋戰(zhàn)國是招聘、養(yǎng)士和軍功制
度,漢代是察舉、征辟制度,魏晉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其優(yōu)越性均不如科舉制?婆e制的設立,為知識分子作為官僚的后備軍得到統治者的許可。隋初開設進士科,用考試方法選拔官吏。以八股取仕是歷代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每篇文章皆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婆e考試分三級:鄉(xiāng)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會試于次年春在禮部舉行,考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由皇帝主考,考中者為進士(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評卷必須“糊名”,以示公正。武舉考試始于唐武則天時代,外場比試武功,內場加試文章。科舉制不看出身重學識,從而為廣大庶族地主入仕敞開了大門。
第八章 中國古代的地域沿革和典章制度
第一節(jié) 古代的地域沿革
第二節(jié) 古代的禮制和法制
第三節(jié) 古代的兵制、官制和監(jiān)察制度
第一節(jié) 古代的地域沿革
一、古代的地理和人口
人口、領土和政事,稱作主權國家的三要素。我國的版圖是一個陸海兼?zhèn)涞膰,地形西高東低,分三級階梯: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以及三道緯向山脈、三道瀕洋峻嶺、一大弧形山系、五大水系。黃河流域和黃土高原是古代文明的搖籃,中華民族主要是蒙古利亞人種(黃種人),古代由漢人和鮮卑、匈奴、羯、氐、羌、契丹、女真、黨項、吐蕃、突厥、回紇、蒙古、滿等族,合成民族大家庭。
二、古代的行政區(qū)劃
秦以前的諸侯國非大一統,也非地方行政單位,籠統稱九州,即秦之雍州、晉之益州、衛(wèi)之并州、燕之幽州、趙之冀州、鄭之兗州、宋之豫州、齊之青州、魯之徐州、楚之荊州、吳越之揚州。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此后的2000多年,行政區(qū)劃經歷三個階段:秦漢至南北朝的800年為州郡時期(前400年為郡縣兩級,后400年為州郡縣三級);隋唐至宋代的700年為道路時期(隋廢郡,唐在州上設道,宋改道為路),下設州(府)、縣;元朝至今的700 年為行省時期,下設府(州)、縣(衛(wèi))。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為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和杭州七大古都;在關外,則由都護使或將軍進行管轄。
第二節(jié) 古代的禮制和法制
一、古代的封建政治結構
家國同構為封建政治結構的首要特征,統治者利用政權的力量,將氏族制發(fā)展為宗法制,用血緣紐帶將家和國聯結起來。“朕即國家”,家庭是國家的縮影,國家則是家庭的擴大,財產和權力的繼承按“大宗嫡長子,小宗庶兄弟”的順序進行。
古人的政治心態(tài),表現為祖先崇拜、先王崇拜和傳統崇拜。祖先崇拜是氏族社會的產物,中國帶著氏族制的臍帶邁入文明時代,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祖先崇拜觀念特別發(fā)達。宗法制成熟于西周,周天子利用公社形式建立以井田為基礎、以世襲分封為政治結構、以宗廟社稷為權力象征的等級特權。先王崇拜無論作為理論形態(tài)的儒、道、墨、法學說,還是民眾的世俗心態(tài),都普遍存在。先王既指三皇(天、地、泰皇或盤古、伏曦、神農)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又指開國祖宗。孟子首先提出“法先王”的口號,實行古為今用。傳統崇拜包括政統、君統和道統,與農業(yè)社會相伴生,與專制王權共始終。家族世代相續(xù)的譜系,是透過祖先崇拜反映的傳統崇拜的折光。
二、古代的禮制和禮儀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古代的五禮(吉、兇、賓、軍、嘉禮)六儀(祭祀、婚喪、賓客、軍旅、車馬、朝廷之儀),其陳列、擺設、儀仗、禮節(jié)、服飾、座位、供品等,皆有講究。禮制應遵循忠孝原則,“孝”屬于倫理范疇,是晚輩對長輩的恭順態(tài)度,起著維系親屬感情,協調家庭倫理關系的作用;“忠”則屬于政治范疇,是臣民對君主的恭順態(tài)度,起著維護國家統治、協調社會秩序的作用。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各種教化的開端,立德修身,以孝為先,才能上順天子、下教百姓。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愛護身體是行孝的第一步;依道行孝,幼年奉事父母,中年移孝作忠,晚年頂天立地,即完成了孝道的全過程。
三、古代的法制和法典
