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軟基地 推薦
2013-02-27
技術篇之一·黑匣子
360產品內藏黑匣子:工蜂般盜取個人隱私信息
每經記者 秦俑
這是一件真實的事情:多年前,業(yè)內一家知名IT公司一個產品將上線,但蹊蹺的是,該產品上線前一天,360的同類產品突然上線。而且,360上線產品的頁面與該公司準備上線的版本幾乎一模一樣。這家IT公司的此款產品不上線已不可能,而改版也已不可能。被逼無奈之下,該產品只能硬著頭皮上線。讓這家IT公司哭笑不得的是,由于此款產品上線時間比360同類產品晚一天,所以用戶普遍認為,該公司的產品抄襲了360產品。
此類詭異怪事,在業(yè)內已不止一次發(fā)生。
誰是泄密者?上述IT公司最終未能找到“臥底”,不過開始將質疑對象聚焦在360產品身上。因為實查結果發(fā)現,該公司不少員工電腦上安裝了360相關產品。
出于安全考慮,該公司要求所有員工的工作電腦中不得安裝360產品。與此同時,公司內網環(huán)境中,全面禁止360產品。從此,確實沒有再發(fā)生過類似的泄密情況。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國內最早全面禁用360產品的企業(yè)為騰訊、百度、金山等一批公司。在這些公司的辦公環(huán)境中,完全屏蔽360產品,如確因公司研究性工作需要,才可以安裝虛擬機使用360產品。
國內幾家互聯網巨頭公司,均以安全為由禁止使用一家以互聯網安全著稱的公司的相關產品,這在中國IT界構成了一道未解的謎團。
大型公司尚且對360產品避之不及,對于普通用戶來說,使用360相關“安全”產品,安全嗎?
在中國有“黑客教父”之稱的安全技術專家“黑客老鷹”,即IDF互聯網情報威懾防御實驗室創(chuàng)始人萬濤認為,從隱私保護和用戶權益的角度講,360產品確實存在需要澄清的地方。但中國用戶目前在隱私保護方面的意識并不強,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因為對許多用戶來說,“我上網就是看看新聞,玩玩游戲,我沒有隱私”。這一觀點非常流行。
萬濤表示,而在另一方面,多年來盡管民間在破獲360侵犯隱私等方面做了許多努力,并查獲了許多證據,但360在這方面的“反應”也非常“嚴密”。此外,獲得的一些突破性證據因為過于專業(yè),也不易讓普通用戶看懂,因此也就缺乏相應的感知。
黑客揭秘:360安全產品背后的“安全”陷阱/
在深圳紅樹林,獨立調查員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現場演示。他特意在自己的電腦上安裝了360安全瀏覽器,并打開網絡通信監(jiān)視工具,這時可以看到,360安全瀏覽器在其電腦后臺上就像一只工蜂,始終不停地忙碌著。
然后,獨立調查員又打開IE、騰訊、獵豹、chrome等瀏覽器,每一個瀏覽器都很安靜,沒有任何動作。
“360安全瀏覽器在干嘛呢?誰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忙碌呢?作為瀏覽器,其作用就是可以顯示網頁服務器或者文件系統的HTML文件內容,并讓用戶與這些文件交互的一種軟件。根據最小特權原則,你是沒有理由在我的電腦里不停地‘工作’。你要問他在做什么,他就說,是為了你的安全。”
“明明知道360在做不應該發(fā)生的事情,但不知道發(fā)生的是什么事情。這就是360留給中國所有安全專業(yè)人員最大的課題。”獨立調查員解釋說,這是因為360在這方面做了非?b密的設計,其防御體系相當嚴密,要突破防線有所收獲,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而這,也正是許多從事安全的專家們感興趣的事情。
2010年2月6日,360多年的宿敵——瑞星拿出了一份 “證據”,其發(fā)布的《奇虎360利用“后門”拿走了用戶什么》一文,利用大量技術細節(jié)說明360安全衛(wèi)士在安裝進用戶電腦時,會偷偷開設后門,并時刻監(jiān)視用戶訪問網站,將相關信息上傳至360網站。
此事標志著360第一次露出“不安全”的真面目,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國內有一大批黑客對破獲360的防線,以及搞明白360這個黑匣子內到底有什么非常感興趣,想通過攻擊360而獲得其侵犯用戶隱私信息的證據。他們之間甚至有一個松散型的組織,經常交換這方面的信息。但與此同時,也有些黑客最終被360“招安”,成為其公司成員。
