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素材大。
- 116 KB
- 素材授權(quán):
- 免費下載
- 素材格式:
- .ppt
- 素材上傳:
- chenrong
- 上傳時間:
- 2018-04-29
- 素材編號:
- 192536
- 素材類別:
- 城市旅游課件
-
素材預覽
這是元大都城市建設(shè)ppt,包括了元大都,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自1260年忽必烈即位以來走向分裂,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時等內(nèi)容,歡迎點擊下載。
元大都城市建設(shè)ppt是由紅軟PPT免費下載網(wǎng)推薦的一款城市旅游課件類型的PowerPoint.
元大都
元大都,或稱大都,突厥語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即“汗城”)。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元朝國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區(qū),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huán)路。
營建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自1260年忽必烈即位以來走向分裂,演變成為忽必烈的元朝(大元帝國)以及位于其西部的四大汗國,其中元朝包括今日蒙古本土及中國大部地區(qū)。忽必烈登基之后,以元上都為都城。但是上都位置偏北,對控制中原不利,因此忽必烈在解決了與其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后,決定把都城遷至燕京地區(qū)。
營建
燕京地區(qū)當時尚有金中都故城,然而此城歷經(jīng)金朝末年的戰(zhàn)爭,自1215年被蒙古軍隊攻陷之后,其城內(nèi)宮殿多被拆毀或失火焚毀,而且其城市供水來源——蓮花河水系已經(jīng)出現(xiàn)水量不足的情況,無法滿足都城日常生活所需用水。忽必烈遷都燕京后,乃居住于城外的金代離宮——大寧宮內(nèi)。[1]。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了新宮殿和都城的興建工作。中書省官員劉秉忠為營建都城的總負責人,[2]阿拉伯人也黑迭兒負責設(shè)計新宮殿。[3] 郭守敬擔任都水監(jiān),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并以京郊西北各泉作為通惠河上游水源。
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時,大都的大內(nèi)宮殿、宮城城墻、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宮)、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等官署,以及都城城墻、金水河、鐘鼓樓、大護國仁王寺、大圣壽萬安寺等重要建筑陸續(xù)竣工。至元二十二年,發(fā)布了令舊城(金中都故城)居民遷入新都的詔書:“詔舊城居民之遷京城者,以資高及居職者為先,仍定制以地八畝為一份,其地過八畝或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據(jù),聽民作室”。[4]
從至元二十二年到三十一年,有四十至五十萬居民自金中都故城遷入大都。此時期還陸續(xù)完成了宮內(nèi)各處便殿、社稷壇、通惠河河道、漕糧倉庫等建筑工程。元大都的營建工作至此基本完畢。此后元朝各帝陸續(xù)又有添建,如孔廟、國子監(jiān)、郊祭壇廟和佛寺等,但對元大都總體布局沒有變動。[5]
廢棄和改建
1368年夏,朱元璋遣將領(lǐng)徐達、常遇春率軍北征,七月抵達通州,元順帝令淮王帖木兒不花監(jiān)國,攜后妃、太子、公主自健德門出城北逃,前往上都避難。八月初,明軍攻陷大都齊化門,由此入城。明朝將大都改名為北平。
廢棄和改建
由于元大都故城北居民稀少、地勢空曠,在防守時城上軍人無可依托,因此徐達在攻城后不久,即于洪武元年(1368年)在城中偏北部增建一道土垣,將城垣變?yōu)?ldquo;日”字形布局,使北段城墻靠近居民密集區(qū),戰(zhàn)時守城士兵可以從容籌畫衣食。由于新筑城墻西端正值河床,因此自今德勝門以西處向西南傾斜,造成明清北京城池西北缺角的格局。洪武四年(1371年)將此段新城墻以北的元大都城垣廢棄,原來北城墻上的安貞門和健德門,以及東、西城墻上最北邊的光熙門和肅清門也一并廢棄。這四門的城樓,以及被劃在城外的官署、住宅盡被拆除。[6]
廢棄和改建
但是,元大都北城垣雖被廢棄,但并未被拆除,而是仍然起到拱衛(wèi)城池的作用。直至嘉靖朝俺答之變時,在土城(尤其是改名“德勝門外土關(guān)”的健德門附近)仍有明軍駐守。
廢棄和改建
北平此后為燕王朱棣駐地,其城市格局在明初的五十余年中沒有變化。永樂四年朱棣遷都北京后,將北京城南墻南移二里,原元大都南城垣亦未完全拆除,而是任其自行湮滅。至明朝末年,元大都南城垣已經(jīng)被剝蝕為數(shù)座土丘,并被稱以“下崗”、“上崗”之名。至清朝,大都南城垣遺跡已完全消失。