中國文化史反映在成文法上,從戰(zhàn)國李悝的《法經》到《大清律例》,上下持續(xù)了2000年,一脈相承。其中,《唐六典》《明會典》《清會典》是比較完整的封建法典,為研究典章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古代刑罰有笞、杖、徒、流、死五等,笞、杖由縣以下執(zhí)行,徒、流由縣、府、州判決,死刑由刑部核實(要案須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會審)。“中華法系”的特點:立法以儒家思想作指導原則;法律反映忠孝內容;司法體現禮教實踐;權力和人情大于法律;法典編纂的體式是諸法合成。
第三節(jié) 古代的兵制、官制和監(jiān)察制度
一、古代的兵制和兵書
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國家有了常備軍,設置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軍以下為師、旅、卒、兩、伍),每軍萬余人。宋兵分禁軍(正規(guī)軍)、廂兵(地方軍)、鄉(xiāng)兵(民軍)。清軍分八旗(滿、蒙古兵)和綠營(漢族兵),新軍按鎮(zhèn)、協、標、營、隊、排、棚編制,每鎮(zhèn)萬余人。各朝代征集兵員的方法不一,分別有府兵制、募兵制、征兵制、世兵制、衛(wèi)所制或旗兵制。著名兵書有《孫武兵法》《孫臏兵法》《吳起兵法》《三略》《六韜》《武經總要》《武備志》等。
二、古代的文官制度和監(jiān)察制度
奴隸社會的官制,商周設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六卿(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分管行政、宗廟、文史、祭祀、占卦、神事)五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分管土地、軍賦、工程、爵祿、刑罰)。隨著封建性加強,官僚制必然補充宗法制,中國文官制度確立于秦漢,形成以宗法制為基礎、官僚制為骨架、君權至上為核心的專制結構。
朝廷設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太常、郎中令、衛(wèi)尉、太仆、廷尉、宗正、鴻臚、司農、少府,分管祭祀、侍從、征兵、車馬、司法、皇族事務、接待、賦稅、國庫),地方也設“守、尉、監(jiān)”,實行行政、軍事、監(jiān)察分權,相互牽制。隋設三。ㄖ袝 ㈤T下省、尚書。┝浚ɡ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標志古代官制進入成熟階段。明清廢宰相,設內閣或軍機處,皇帝直轄六部,并設五寺(大理、太常、光祿、鴻臚、太仆)三監(jiān)(國子、欽天、上林苑)。
中國古代的官職分九品,服飾的圖案色彩各不相同。七品以上文官,由朝廷任命。另設王、公、侯、伯、子、男等榮譽爵位,由皇帝封賞。中國官制體系完備,職責分明,權力有一定的制約關系,對維護封建統治和加強社會管理起過重要的作用。歐美各國對這種制度文化作了借鑒,認為是對世界政治體制和公務員制度最有價值的貢獻。
第九章 中國古代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
第一節(jié) 古代的經濟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
第二節(jié) 古代的民俗風情
第一節(jié) 古代的經濟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
一、古代的社會經濟結構
人類發(fā)展的歷史,主要由物質、人口和精神財富三種再生產,構成了社會有機體的運動過程。中國古代的物質再生產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以簡單勞動工具為依托進行的,“幼有所養(yǎng),老有所終”是這種生產方式的目的。人口再生產受宗法思想影響,以人丁興旺為樂事,“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觀念,更從精神上刺激了人口增長。物質生產水平低下和人口質量不高,限制了精神財富再生產的擴大,使科技和文教事業(yè)發(fā)展緩慢。
二、古代的生產方式及其特點
中國是一個以水為生、以農立國的文明古國,進入文明社會具有東方型“早熟”的特點,并以男耕女織的“農耕文明”為特色。先祖發(fā)揮集體力量,以善于治水聞名于世,人工灌溉是古代農業(yè)發(fā)展的基礎。古代奴隸社會的土地所有制,以井田制為基礎。秦漢時期確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成為延續(xù)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根本經濟制度,并成為其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的基礎。封建經濟的特征:允許土地買賣、繳納實物地租、小農經營,個體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構成了基本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重農抑商”路線的實行,扼殺了資本主義萌芽,對阻礙古代社會的發(fā)展起了關鍵作用。