2010年12月31日,在黑客狂轟濫炸360服務器后,360防線被攻破,存儲于其服務器上的大量用戶隱私數據噴涌而出,被谷歌搜索爬蟲自動抓取,并公告天下。360多年來宣稱的 “用戶隱私大于天”的謊言正式被揭穿。
上圖為某網民通過360safe.com泄露的數據登錄某政府機關的內部郵箱
這份意外泄露的文件詳細記錄了大量360用戶的全網訪問過程,包括瀏覽的網頁、下載過的應用、搜索的關鍵字等,并將這些訪問記錄與唯一用戶掛鉤。在這個服務器中,每個用戶對應一個字符串,通過查詢字符串,可以了解用戶的所有個人信息、上網瀏覽記錄、賬號密碼,例如用戶在百度搜索關鍵字、淘寶購物記錄、金蝶、奇瑞等企業(yè)內部財務網絡數據、某政府機構官方郵箱用戶名及密碼等鏈接數據。
《每日經濟新聞》獲得的一份對泄露日志文件分析統計的結果顯示,此次泄密事件涉及總條數141萬條,其中涉及用戶名信息的條目有247326個,既包含用戶名又包含密碼條目有816個。而這對于360收集的海量數據來說只是冰山一角,截至目前為止,360從沒有公開解釋被泄露的數據總量有多少,被下載了多少次。
然而,有關360如何“利用”用戶的信任,如《全民公敵》影片中的衛(wèi)星一樣“間諜”式地監(jiān)控著用戶的電腦,這個謎團卻依然沒有辦法破解,至今沒有一家安全廠商拿出這個過程的有力證據。
獨立調查員告訴記者,360安全衛(wèi)士、360安全瀏覽器,其內部運作流程就像一個暗箱,外部人可以聽到里面有動作,但卻沒有辦法知道里面發(fā)生了什么,以及它如何阻止外部人破解它。
而獨立調查員卻偏執(zhí)地選擇了這條破解之路。他先制作了一張簡單的圖表,以揭示360拳頭產品360安全衛(wèi)士內部的操作模型(如圖)。
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出,360安全衛(wèi)士對用戶在電腦上進行軟件操作、文檔操作等所有操作舉動均秘密進行監(jiān)視、記錄,然后進行壓縮后上傳至云端服務器;過去,上傳的過程為明文上傳,這對用戶的隱私帶來非常嚴重的威脅,在經歷過幾次大的泄密事件后,目前上傳文件已經加密。
文件上傳到360云端存儲后,文件會立即在本地被刪除,這招防御術非常兇狠,即使有人破解其行為,并獲得文件證據,但因為隨時的刪除,很難將證據做實,變成死無對證的孤證。
用戶電腦中的360安全衛(wèi)士這一套運行機制都是事先預設好的,可以獨立操作完成;但實際上,360云端(360安全數據中心)對用戶客戶端的360安全衛(wèi)士具備直接控制能力。360云端不僅可以下達專門的指令(后文還將詳述),同時一旦360安全衛(wèi)士發(fā)現有人在監(jiān)視其通信操作等,會發(fā)出安全警告以阻止繼續(xù)操作并限時自行禁止。這也給破獲工作帶來相當程度的干擾。
據一名多年研究360產品的黑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設置如此高難度障礙的人一定是行業(yè)的高手?梢詳喽,360內部一定有國內頂尖級的黑客高手。他們才有可能做到既做暗事,又不留任何把柄。這就像是一個江洋大盜,來無影,去無蹤,飄忽不定,作案后現場不留任何痕跡,實在是高精尖的設計。”
這名黑客發(fā)現,360安全衛(wèi)士的暗箱操作行蹤越來越沒有規(guī)律可循,換句話說,其運作規(guī)律經過精心策劃,非常不容易被外界掌握。同時,其獲取信息的區(qū)域半徑越來越由中心城市向二、三、四線城市延伸。這樣的話,要想抓到證據就更為艱難。“中國擁有30多個省級行政區(qū),336個二級行政區(qū),還不包括數以千計的三級、四級行政區(qū),這就相當于360安全衛(wèi)士在中國網民的生活中布下了天羅地網。”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fā)現,國內不止一家公司準備投入大量人力來破獲360的違法行為,但最終都偃旗息鼓。原因就在于,360收集用戶信息的行為 “就像空中劃過的彗星,茫茫夜空,布下天羅地網,時刻守候,才有可能有所斬獲,這樣的投入產出比太低了”。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