城市布局
元大都平面呈東西短、南北長的矩形,城墻全長60里又240步,辟十一門,南、東、西三面各三門,北面二門,被附會為哪吒“三頭六臂兩足”。[7]
城市布局
營建大都時,先在全城的幾何中心位置建“中心之閣”,然后以此為基準向四面拓勘城址。
中心之閣以南為皇城;食撬闹芙t墻,又稱“蕭墻”,其正門稱欞星門,左右有千步廊。蕭墻的東墻外為漕運河道;食遣⒎且源髢(nèi)宮城軸線為基準、東西對稱,而是以太液池為中心,四周布置三座宮殿——大內(nèi)、隆福宮和興圣宮,這種布局反映了蒙古人“逐水而居”的特點。大內(nèi)正門為崇天門,北面為厚載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崇天門前有金水河,河上有周橋(相傳今北京故宮內(nèi)之斷虹橋)。大內(nèi)正殿為大明殿,是元帝理政和居住的場所,面闊十一間,后有廊廡連接后殿。大明殿之后為延春閣,為皇后居所。此外還有玉德殿、內(nèi)藏庫、鷹房、羊圈等建筑。[8]
城市布局
皇城外,南面和東南為官署區(qū),北面積水潭一帶為鬧市,東面為太廟,西面為太社稷,加之城垣每面各開三門(北垣例外),均符合《周禮·考工記》中“九經(jīng)九軌”、“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相關(guān)記載。[8]
在中心之閣西面,為鼓樓、鐘樓,是全城的報時機構(gòu)。鐘鼓樓之西為積水潭,是元代漕運終點,也是全城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有米市、面市、緞子市、皮帽市、金銀珠寶市、鐵器市、鵝鴨市等市廛,還有望湖亭、萬春園等園亭。[8]
城市布局
在元大都中,設(shè)有專為宮廷供水的河道——金水河,該河從玉泉山引流,與其他河道交會之處都架渠跨越,金水河內(nèi)禁止百姓洗濯、飲馬,以保證宮廷用水的潔凈。[9]
元大都的道路為土路,在建城時在城市主干道兩側(cè)設(shè)置了排水明溝,用條石砌筑。明朝之后,許多明溝被加蓋覆蓋,變?yōu)榘禍稀?span style="display:none">zq0紅軟基地
城防體系
元大都城防體系包括城墻、城門、護城河。城墻是夯土筑成,周長60里240步(28.6公里),高約10至12米,基寬20至24米,頂寬10至15米。筑城時采用宋代舊法,即在墻內(nèi)先設(shè)永定木,然后再加橫向的紝木,然后加土夯筑。[10] 由于大都夏季多雨,土城墻容易被雨水沖刷浸泡、導致倒塌,因此在建城之初曾議以磚石包覆,但因財力不足而作罷。后元廷專門抽調(diào)軍隊,負責收割蘆葦、編織葦席,每年入夏以葦席覆蓋城墻墻體,稱為“葦城”,民間俗稱“蓑衣披城”。但是元文宗時天下動亂,懼怕起義百姓放火焚燒葦席,因此終止“葦城”之舉,改為每有墻體松垮塌方時臨時征調(diào)民夫修補。[11]
城防體系
元大都城城墻走向取直線,東西向城墻7400米,南北城墻長6650米。南城墻西段順承門與麗正門之間有一處城墻呈向外凸出的弧形。據(jù)《析津志》記載,修筑南城墻時,該段城墻走向正值慶壽寺西的海云、可庵二大師塔,“時相奏,世祖(忽必烈)有旨,命圈裹入城內(nèi)”。
城防體系
元大都共有十一門。各城門的命名都與《周易》卦象相關(guān)。南垣正中為麗正門,取《周易》“日月麗乎天”之意;東為文明門,取《周易》“文明以健”、“其德剛健而文明”之意;西為順承門,取《周易》“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之意(坤為西南方位)。東垣正中為崇仁門,取東方屬春、屬仁之義;南為齊化門,合《說卦傳》“齊乎巽,巽東南也”之義;北為光熙門,取《周易》“艮(東北),止也……其道光明”之意。西垣正中為和義門,取西方屬秋、屬義之理;南為平則門,北為肅清門。北垣東為安貞門,取《周易》“乾上坎下……安貞吉”之意;西為健德門,取《周易》“乾者健也,剛陽之德吉”之意。
城防體系
元大都城門門道沿用宋金時代的舊作法,為大木過梁式方門。由于元初以武力平定天下,無外來威脅,因此未構(gòu)筑甕城(當時南宋許多城市已經(jīng)在城門處設(shè)有甕城、并用磚包砌城臺,例如靖江城)。至元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蜂起,方于不宜施工的至正十九年冬季草草修筑十一門甕城。城門外設(shè)木制吊橋,以跨越護城河。[10]
現(xiàn)存遺跡
元大都土城現(xiàn)存北段、西段城墻遺跡,以及護城河(小月河),F(xiàn)被開辟為元大都遺址公園。肅清門甕城土墻南半部遺跡也清晰可見。it運維體系建設(shè)過程ppt:這是it運維體系建設(shè)過程ppt,包括了體系建設(shè)背景,運維現(xiàn)狀分析,方案目標設(shè)定,項目實施范圍,項目邊界劃分,體制職責分工,項目日程計劃,項目風險管控等內(nèi)容,歡迎點擊下載。
減少災害風險建設(shè)安全城市ppt:這是減少災害風險建設(shè)安全城市ppt,包括了相關(guān)概念分析,地震造成的傷害,災后重建案例,國外優(yōu)秀案例,抗震防災規(guī)劃及應急知識等內(nèi)容,歡迎點擊下載。
建設(shè)和諧文化ppt:這是建設(shè)和諧文化ppt,包括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文化生活面面觀,如何對待不同的文化等內(nèi)容,歡迎點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