三、古代的生活方式及其特點
一定民族的生產方式體現一定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姻嫁娶、生老病死、喪葬祭祀、姓氏譜系、禮儀交際、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以及人們對此所采取的態(tài)度。古人滿足“小康”家庭,向往“大同”社會。古代的生活方式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在觀念上表現為服飾文化、飲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園林文化等,構成傳統文化的道道風景線。其特點:一是與當時的生產和消費水平制約,二是與人們的地位等級相聯系,三是受倫理道德觀念的制約。
二、古代的傳統節(jié)日
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源于農事,與歲時節(jié)令有關。如農歷的24個節(jié)氣,既標志四季交替的段落,又具民間風俗;春節(jié)、端午、中秋三大民俗節(jié),既表示喜慶(如貼春聯、放鞭炮、舞獅子、玩龍燈),又是勞作之余的休整(如飲食、娛樂)。還有元宵、清明、七夕、重陽、寒食、臘八等節(jié),或作團圓之聚,或含紀念之意,皆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少數民族主要的傳統節(jié)日有:蒙古族的馬奶節(jié)、彝族的火把節(jié)、傣族的潑水節(jié)、苗族的盤王節(jié),以及穆斯林各民族的古爾邦節(jié)等。
三、古代的民俗風情
中國民俗具有強烈的福、祿、壽、喜觀念,有些則與拜神活動有關,如十二生肖、天干地支、城隍土地、趙公元帥等。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民俗風情,如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對歌、內蒙古的那那幕達會等。無論有無文字,民俗都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特征。中國民俗的特點:多樣性(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實用性(民俗文化即實用文化)。大多數習俗是良俗,被保存下來,但也一些是具有愚昧性和野蠻性的陋習。古往今來,幾乎所有國家都采取扶持良俗、改造陋習的政策。因此,移風易俗,倡導社會主義新風尚,是我國的一項重要任務。
附錄:思考題
1.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了哪些發(fā)展階段?并有何基本特征?
2.怎樣理解“仁學”即“人學”?并比較性善論和性惡論的同異點。
3.董仲舒和朱熹是怎樣實現對儒學兩次改造的?
4.老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道家和道教是什么關系?
5.我國的道教是怎樣起源和發(fā)展的?它有哪些基本信仰?
6.佛教什么時候傳入我國?我國古代主要有哪些佛教宗派?
7.《大藏經》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包含了佛教的哪些主要內容?
8.儒道釋三教合一是怎么回事?在中國文化史上有何重要意義?
9.中國古代文學有何顯著民族性?在世界文學史上占什么地位?
10.什么是科舉制?它與古代文官制度的關系如何?
11.書院制度是怎樣發(fā)展起來的?對促進古代的教育有何作用?
12.古代民俗是怎樣形成的?有哪些基本特點和社會作用?
13.如何評價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它?香水文化ppt:這是香水文化ppt,包括了The history of perfume,Dilution,Dilution classes,Fragrance notes,How to apply perfume,Famous perfume,Recommendations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文化生活主觀題ppt:這是文化生活主觀題ppt,包括了文化生活主觀題基本答題思路,認識、評價類”主觀題解題方法與技巧,意義類的主觀題解題指導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傳統文化的魅力ppt:這是傳統文化的魅力ppt,包括了中國傳統文化,問答時間,你知道嗎?酒文化,看圖猜節(jié)日,弘揚傳統節(jié)日的意義,中華傳統文化都有哪些呢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傳統文化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